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捡鸡,秋不捡鱼”——这句话你可能从小听长辈念叨过:春天路边的死鸡不能碰,秋天河里的死鱼别捡。老一辈的告诫,真不是随口说说,背后藏着的是古人用经验攒下的生存智慧。
先说说“春不捡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细菌、病毒活跃的高峰期。野外的鸡如果突然死亡,大概率是得了传染病——比如禽流感,或者被农药、老鼠药毒死的。春天的气温慢慢升高,死鸡的尸体很容易腐烂,滋生大量病菌。如果人捡回去吃,或者只是接触了尸体,都可能被传染,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引发严重的疾病。古人没有显微镜,不知道“病菌”这个词,但他们见过捡了死鸡的人生病,慢慢就总结出“春天别碰死鸡”的道理。
![]()
再讲“秋不捡鱼”。秋天的天气逐渐变凉,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河里的鱼为啥会突然死掉?一种可能是“翻塘”——天气转凉时,水中的氧气会减少,鱼缺氧窒息死亡;另一种可能是鱼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河水本身被农药、工业废水污染了。秋天的水温虽然低,但死鱼在水里泡久了,一样会变质,产生毒素。人如果捡回去烹饪,这些毒素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老一辈常说“秋鱼死,莫伸手”,就是怕人误食有毒的死鱼。
其实,老祖宗的这些话,本质上是在教我们“远离未知的危险”。野外的死动物,我们不知道它的死因,也看不到它身上的病菌和毒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碰、不捡、不吃”。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能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因,但老一辈的告诫,依然是保护我们健康的“小警钟”。
![]()
下次再在野外看到死鸡、死鱼,记得想起这句话——不是迷信,是古人用教训换来的“生存指南”。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