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中化的现象正在摧毁年轻人的未来。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过关”到底有多累?
就在今年的10月1号,本来应该是全国所有大学生开开心心的日子,但是贵州的某高校却发生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一名大二的学生在校内跳湖轻生,他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满了他对大学生活感受到的压力与绝望。
上大一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得上晚自习,听说考上了计算机证就可以不用上了,于是自己每天拼命学习,结果发现考完证之后,必须还要上满一年的晚自习才可以。好不容易熬过了大一,到了大二,学习生涯却让他感到了更加的绝望,课程几乎全是专业课,又多又难。唯一稍微感到安慰的是,不用上晚自习了。
这封遗书的内容激起了无数大学生噩梦一般的记忆,他们纷纷在网上吐槽自己学校的制度,而我大概看了一下,每一条都非常让人窒息。打工人的996相比之下都显得轻松,甚至都不够看了。这些大学生接受的是“797”制度:早上7点钟就开始晨读晨练,晚自习一直到晚上9点钟才结束,一周上7天的课,就连周末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你还不能翘课,或者逃避晨读、晚自习,因为学校的领导、班主任、辅导员都会轮流值班。早上晨跑要发照片到小程序上打卡,上课报道需要用手机连蓝牙,在专门的APP上面完成人脸识别。一旦发现你人不在,马上登记扣学分,影响毕业。平时还会不定时检查宿舍卫生,上课时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一旦发现立刻没收。说实话,这种严格的制度,很多高中都远远比不上。
厦门大学的教育研究院曾经做过一份调查,他们发现国内大学生平均每周学习的时间总量高达39.6个小时。你没有听错,上了大学还是这个数据,说明大学高中化并不是个例,而是当前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这其中的根源在于什么呢?这些大学都有就业率和考研成功率的指标。为了让数据更加好看,他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高中那一套被验证过的管理模式,让这些大学生继续在严苛的考核制度下内卷,继续消耗自己的学习时间。
我直接说一个数据和结论:大学高中化其实就是在扼杀年轻人的未来,甚至会拖垮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早在2023年,教育部就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方案,里面有一条核心要点就是必须要培养创新人才。什么叫创新人才?说白了,我们国家已经不再只需要只会考试、刷卷子的书呆子了,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拥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但是在当下高中化的管理模式之下,说实话,就是在压制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他们基本上都在遵从学校的制度,接受应试教育,各种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所谓的探索和创新的兴趣爱好及能力。不过这也没办法,毕竟高考制度放在这里,不刷题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最后的缓冲带,它要承担起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是让学生探索自我,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如果大学也照办高中的制度,那就是本末倒置。将来我们的社会当中,就会出现一大群只知道接受指令、按部就班工作的“机器”,缺少很多能够在各个技术领域搞研发的领军人才。这对于我们国家目前来说,就是莫大的损失。
尤其是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当下,我们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去做别人从来都没有做过的事情,去突破西方的封锁,填补国内技术的空白。这需要什么呢?需要大量拥有原创性思维、敢于冒险的创新人才。高中化的大学正在系统性地扼杀这一类人。从长远来看,这将会掏空我们国家发展的根基。
说白了,从国家层面,我们再谈谈大学生本身的就业问题。其实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寻找有创造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他们不需要机械、一成不变的书呆子。
因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灵活创新的技术岗位,更加需要能主动持续学习、不断跟进技术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营销岗更加需要有创意的内容,去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用户;管理岗需要更加强大的统筹规划和领导能力。
这些技能没有一个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都是需要大学生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如果你要让一个大学生接受高中化的教育,不是在帮他就业,而是在摧毁他的未来。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我觉得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