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史上,谥号字最多的妃嫔,正是被明宪宗朱见深专宠数十年的万贵妃,她的谥号有六个字,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万贵妃出身极低,她是原孝恭孙皇后的宫女,她与小自己17岁的朱见深的缘分,与一段特殊的历史有关。
原来,公元1449年,即明正统十四年,明朝皇帝明英宗被被瓦剌部绑为“肉票”,这一事件,史称为“土木之变”。
皇帝被抓了,最着急的当然是孙太后,她为了保住英宗一脉皇位不失,赶忙将年幼的英宗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
![]()
孙太后
紧接着,尴尬的一幕出现了,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上台后,英宗还朝了。朱祁钰刚刚得了天上掉下来的皇位,好容易坐热了,他当然不肯还回去。
朱祁钰并非孙太后所生,他与被俘虏的倒霉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继承大统后,不把皇位还回去也说得过去。可关键,前皇帝回来了,宫里还住着个太子,怎么办呢?
朱祁钰随即将前皇帝朱祁镇软禁起来,又想出了设法除掉侄子朱见深的招儿。
朱祁钰能想到的,老谋深算的孙太后当然也想得到。孙太后当然想保住朱见深,保住孙子的命,就是保住了太子之位,保住其太子之位,皇家就还是得回到明英宗一脉。
可怎么保护朱见深呢?当时的朱见深只有3岁,尚是幼年,身边还没有生母照拂。朱祁钰要除掉朱见深,简直易如反掌。当时的境况下,她这个太后要见孙子朱见深,都已经不是容易事了。
思来想去后,孙太后决定派一个信得过的宫女前去照顾朱见深。这宫女不仅得会点拳脚功夫,还得非常机警,当然最紧要,还得极其忠心护主。
孙太后看来看去,选中了身边的万贞儿,这个万贞儿,就是后来朱见深最宠爱的嫔妃万贵妃。
万贵妃是山东诸城人,生得人高马大,脸孔却小巧,她父亲万贵原是当地县城小吏,因亲属犯罪被牵连,贬至霸州。万贞儿就是因为受父亲牵连,而被送入宫中为宫女。
万贞儿入宫时年仅4岁,这样的年纪放在今天,就是读幼稚园的年岁。可她不仅离开了父母,还进入到了险象环生的后宫,并被安排到了孙太后的身边。
孙太后见万贞儿机敏,便一直好生放在身边调教着。日久后,她比普通宫女自然更懂宫里的生存法则,因为打小便跟着孙太后,她对太后很有感情。自然,也愿意替她分忧。
孙太后在决定派万贞儿去保护朱见深后, 与她进行了一番长谈。万贞儿当即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她向孙太后保证:只要她自己活着,太子就不会有差池。
万贞儿非常清楚,代宗的皇位越巩固,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就越是难保,性命也就堪忧。明代宗随时会对这个小太子下手,自己接下这个任务,等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
代宗朱祁钰
万贞儿深谙深宫生存之道,她见到朱见深后,便将他的生存状况告知了他。万贞儿没想到,这个孩子虽然只有3岁,但因为从小离开母亲、父亲,已是非常早熟,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朱见深对万贞儿很是信任,他深为她能在这种时候陪在自己身边,而感到欣慰。
![]()
影视剧中的万贞儿与朱见深
此后的几乎每一天,万贞儿都守在朱见深身边。朱见深怕黑,万贞儿便干脆躺下陪着他睡。
万贞儿开始照顾朱见深后,遭到了所有人的冷眼,宫里人都奚落她,有的则躲着她。在这些人看来,万贞儿无异于找死。
照料和保护朱见深不是一件容易事,要知道,她还得负责他的学习等等。关键,每到晚上,她就得提心吊胆,只有她守在朱见深身边陪睡,他才能安然入睡。万贞儿一直打探朝堂的情况,局势复杂时,她也越发紧张,有很多夜晚,她都是整夜未合眼。
极端的环境,能激发潜能,也能造就特殊的情感。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万贞儿与朱见深步步为营,相互依靠,转眼就过了七八年。
在那个婚恋很早的年代,十多岁的朱见深青春萌动,他对一直陪伴自己的万贞儿有了特殊的感情。他对她非常依赖,也非常欣赏。每当他心神不宁时,只要看到一身戎装的万贞儿出现,他立马心定了。
孩提时代留下的心理依赖,一辈子也无法改变。
![]()
朱见深对万贞儿动情后,一开始并未捅破窗户纸,毕竟,对于他而言,她是既像母亲又像姐姐的存在,她于他有恩,他待她自然有些“怕”。
景泰八年,即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登基,改年天顺。也从此时起,朱见深再也不用担心被杀害了。这年他11岁,万贞儿28岁。
![]()
朱祁镇
朱见深既已安全,万贞儿便也回到了孙太后的身边。朱见深万般不愿和万贞儿分开,即便他们依旧能经常见面。
两个一直在一起的人,突然分开,说“能适应”肯定是假的。分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朱见深晚上根本睡不着,他非要想想万贞儿陪在自己身边,才能睡安稳。
只要有机会,朱见深就会往孙太后宫里跑,若哪一次去了太后宫中,却迟迟没有见到万贞儿,他肯定要再跑一趟。日久后,孙太后也发现了异常,但她以过来人的身份猜测:孙儿对万贞儿也只是有几分热度,等到娶亲了,便也就慢慢淡忘了。
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对万贞儿一开始是有感激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儿子对万贞儿有了男女之情。周氏的想法和孙太后一致,他们都认为:万贞儿比朱见深大了17岁,等朱见深长大,身边定然美人环绕,他对这个年老色衰的万贞儿,也就看不入眼了。
![]()
周氏(朱见深生母)
所以,孙太后去世后,朱见深将万贞儿要到自己的宫里,她并没有阻拦。
周氏和孙太后显然低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天顺八年,朱见深父亲、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朱见深继位后,第一时间将万贞儿纳入自己的后宫。周氏虽然不满,却并未加以阻止。
继位当年,周氏就为儿子朱见深纳了三位妻子,一个正宫皇后,两个侧妃。不用说,这些女子都经过重重选拔而来,非常得周氏的认可。她们分别是皇后吴氏,和侧室王氏、柏氏。
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的介入,朱见深会第一时间立万贞儿为皇后。
朱见深娶了三位妻子后,长期整晚整晚睡在万贞儿处。皇后吴氏只有18岁,她心气高,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花容月貌,哪点比半老徐娘万贞儿差。
妒忌使人面目全非,吴氏开始找万贞儿的麻烦。万贞儿从小在宫中长大,又加上有皇帝的恩宠,自然也不甘心被欺负。两人经常闹矛盾,一次,吴氏气不过,借机对万贞儿施行了杖刑。
朱见深眼见心爱之人被打,心疼不已,他震怒之下直接将吴氏的皇后之位给废了,将她直接打入了冷宫。朱见深这样做,当然是想“杀鸡儆猴”,他想让所有想动万贞儿的妃子们看看:动她绝无好下场,哪怕你是皇后。
朱见深废后之事,让周氏震惊不已,她终于意识到:万贞儿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与自己预想的不一样。
万贞儿在朱见深继位的第二年,就为他生下了皇长子。朱见深欣喜若狂,他特地派遣中使祭奠诸山川。当年三月,他封万贞儿为贵妃,此时,万贞儿便也是实际上的六宫之主。
![]()
朱见深
然而, 皇长子不到一岁时,就不幸因病夭折。万贞儿当时年岁已高,无法再生育,自是痛苦不堪。朱见深心疼的同时,想各种法子安慰万贞儿。为了安抚万贞儿,他还封她为皇贵妃。
《明史》记载:万贞儿因自己生下的长子夭折,加上自己无法再生育,继而疯狂迫害怀孕的妃子,致使整个后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皇子出生。
这当然不是真相,《明史》是清人所编,其真实性当然不及明代史料《明宪宗实录》。《明史》信誓旦旦地记载万贞儿如何逼死明孝宗朱佑樘的母亲纪氏,说因为万贞儿的妒忌心,朱佑樘躲躲藏藏五六年才与朱见深相认。
书里还记载说,一个叫张敏的宦官因为不忍替万贞儿杀害刚出生的朱佑樘,就将孩子藏起来。朱见深继位11年将孩子的真相告知朱见深后,吞金自杀。可张敏的家乡县志显示,张敏的离世时间是成化二十一年。《明史》里也“诡异”地出现张敏在成化十三年的活动轨迹。这种自相矛盾的记录,暴露了其记载的可疑。
《明宪宗实录》中,没有分毫关于这一“历史”的记载。可见,万贞儿在后宫残害皇帝子嗣属于后世杜撰。
实际上,后世只要稍微进行分析,就将发现:万贞儿不可能在后宫残害朱见深的子嗣。原因很简单,她与婆婆周氏不和。而周氏素来强势,且地位高于万贞儿,所以,只要有她在,万贞儿就不可能在她眼皮子底下干出残害皇家子嗣的事来。
周太后和万贞儿同岁,且非常长寿,万贞儿辞世时她身子骨正硬朗。
与此同时,明朝臣子喜欢管皇帝私事的特性,也注定万贞儿不可能能残害到皇家子嗣,而且还“无数”。
最能打破“万贞儿残害皇家子嗣”谣言的,是朱见深的真实子女数量。朱见深共有20个子女,其中包括14个儿子和6个女儿。后来继位的朱佑樘,仅仅是他的众多儿子中的其中一位。
后世之所以编出“万贞儿残害皇家子嗣”的谣言,当然与后世反感“恋母情结”有关。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反感男人与年龄大自己很多的女子结合,认为这多少是“恋母情结”作祟。
![]()
朱见深做皇帝的第23年,即1487年2月11日,万贞儿突发疾病辞世,享年57岁。万贞儿弥留之际,朱见深正在举行郊祀大典,回宫突遇罕见大雾,当时朱见深就感觉很不对劲。第二天,庆成宴结束,朱见深刚回宫,就接到了噩耗。
朱见深痛不欲生,当即下令辍朝七日,追谥"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于天寿山西南,所有丧葬仪制,均逾越常格。
万贵妃死后,朱见深还伤感地说:“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意思是:万贵妃走了,我也不想独活了,也将要随她而去了。
万贵妃死后仅仅7个月零8天,朱见深就郁郁而终,享年41岁(虚岁)。
朱见深之死,是自然死亡还是殉情?后世认为,朱见深的突然辞世,与他们这段超越年龄、身份的感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
影视剧中的朱见深与万贞儿
朱见深之死,不是追随,而是归去。他回到了那个只有她和他的最初,回到了他们这段超越一切,只关乎灵魂的倾世之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