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弟弟陈卫民站在我那间敞亮的家具店门口,局促不安地搓着手,嗫嚅着想为他儿子结婚借些钱周转时,我恍惚间,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父亲的影子,那个同样为难、同样将家庭的重担压在眉间的男人。
三十年的光阴,像一条缓慢而又汹涌的河,从我们兄弟之间流淌而过。我曾以为,当年我亲手转让出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国营大厂的“铁饭碗”,更是我一生的安稳与荣耀。我曾无数次在深夜里,闻着满手的木屑和油漆味,想象着卫民在工厂里,听着机器轰鸣,拿着稳定工资的体面生活。
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失落的待业青年,变成了一个小有薄产的老板;而他,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守着那个曾经让人眼红的“铁饭碗”,眼睁睁看着它在时代的浪潮里,一点点锈迹斑斑,最终碎裂成一地无人问津的铁屑。
命运,真是个爱开玩笑的顽童。
但这一切,都要从1981年那个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夏天说起,从父亲在饭桌上,敲了敲那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子,宣布他要“离岗退养”的那个下午开始。
第1章 一个铁饭碗
1981年的夏天,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焦灼的味道。蝉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的热气都喊出来。我们家那间十几平米的小屋,更是像个蒸笼,四壁都渗着潮气。
那天下午,我刚从外面帮人打零工回来,一身的臭汗,正拿着蒲扇坐在门槛上呼哧呼哧地扇风。父亲陈自强把我跟弟弟陈卫民一起叫到了饭桌前。他没开灯,屋里有些昏暗,只有从窗户透进来的光,在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影子。
父亲在红星机械厂干了一辈子,从学徒工到八级钳工,手上磨出的老茧比我吃的盐都多。他沉默寡言,在家里就像一座山,不怎么说话,但只要他在,家里就有了主心骨。
“厂里出了新政策,”父亲开口了,声音有些沙哑,他端起桌上那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浓茶,“叫‘离岗退养’。我年纪到了,身体也不比从前,可以提前退下来,让一个子女接班。”
“接班”两个字,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在我和卫民心里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在那个年代,国营大厂的正式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一辈子的吃穿不愁,意味着福利分房,意味着体面和尊严。我当时二十二岁,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一直在社会上晃荡,干些搬运、打杂的零活,吃了上顿没下顿,对未来一片迷茫。而弟弟卫民,比我岁,刚满十九,也是待业在家,但他脑子活,嘴巴甜,比我这个闷葫芦讨人喜欢。
我能感觉到,卫民的呼吸都急促了些。他的眼睛在昏暗中亮晶晶的,充满了渴望。
父亲的目光在我们兄弟俩脸上一一扫过,最后,落在了我身上。“按规矩,长子为先。卫国,你年纪大些,也稳重。这个名额,给你。”
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幸福来得太突然,我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只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看着父亲,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爸……”卫民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打破了屋里的寂静,“为啥是哥?我也在家待业啊。”
父亲的眉头皱了起来,他不喜欢被人质疑。“卫国是你哥,他先来。这事就这么定了。”他的语气不容置喙,这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
母亲李秀英端着一盘拍黄瓜从厨房里出来,正好听见了这番对话。她把盘子重重地放在桌上,发出“哐当”一声脆响。“老陈,你这事办得也太草率了!”她擦了擦手,一脸的不赞同,“卫民怎么了?卫民也是你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你怎么能偏心?”
“我怎么偏心了?这是厂里的规矩,也是家里的规矩!”父亲的嗓门也大了起来。
“什么规矩不规矩的!”母亲的语速很快,像连珠炮一样,“卫国性子闷,让他去厂里,跟那些老师傅打交道,他能行吗?卫民嘴甜,会来事儿,去了肯定比他哥吃得开!再说了,卫民跟隔壁王家的姑娘小莉处着对象,人家姑娘说了,没个正经工作,这婚事就不好谈。你这是要拆散他们啊?”
我坐在那里,像个局外人,听着父母的争吵。母亲的话像一根根细小的针,扎在我的心上。是啊,我性子闷,不爱说话,从小到大,母亲总是更偏爱活泼嘴甜的弟弟。在她的眼里,我似乎总是那个“不顶用”的大儿子。
卫民低着头,不说话,但他紧握的双拳和微微颤抖的肩膀,已经说明了一切。
那顿晚饭,吃得异常沉闷。桌上的拍黄瓜,谁也没动几筷子。父亲喝着闷酒,母亲不停地给卫民夹菜,嘴里还絮絮叨叨地念着:“多吃点,别想那么多,妈再给你爸做做工作。”
我默默地扒拉着碗里的白饭,味同嚼蜡。那个曾经让我欣喜若狂的“铁饭碗”,此刻仿佛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捧在手里,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放。
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壁房间里,隐约传来母亲压低声音的劝说和弟弟偶尔的抽泣声。我知道,这件事,没那么容易过去。这个家,因为一个工作名额,已经出现了一道看不见的裂痕。
第2章 饭桌上的暗流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父亲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决定被挑战了权威,整日板着一张脸,除了吃饭,几乎不说一句话。母亲则把对父亲的不满,转化成了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我的冷漠。她不再喊我吃饭,不再问我工作找得怎么样,甚至在我从她身边走过时,也会刻意地别过脸去。
卫民更是彻底跟我断了交流。他不再喊我“哥”,见了面,眼神躲闪,仿佛我是一个抢了他心爱玩具的强盗。有时我尝试着跟他说话,他也只是用“嗯”、“哦”来敷衍,然后转身走开。
我成了这个家里的“罪人”,一个不懂得谦让、自私自利的哥哥。
那种被孤立的感觉,比干一天重活还让人疲惫。我开始怀疑,父亲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这个工作名额,真的是属于我的吗?
矛盾在又一个周末的晚饭桌上,被推向了高潮。
那天,母亲特意炖了一锅鸡汤,香气飘满了整个小屋。她把最大的一只鸡腿夹到了卫民的碗里,柔声说:“卫民,你这几天都瘦了,多补补。”
然后,她又夹起另一只,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放进了父亲的碗里。我的碗,自始至终都是空的。
父亲看了我一眼,皱了皱眉,把自己碗里的鸡腿夹给了我:“吃吧。”
“他不用吃!”母亲突然提高了音量,筷子“啪”地一声拍在桌上,“他马上就是有头有脸的工人同志了,还差这点吃的?不像我们家卫民,没工作,没对象,以后连个家都不知道在哪儿。我这个当妈的,想想都睡不着觉!”
说着,母亲的眼圈就红了,开始抹眼泪。
卫民的头埋得更低了,肩膀一耸一耸的,压抑的哭声从喉咙里挤出来。
屋子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父亲的脸涨得通红,他想发作,但看着哭泣的妻子和儿子,最终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将杯子里的白酒一饮而尽。
我端着碗,那块鸡腿像一块石头,堵在我的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看着哭泣的母亲和弟弟,再看看一脸无奈的父亲,心里五味杂陈。
我做错了什么吗?我只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遵循了所谓的“规矩”。可为什么,到头来,我却成了破坏家庭和睦的罪魁祸首?
“妈,弟,你们别这样。”我艰难地开口,声音干涩,“这事……这事还有商量的余地。”
母亲立刻停止了哭泣,抬起头,眼睛里闪着一丝期待的光。“卫国,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看着卫民那张挂着泪痕、充满期盼的脸,后面的话突然就说不出口了。放弃那个工作?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是我摆脱现在这种生活的唯一希望。
“哥,”卫民终于抬起头,第一次正眼看我,他的眼睛通红,声音里带着哭腔,“我跟小莉真的处得很好,她……她家里人就是嫌我没个正经工作。要是没了这个工作,我们俩……可能就真的完了。哥,你就当可怜可怜我,帮我一把,行吗?”
他叫了我“哥”。这声久违的称呼,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我的心上。
我看着他,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家里穷,一个苹果,我总是掰成两半,大的那半给他。过年买新衣服,母亲也总是先紧着他。我是哥哥,照顾弟弟,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母亲见我有所松动,立刻趁热打铁:“卫国啊,你比卫民大,脑子也比他灵光,就算没这个工作,出去闯闯,肯定也能有出息。可你弟弟不一样,他老实,没你那么多心眼,离了家,就得饿死。你就成全他这一次,也算是为了咱们这个家,行不行?”
“为了这个家”。
这五个字,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了下来。
我还能说什么呢?在这个家里,似乎我的退让,才是维系和平成本最低的方式。
我默默地将父亲夹给我的那块鸡腿,放到了卫民的碗里。“行。这个名额,我让给你。”
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卫民的脸上瞬间绽放出难以置信的狂喜,他激动地看着我,嘴唇哆嗦着:“哥,你……你说真的?”
母亲也破涕为笑,她一把抓住我的手,用力地拍着:“好孩子,我就知道你最懂事,最顾家!妈没白疼你!”
只有父亲,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眼神复杂,有失望,有无奈,还有一丝我当时看不懂的痛心。他没再说话,只是又给自己倒满了一杯酒,仰头灌了下去。
那一刻,我知道,我的人生,将要拐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了。而那个曾经象征着光明未来的“铁饭碗”,从今往后,将属于我的弟弟,陈卫民。
第3章 各自的路
转让手续办得很快。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厂里的人事科。在一张泛黄的表格上,我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放弃了接班资格。然后,卫民在另一栏,郑重地写上了他的名字。
签完字的那一刻,我心里空落落的。卫民显得异常兴奋,他紧紧地握了握我的手,低声说了一句:“哥,谢谢你。以后我发了工资,请你喝酒。”
我笑了笑,没说话。
卫民很快就去厂里报到了,被分到了他最想去的机修车间。每天,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工装,骑着家里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迎着朝阳出门,傍晚吹着口哨回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自信和满足。
家里的气氛也随之恢复了往日的“和睦”。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给卫民做好吃的,嘴里念叨着“在厂里干活累,要多补补”。父亲虽然还是不怎么说话,但脸上的线条柔和了许多。
而我,则再次回到了原点,成了一个彻底的待业青年。
最初的几天,我心里憋着一股劲。我觉得,母亲说得对,我比弟弟脑子活,没了他那个铁饭碗,我也一样能混出个人样来。我开始更卖力地四处找活干,码头扛过大包,工地搬过砖,甚至跟着一个走街串巷的师傅学了几天弹棉花。
但现实远比想象的要残酷。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却只能挣到几块钱。而卫民,每个月都能领到三十多块的固定工资,还有各种票证和福利。
巨大的落差,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时刻刻抽打着我的自尊心。
有一次,我跟几个工友在路边摊吃面,正好碰到卫民和他的工友们下班路过。他穿着干净的工装,和同伴们有说有笑,意气风发。而我,满身尘土,衣服上还沾着石灰点子,蹲在小马扎上,呼噜呼噜地吸着面条。
我们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我看到了他眼神里的一丝尴尬和躲闪。他并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过来热情地打招呼,而是假装没看见,加快脚步和同伴们走远了。
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下。我们是亲兄弟啊,可那个工作,仿佛在我们之间划下了一道鸿沟。他是体面的工人,而我,只是个不入流的“打工仔”。
不久后,卫民和王莉的婚事定了下来。家里为了给他办婚事,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母亲喜气洋洋地忙前忙后,逢人便说我弟弟有出息,在红星厂上班,娶了个漂亮媳妇。
婚礼那天,家里很热闹。我作为大哥,忙里忙外地张罗。敬酒的时候,卫民端着酒杯走到我面前,他的脸喝得通红,眼神却很清醒。
“哥,”他看着我,声音有些哽咽,“这杯酒,我敬你。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辛辣的液体灼烧着我的喉咙。“都是自家兄弟,说这些干什么。好好过日子。”
那一晚,我喝了很多酒。我为弟弟高兴,也为自己感到迷茫。我的路,到底在何方?
婚礼过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家,去南方闯一闯。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出去干什么?人生地不熟的,被人骗了怎么办?在家里待着,好歹有口饭吃。”
倒是父亲,沉默了半晌,从口袋里摸出几张被捏得皱巴巴的钞票,塞到我手里。“去吧。男孩子,总要出去见见世面。家里……你不用惦念。”
我明白父亲的意思。这个家,所有的资源和期望,都已经倾注在了卫民身上。我的离开,或许能让大家都松一口气。
临走的那天,卫民来送我。他塞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二十块钱。“哥,我刚发的工资,你拿着路上用。”
我没拒绝,拍了拍他的肩膀:“照顾好爸妈。”
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我坐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车窗外,家乡的景象一点点倒退,变得模糊。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和弟弟将踏上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一条是安稳平坦的康庄大道,另一条,则是充满未知和荆棘的崎岖小路。
第4章 墙内与墙外
南方的世界,对我这个从小在北方小城长大的青年来说,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高楼、车流、听不懂的方言,以及空气中那股潮湿而充满活力的气息。
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我睡过车站,啃过冷馒头,为了一个搬运的活,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机会。南方经济活跃,很多人家里开始添置新家具,沙发、衣柜、组合橱。而这些家具,经常需要安装和维修。
我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在家里敲敲打打,用一些边角料给我做木头手枪、小板凳。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对木工活有几分兴趣和天分。于是,我咬了咬牙,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套最基本的木工工具,开始在家具城附近招揽生意。
从最简单的修桌子腿、换柜门合页开始,我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和口碑。我话不多,但手艺实在,收费公道。渐渐地,找我的人越来越多。我不但给人维修旧家具,还开始尝试着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小件家具。
那是一段极其辛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白天,我在租来的小作坊里,伴着刺耳的电锯声和漫天的木屑,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晚上,我就在昏暗的灯光下,研究各种家具图纸,学习新的榫卯结构。我的手上布满了伤口和老茧,但我的心里,却无比踏实。
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妻子,方慧。她是在我帮她邻居家装柜子时认识的,一个温柔善良的本地姑娘。她不嫌我穷,不嫌我只是个外地来的木匠,看中的是我身上的那股踏实肯干的劲儿。我们结婚时,没有像样的婚礼,没有三金彩礼,只是租了一个大一点的单间,买了一张新床,就算是安了家。
有了方慧的支持,我的干劲更足了。我们夫妻俩齐心协力,我的手艺加上她的精打细算,我们的“卫国家具维修铺”慢慢地有了名气。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已经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租下了一个正式的门面,开了自己的家具店。
与此同时,我跟家里的联系,主要靠书信和偶尔的长途电话。从信里,我知道了弟弟卫民的生活。他进了工厂后,一切都很顺利。分了房子,虽然不大,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后来,他的儿子小军也出生了。每次母亲在电话里提起卫民,语气里都充满了骄傲:“你弟弟现在可是车间的技术骨干了,厂里的大小活动都少不了他。小军也聪明,学习成绩好,将来肯定比他爸还有出息。”
相比之下,她对我的事业,总是不那么放心。“卫国啊,你那个小铺子,能挣几个钱?不稳定,说不定哪天就干不下去了。还是你弟弟好,在国营大厂,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那才是一辈子的保障。”
我从不跟她争辩。我知道,在他们那代人的观念里,工厂那堵高高的围墙,圈起来的是安稳,是保障,是整个世界。而我,是在墙外漂泊的野草,看起来自由,却随时可能被风雨摧折。
有一年春节,我带着方慧和刚出生的女儿回了趟家。那是我离开家后,第一次回去。
卫民的家,是厂里分的筒子楼,两间小屋,收拾得干净整洁。弟媳王莉很热情,做了一大桌子菜。饭桌上,卫民意气风发,大声谈论着厂里的新闻,哪个领导又升了,厂里又引进了什么新设备,言语间充满了作为大厂子弟的自豪感。
而我,谈论的则是木材的价格、市场的行情、客户的喜好。这些,在他们听来,都显得那么琐碎和不“上档次”。
父亲看着我们兄弟俩,眼神里有些复杂的情绪。他问了我很多关于做生意的事情,问得很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这个在“墙外”挣扎的儿子,多了一份担忧,也多了一份好奇。
临走时,卫民偷偷塞给我一个红包,说是给侄女的见面礼。我打开一看,是两百块钱。在当时,那不是一笔小数目。
“哥,你在外面不容易,别亏了自己和孩子。”他说。
我看着他真诚的脸,心里暖暖的。我们虽然走上了不同的路,但那份兄弟情,似乎还在。
然而,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时代的车轮,即将迎来一次剧烈的颠簸。那堵曾经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围墙,也将在时代的洪流中,出现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裂缝。而墙内和墙外的人,他们的命运,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一次令人唏嘘的对调。
第5章 生了锈的铁饭碗
九十年代中后期,一股名为“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
我的家具生意,乘着这股东风,越做越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家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的店从最初的制作简单实木家具,发展到承接全屋定制,生意红火,利润也相当可观。我买了房,买了车,把方慧和女儿都接到了城里最好的地段居住。我成了亲戚朋友口中那个“在外面发了财”的陈老板。
而卫民所在的红星机械厂,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庞然大物,却在这场浪潮中,显得步履维艰。
工厂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订单越来越少,工资开始拖欠,厂里人心惶惶。过去那种“大锅饭”的安逸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电话里,母亲的抱怨越来越多。“你弟弟他们厂,这个月又只发了三百块生活费。物价涨得这么厉害,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早知道这样,当初……”她的话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
我知道她想说什么。但历史无法假设。
卫民也变了。过去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得沉默寡言,脸上总是挂着一丝愁苦。他习惯了听从指令、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面对市场的冲击,他显得手足无措。他没有我这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生存技能,除了在车间里摆弄那些日渐陈旧的机器,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世纪之交的“下岗潮”。
红星机械厂,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梦想和荣耀的地方,最终没能撑过去,宣布破产重组。数千名工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铁饭碗”。
卫民,也在下岗的名单里。
那天,他给我打来电话,声音嘶哑,充满了绝望。“哥,我下岗了。”
我沉默了很久,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没事,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我说得有些苍白无力。
“从头再来?”他在电话那头苦笑,“哥,我都四十多岁了,除了会摆弄那几台破机器,我还会干什么?我出去能干什么?谁会要我这么一个没用的中年人?”
那个曾经坚固无比、闪闪发光的铁饭碗,在时代的洪流中,不但被砸碎了,还生出了一层厚厚的、无法抹去的铁锈。这铁锈,也腐蚀了卫民的心,磨灭了他所有的骄傲和自信。
下岗后的卫民,尝试过去找工作。保安、送货员……但都干不长。他无法放下过去作为“国家工人”的身段,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那种高强度、低保障的工作。他变得越来越颓废,整日待在家里抽烟、喝酒,和弟媳王莉的争吵也越来越多。
家里的经济重担,一下子全都压在了王莉一个人身上。她在超市找了份收银员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而他们的儿子小军,正在上高中,正是花钱的时候。
我多次提出要接济他们,但都被卫民倔强地拒绝了。“哥,你的钱是你的钱。我还没到要饭的地步。”他的自尊心,是他最后的一点坚守。
我只能通过父母,悄悄地给他们一些钱。每次回家,我都会给父母留下厚厚的一沓现金,叮嘱他们别省着花,也多帮衬一下弟弟家。
父亲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感慨。有一次,他喝了点酒,拉着我的手说:“卫国,当年……是爸对不住你。我以为给了卫民一个铁饭碗,就是给了他一辈子的安稳。没想到,这个世界,变得这么快。反倒是你,当初被逼得没办法,出去闯,自己给自己挣了一个金饭碗。”
我摇了摇头:“爸,别这么说。这跟您没关系,也跟卫民没关系。这是时代变了。谁也想不到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我看着父亲苍老的脸,心里没有一丝怨恨。我甚至有些庆幸。如果当年我进了工厂,或许今天的我,也会和卫...民一样,在时代的转角处,被远远地抛下。
那个看似不公的决定,那个让我愤懑不平的牺牲,在多年以后回望,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我。
命运,就是如此的吊诡和难以捉摸。它关上了一扇门,却在你不经意的地方,为你推开了一扇窗。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和能力,从那扇窗里,看到外面的世界。
第6章 一门之隔的两个世界
时间又过了几年,父母相继离世。处理完他们的后事,我和卫民之间的联系,似乎只剩下逢年过节时的一通电话,和那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
我的生意越做越稳,女儿也争气,考上了名牌大学。方慧操持着家务,偶尔来店里帮帮忙,日子过得富足而平静。
而卫民那边,生活却依旧在泥潭里挣扎。他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一个私人工厂当保安,工作清闲,但工资也低得可怜。弟媳王莉因为常年劳累,身体也垮了,常年药不离口。他们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陈军身上。
好在陈军这孩子很懂事,学习刻苦,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还谈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了。
这本是件大喜事,却成了压在卫民心头的一块巨石。
女方家里要求,结婚必须在城里有套房子。哪怕是付个首付,也得几十万。这对于卫民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卫民站在我的店门口,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夹克,头发花白,背也有些驼了。他看着我店里那些设计精美、价格不菲的实木家具,眼神里充满了陌生和局促,仿佛我们之间隔着的,不是一扇玻璃门,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把他请进了办公室,给他泡了一杯热茶。
他捧着茶杯,手一直在抖。沉默了很久,他才艰难地开口:“哥,我……我想跟你借点钱。”
“说吧,要多少。”我平静地看着他。
“三十万。”他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头埋得更低了,“给小军付个首付。我知道这钱不少……我会给你打欠条,以后……以后我跟小军会慢慢还你。”
我看着他窘迫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这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弟弟吗?岁月和生活,到底在他身上刻下了多少磨难?
“卫民,”我站起身,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是兄弟。你的儿子,就是我的侄子。他结婚,我这个当大伯的,能不表示吗?”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他。“这里面有五十万。三十万给小军买房,剩下的二十万,给他们办个像样的婚礼,剩下的你们留着,给王莉看看病,改善一下生活。”
卫民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我,眼眶瞬间就红了。“哥,这……这太多了,我不能要!”
“什么要不要的?”我把卡硬塞到他手里,“这是我给侄子的心意,不是借给你的。你再跟我推辞,就是看不起我这个当哥的。”
卫民握着那张薄薄的卡片,却感觉有千斤重。他嘴唇颤抖着,最终,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趴在桌上,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起来。
他的哭声里,有感激,有委屈,有对自己半生潦倒的悔恨,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去劝他。我知道,他需要这样一次彻底的发泄。这三十多年来积压在他心里的所有苦闷和压力,都需要一个出口。
等他哭够了,情绪慢慢平复下来。他擦干眼泪,抬起通红的眼睛看着我,声音沙哑地说:“哥,我对不起你。当年……如果不是我,你……”
我打断了他:“过去的事,还提它干什么?都过去了。”
我顿了顿,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卫民,其实我一直想跟你说,我甚至应该感谢你。如果当年不是你非要那个工作,我可能一辈子也就待在那个小城,守着那个厂子,和你一样,最后被时代淘汰。是你,把我‘逼’上了另一条路。虽然那条路一开始很难走,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也让我变成了今天的我。”
这不是安慰他的客套话,而是我的肺腑之言。
卫民愣住了,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这么说。他呆呆地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我们谁都没错,”我继续说道,“我们只是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活成了不同的样子。现在你遇到难处了,我这个当哥的,拉你一把,天经地义。”
那一刻,我们兄弟俩之间,那道因为一个“铁饭碗”而产生的、长达三十多年的隔阂,终于在泪水和坦诚中,彻底消融了。
我们不再是“工人”和“老板”,不再是“墙内”和“墙外”,我们只是陈自强的两个儿子,是血脉相连的,陈卫国和陈卫民。
第7章 一顿迟了三十年的年夜饭
陈军的婚礼办得很风光。
我没让卫民操心,从酒店到婚庆,都由我一手包办。婚礼那天,卫民和王莉穿着我给他们买的新衣服,站在门口迎接宾客,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王莉的气色看起来好了很多,眉眼间的愁苦也散去了不少。
看着侄子和新媳妇在台上交换戒指,我心里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我们这一代人的恩怨和挣扎,不应该再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
婚礼结束后,我提议,那年春节,我们两家一起过。
卫民起初有些犹豫,他大概还是觉得自己的家太寒酸,怕我们住不惯。我笑着说:“回老房子过。那儿才是我们的根。”
于是,在那个飘着雪花的除夕夜,我们回到了那间承载了我们童年和青春的小屋。房子虽然多年不住,但卫民一直有空就回来打扫,倒也干净。
我从城里带回了各种年货,方慧和王莉在厨房里一起忙碌,笑语不断。我和卫民,还有陈军,一起在院子里贴春联,挂灯笼。红色的灯笼映着白色的雪,显得格外喜庆。
晚上,我们围坐在那张熟悉的老旧八仙桌前,吃了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
桌上摆满了菜,热气腾腾。我们开了一瓶好酒,我先给父亲和母亲的空位上,倒满了酒。
“爸,妈,我们回来了。我们都挺好的,你们在那边,放心吧。”我端起酒杯,洒了些在地上。
卫民也端起酒杯,眼圈泛红。
那晚,我们聊了很多。聊小时候一起掏鸟窝、下河摸鱼的趣事,聊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唠叨,也聊这些年各自的经历。我们刻意避开了那个“接班”的话题,但我们都知道,心里的那个结,已经彻底解开了。
酒过三巡,卫民的脸喝得通红,他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对着我说:“哥,这杯酒,我还是要敬你。以前那杯,是谢你给我工作。今天这杯,是谢你……谢你还认我这个弟弟。”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一饮而尽。
我也站起来,和他碰了一下杯:“说的什么话。我们这辈子,都是兄弟。”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绚烂地绽放,传来阵阵噼里啪啦的声响。屋子里,暖意融融。我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妻子贤惠,弟弟一家和睦,侄子也已成家立业,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涌上心头。
钱财、地位、所谓的成功,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份失而复得的亲情,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暖。
吃完年夜饭,我和卫民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烟花,一边抽烟,一边闲聊。
“哥,你说,人这一辈子,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忽然问我。
我想了想,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是机会,是前途。人到中年,觉得是钱,是安稳。现在老了,才明白,最重要的,是家人平平安安,是心里头踏实。”
卫民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圈,点了点头:“是啊,心里头踏实。”
他转过头看着我,很认真地说:“哥,以后小军的房贷,我们自己还。你给的钱,就当是借的。我们不能什么都靠你。”
我笑了:“行。你们有这份心就行。别把自己逼得太紧,日子要慢慢过。”
我看到,他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那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一种重新扛起生活担子的勇气。
我知道,我的弟弟,那个曾经被“铁饭碗”保护、又被它抛弃的陈卫民,终于从过去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第8章 没有谁的人生是标准答案
春节过后,生活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卫民没有再回那个私人工厂当保安。他用我给的钱,在他们家附近的小区门口,租了个小门面,开了一家便民服务店。修个水管、换个锁芯、通个下水道……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活,但小区居民有需求,收入倒也稳定。
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地,用自己的一双手,去挣每一分辛苦钱。弟媳王莉的身体在药物调理下也好了很多,在店里帮他打打下手,收收钱。两口子虽然忙碌,但脸上的笑容却多了起来。
陈军小两口也很孝顺,一有空就回来看他们,有时候还来店里帮忙。一家人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过得有滋味,有盼头。
我的家具生意,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退居二线,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开始拾起了一些年轻时的爱好,比如钓鱼,比如研究木雕。
我们兄弟俩的联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有时候,他会打电话来,问我一些做生意的小诀窍。有时候,我会开车去他店里,看看他,顺便给他带些城里新鲜的吃食。我们坐在一起,喝着廉价的茶叶,聊着家长里短,就像回到了很多年前,我们还是穿着开裆裤的兄弟一样。
有一次,我看到他正在给一个老旧的木椅子更换榫卯。他的动作很专注,虽然有些生疏,但一招一式,竟然有几分父亲当年的影子。
“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我笑着说。
他抬起头,抹了把汗,也笑了:“小时候看咱爸干活,偷学的。现在才发现,有门手艺,比什么铁饭碗都靠谱。”
我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回望我们兄弟俩这大半生,就像一场漫长的赛跑。起初,他拿到了一张通往终点的快车票,而我,只能靠着双脚,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可谁能想到,半路上,他的车抛了锚,而我,却靠着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其实,人生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呢?
那个所谓的“铁饭碗”,在特定的时代,它确实能给人带来安稳和庇护。但时代是会变的,没有任何一种庇护,可以长久到抵御一切风浪。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单位,某个岗位,而是你自己的能力,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靠自己活下去的本事。
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家人的理解与扶持。如果当年,我因为怨恨,对落魄的弟弟袖手旁观;如果他因为嫉妒,对我取得的成功心怀不满,那么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更是那份无可替代的、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
我很庆幸,我们都没有。在命运的颠簸与反转中,我们最终选择了包容与和解,重新找回了作为兄弟的意义。
如今,每当看到我店里那些被打磨得光滑温润的木头,我总会想起父亲手上的老茧,想起弟弟那间充满烟火气的小店,想起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岁月。
那段岁月,有争执,有隔阂,有眼泪,有无奈,但最终,都沉淀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它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将我们带向何方,家,永远是最后的港湾;而亲情,才是那个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不会生锈的,真正的“铁饭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