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最后能撑住那么久,靠的就是那块不大的地盘和一套能用的班子。六郡在手,粮食、兵源、天险都有着落,孙权把这些慢慢固起来,才有后来的一席之地。
![]()
把范围交代清楚点儿:所谓江东六郡,大致就是今天的苏南、浙北、浙中、江西北部和皖南那一带。吴郡是孙家的老巢,对应今天的苏州、嘉兴,人口多、根基稳。会稽几乎覆盖半个浙江,经济活,人也多。丹阳顶着长江这道天险,守江防的位置很关键,出兵也壮实。豫章就是南昌,水路优势明显。庐陵、庐江两个地方地形各有讲究:一个多山好守,一个在前沿承担缓冲。合起来,面积不算大,但吃得住、守得牢,这三点是之后东吴能站住脚的硬条件。
再往后看人和事。孙策那会儿节奏快,是开路的胆子;孙权上来后走稳、把事儿收牢。孙策在191年父亲孙坚去世后,年轻却扛起家门,一开始投靠袁术,表面上是借名,实际上是在攒实力。袁术嘴上夸他、心里不放心,没真给实权。孙策没急着撕破脸皮,先忍着,暗里积蓄力量。机会在194年出现,扬州刺史刘繇和袁术闹起来,孙策借“帮袁术平乱”的名义出兵,实际动作就不那么单纯:先把刘繇主力打垮,把残部赶回豫章,然后对江东豪族先示好再吸纳,兵力集中打突击,各个歼灭。194到196这两年,他打得快、打得准,把六郡的控制权基本奠定了。周瑜在军里,张昭管政事,战后又推休养生息,地方很快恢复。
![]()
孙策被刺那年是200,年纪二十六。临终把事儿叮嘱给弟弟,意思就是:这地盘别丢,找对人、用对人。孙权接手后没学孙策那股锋芒,而是把内部治理和外部关系两头抓好。对内靠安抚豪族、按章办事,把地方稳住;对外则拉住刘备,合力抗曹。208年的赤壁不是单纯打赢一仗那么简单,它把东吴放进了更长远的棋局里。到211年迁都到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把军政重心合到长江防线上,这一步把“守”变成了可以长期经营的事情。
说点具体干货,不要光讲大概。孙策打江东有几套常用套路:先把对方内部弄乱,让主力先被消耗;再对本地大姓做文章,用好处和官职去换人心;最后集中火力打一波,让断口合上就一口气拿下。打快、打准,胜了就停止大规模破坏,让百姓恢复生产,这样地方既得了安全感,又能维持税源和兵源。孙权来后,更多是把这些战时成果固化,避免频繁大战,把精力放在长期管治上。外面有长江这道天然屏障,北方骑兵南下就得吃亏;水路繁多,打个补给线方便,稻米和丝绸能撑军粮,这些都不是小事。
![]()
再说人和制度。孙氏不是靠一股外来军力把江东压下来的,他们把地方士族和能人纳入官僚和军队体系,用人上既有让利也有礼遇,这让统治更稳。张昭这样的人留在政务里,周瑜把军务管好,地方有事找得到人、办得到事,民心自然就不太动。地形上长江做屏障,经济上稻田和水路给后勤支持,政治上用民间精英做纽带,这三样一合,守住了六郡成了可能。
看这事儿久了,你会觉得一场战争能赢并不难,难的是把赢得的东西吃下去、留住人心。孙策是那种先打开局面的人,冒险、冲劲足;孙权更像个把屋修稳的人,慢慢把房梁加固、把门窗锁好。211年把行政重心移到建业,这步棋里既有防御考量,也有把官僚机器往稳定方向推的意思。这样一来,江东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都比较集中,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哪怕扩张到交州,六郡仍然是最可靠的后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