中国古代有著名的都江堰(备注1)水利工程为当地人民造福,而我们演武古镇清朝康熙年间演武王家王帮选(演武王家第十四世祖),曾经建有过“国水渠”为当地人民造福。
从笔者纪实自传体乡村百姓回忆录《草根春秋》系列《古镇沧桑话演武》《古镇名门世家》中的两条资讯就可以看出;
王邦选(备注2)引汾文二水(指汾河、文峪河)灌溉;
其一;光绪十年《汾阳县志》记载王邦选;康熙中邦选尚少为其乡,计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其他乡无收成,独演武乡有收成。
其二;清代哲学家、思想家戴震曾经为演武王邦选(1684年9月19日一1761年11月18日)写了《例赠宣武大夫王公墓表》。
文中盛赞王邦选良好的德行操守:“汾阳有隐德君子曰:秀升王公,其居乡也,有急罔弗賙,有所兴苟利于一乡,虽竭己之财,举之罔弗力。先是康熙中,公尚少,为谋于乡,遂出己赀凿渠,引汾、文水灌溉,值旸歉,而公之乡独有秋。
上面《汾阳县志》和清代哲学家、思想家戴震为王邦选写的墓志铭《例赠宣武大夫王公墓表》中都提到王邦选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其他乡无收成,独演武乡有收成。
记得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我们村与白石村之间有一条水渠,当时老人们习惯叫做“国水渠”,横贯演武村北边大部分土地。
而在王家家谱中王家十三世祖王尚秋在对王家家谱进行新的修撰中,对于清朝初期的称呼;叫做“国初”。
因此,“国水渠”名称的来由是否也是因此而来。
“国水渠”是否就是王家十四世王邦选当时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的水利设施。
“国水渠”从我们演武村东边汾阳平遥之间的磁窑河上,通过公路桥上的九支渠节制闸(当地叫小河),将磁窑河水引出来。
![]()
磁窑河汾平公路桥
![]()
磁窑河公路桥
磁窑河古名为;塔沙水,发源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磁窑沟内贺家岭一带,故名磁窑河。 磁窑河全长121公里,流域面积569平方公里。季节性非常明显,流水量百分之90集中在每年7——9月份汛期。
磁窑河的河道是原来汾河的故道,原来汾河也是因洪水经常改变河道,直到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汾河再次东徒平遥以后,磁窑河占据了原来汾河故道南行孝义汇入汾河,这样才形成了磁窑河在我们当地现在的模样。
![]()
磁窑河汾平公路公路桥段
因此可以认定王家十四世王邦选当时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的水利设施其中之一就是横贯演武、招贤村北边,白石村土地南边的“国水渠”。
“国水渠” 六七十年代公社化时候叫做一斗渠,通过九支渠节制闸,将磁窑河水引出来,向南大约一百多米处有一个水利设施节制闸——张雄闸。我们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玩耍,管理节制闸的一个老人叫张雄(革命退伍军人),因此,那个节制闸人们习惯叫做张雄闸。
![]()
水出张雄闸往南往西就是“国水渠”
张雄闸再往南一点还有一个小小的水利设施节制闸——“北支农”。水出“北支农”往西就是演武“分水堰”的北部,长条地、道碑、田茔(演武王家坟茔)等地的北头,也就是原来“国水渠”的渠道。
我们小时候夏天就经常在演武寿圣寺(大寺)后面的“国水渠”里耍水(游泳)。
![]()
图为王家在田茔的坟茔地 东边第一个就是王邦选父亲一檠之墓 图北部就是“国水渠”
在历史的长河中,地方的发展与变迁往往有着诸多值得探寻的故事。翻开上面的《汾阳县志》,其中清晰地记载着当年的一种特殊现象:彼时其他乡均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饥饿与困苦之中。然而,独独演武却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田野里麦浪滚滚,高粱穗压弯了腰,家家户户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一鲜明的对比,凸显出演武在当时农业生产方面的独特优势。
清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戴震也曾在其著作中写道:“值旸歉,而公之乡独有秋。”他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笔触,记录下了演武在干旱年份依然能获得丰收的情况。
戴震是一位治学严谨、眼光独到的学者,他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演武的丰收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其内在的原因。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独特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在我们当地,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旱年相对较多。每当遇上大旱之年,演武南边的好些村庄便陷入了困境。庄稼因缺水而生长不良,原本绿油油的田野变得枯黄,农作物严重减产,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可能付诸东流。
而我们演武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当时的大队领导班子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深知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修建水利设施。经过不懈的努力,演武形成了渠道成网的水利格局。这些纵横交错的渠道,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将水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块农田。因此,即便在干旱的年份,演武的庄稼依然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基本上每年都能获得好收成。这一现象,给演武当地上年岁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亲身经历了那些干旱的岁月,也亲眼见证了演武在水利设施保障下的丰收场景,所以对此都有着切身体会。
不过,当时的人们只知道是当地当时完善的水利设施带来了好收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水利设施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渊源。
原来,演武王家十四世王邦选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他毅然拿出自己的资金,引汾文二水进行灌溉(引文峪河水一事尚未得到考证)。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王邦选需要克服资金、技术、人力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亲自指挥工程的建设,监督每一个环节。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套完善的水利设施。而令人惊叹的是,这套水利设施在将近三百年后,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它不能与都江堰等闻名遐迩的大型水利工程相提并论,但在我们演武当地,它却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当地民众。它保障了农田的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让演武乡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王邦选的这一举措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封建社会,个人出资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水利设施是非常罕见的。他没有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着眼于整个演武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所兴建的水利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王邦选的功绩尤其不朽。他的名字应该被永远铭记在演武的历史长河中。为了让后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知道王邦选的伟大贡献,我记下王邦选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兴建这一水利设施的过程。我希望通过我的记录,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王邦选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同时,也让后人明白,一项好的水利设施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备注1)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以及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实现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壮举。唐代时,又修建了飞沙堰,进一步完善了工程体系。建国后,又增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等工程,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备注2)王家十四世王邦选;字秀升,武庠生,父一檠,新都司王恒兆之父,乾隆四十二年赠昭武大夫(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四品之封赠),候铨营千尉,直隶新雄营都司(在清朝,该官品为正四品,一般为绿营武官,位于参将与游击之下,县府守备官之上,或任协将或副将的中等军官,也可称为协标都司)。岁歉输粟八百石助赈事,载邑志。
据清朝光绪十年《汾阳县志》记载王邦选:时省钱粮多不为额,一岁至缺四百余万。赋亏饷绌。康熙中邦选尚少为其乡,计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其他乡无收成,独演武乡有收成。
邦选伟仪,表第于孝友,自幼即治家事,日有子而父任其劳何贵有子。雍正九年新设勇健营选壮士,邦选为当事所物色欲举荐,以父母老不忍离左右推辞不赴。
邦选劝民耕种民以业安。遇旱灾王邦选助民筑渠修堰引汾、文二水资源灌溉乡村的田地,正是五谷丰登,乡人除交屯吏粮外,都能安居乐业。
邦选知乡人知识浅陋。出资金建义学来为乡人造贤能人。
乾隆己卯(1759),庚辰(1760)二年那是难忘的旱灾饥荒年,王邦选捐献米麦八百余石,替乡人赋役助赈,太守嘉其好义匾额表之。次子恒兆壬申科武举官直录插箭领守备。
而清代哲学家、思想家戴震还曾经为演武王邦选写了《例赠宣武大夫王公墓表》。
文中盛赞王邦选良好的德行操守:汾阳有隐德君子曰:秀升王公,其居乡也,有急罔弗賙,有所兴苟利于一乡,虽竭己之财,举之罔弗力。又置塾,教其子弟之贫不获亲师者,俾成其才。乾隆己卯庚辰,捐米麦八百五十石助赈,太守嘉其好义,辞不居。先是康熙中,公尚少,为谋于乡,遂出己赀凿渠,引汾、文水灌溉,值旸歉,而公之乡独有秋。
公讳邦选,秀升字也。曾大父天智,大父尚秋,父一檠。公得父母爱,伟仪表,笃于孝友。自幼即习治家事,曰:“有子而父任其劳,何贵有子?”雍正九年,新设勇健营选壮士,公为当事所物色,欲荐举,以父母老,不忍离左右,卒辞不赴。
公生于康熙甲申九月十九日,至乾隆辛巳十一月十八日,卒年五十有八。娶霍氏,子五人:恒义,庠生。恒兆,壬申科武举,授直隶插箭岭守备。恒礼,太学生,攀凤武生。恒信,太学生。女子二。乙酉六月,既葬公于村东之原。公之生平行事应书法,故次其卓著,列诸石以传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