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开启的首次对华正式访问,在出发前两天突发变故 —— 德国方面以“因日程安排另择日期”为由宣布推迟行程。从表面看,这一官方理由措辞礼貌,似乎只是单纯的技术性调整,但结合访华前瓦德富尔的一系列公开言论,背后的深层原因实则清晰明确。
![]()
在规划访华期间,瓦德富尔的表态呈现出明显的矛盾与不当倾向:他一方面口头声称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却刻意强调“将自行决定政策的具体实施”,同时抛出 “不支持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这种看似平衡的表述,实则是不准大陆解放台湾。为"台独"分裂势力提供生存空间,其本质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瓦德富尔将台湾海峡航运自由与"世界繁荣"挂钩的论调,更是偷换概念——台湾海峡本就是中国领海,其航行自由从未受到影响,这种言论不过是西方某些势力干预台海问题寻找的拙劣借口。
针对这一不当言论,中方当即作出严正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一中原则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也是唯一的表述,“一个中国” 原则不存在任何“自定义”的空间。这一表态清晰划出了不容逾越的红线。事实上,只谈"维持现状"而不明确反对"台独",就如同只谈防火却不禁止纵火,其危害性不言自明,这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纵观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涉华言论,从8月在日本和印尼兜售"中国威胁论",到10月炒作所谓"中国试图改写国际秩序",再到此次在台湾问题上干涉我国内政,其言论中充满了意识形态偏见与冷战思维。这种将中国发展视为"威胁"的论调,与19世纪末西方炮制的"黄祸论"如出一辙,都是基于霸权逻辑的污名化操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中国积贫积弱时,西方列强用"黄祸论"为瓜分中国制造借口;当中国走向复兴时,他们又换上"规则挑战者"的新标签。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霸权逻辑,在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中越来越难以服众。反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乌克兰危机中坚持劝和促谈,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充分说明,中国不是国际规则的破坏者,而是建设者;中国不是现有秩序的挑战者,而是维护者。
据德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德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中国再次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机械设备出口,稀土进口都深度地依赖于中国的合作,这种紧密的经济依存关系本应成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但德国某些政客却表现出严重的认知失调——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利,又妄图在涉台问题上对华施压与挑衅。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就骂娘的行为模式,不仅损害中德两国的政治互信基础,最终也将反噬德国自身利益。
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德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尤其令人费解。一个曾经历国家分裂痛苦、最终实现民族团聚的国家,理应更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珍贵。东西德统一的历史证明,民族分裂的痛苦终将由全体人民共同承受。如今德国某些政客在台湾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历史健忘症的表现,更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严重背离。
有分析指出,此次德国外长访华行程取消事件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不容触碰,任何国家想要发展对华关系,都必须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清晰而一贯——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这不是威胁,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德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本应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德国若真心希望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就应当在涉台问题上谨言慎行,严格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历史终将证明,中国的发展进步不可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任何企图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行径都注定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