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活剥生吞的袁崇焕到底是不是汉奸?

分享至

公元1630年,即大明崇祯三年八月的一天,北京的菜市口人声鼎沸,人头攒动。

这不是节日的庆典,而是一场残酷的死刑执行。

被绑在刑架上的,是朝野曾经声威赫赫、官至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的袁崇焕。

他被判处的,是极刑中的极刑——磔刑。

刽子手手中的刀光闪动,一片片血肉从袁崇焕的身体上被割下。

最令人心惊的,不是这刑罚本身的残酷,而是刑场周围百姓的反应。

他们争先恐后地挤上前,掏出铜钱,向刽子手购买那些刚刚割下、还带着体温的肉片和内脏。

他们并非为了留作什么纪念,而是当场放入口中,生吞活嚼,眼中喷射着仇恨的火焰,咒骂着这个“通敌叛国”的“大汉奸”。

史书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这幅血淋淋的画面,给后世的历史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惑。

一个直观的、朴素的逻辑会浮上心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全北京城的老百姓都如此痛恨他,不惜生啖其肉,那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人,这“汉奸”的罪名,怕是坐实了。

然而,历史从来不是一幅非黑即白的简笔画。

当我们拨开三百多年前那场漫天血雾,深入历史的肌理,我们会发现,这个基于“民愤”的直观判断,或许正是历史上最残酷的误会之一。

袁崇焕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忠臣被冤杀的个人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专制皇权的猜忌、信息社会的愚昧、战争中的诡诈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与曲折。

那么,被活剥生吞的袁崇焕到底是不是汉奸?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他惨死的结局,而必须回到他的一生,回到他被定罪的那些“铁证”之中,去寻找答案。

袁崇焕



一、 孤胆英雄:他曾是大明的最后屏障

在成为“汉奸”之前,袁崇焕首先是一个英雄。

他是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一个来自南方的文弱书生。

然而,就是这个书生,在东北边关烽火连天、名将辈出却纷纷折戟沉沙之际,喊出了足以震动朝野的豪言。

他单人匹马出关考察形势,回来后向朝廷保证:“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他不仅有豪言,更有壮举。

壮举之一是宁远大捷:击碎神话

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围攻辽东重镇宁远城。

此时的山海关外,明军已是风声鹤唳,普遍认为宁远必失。

然而,守城的袁崇焕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

他写下血书,与将士同生共死。

他充分利用了从澳门引进的葡萄牙红衣大炮,城头炮火轰鸣,所向披靡。

这一战,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伤,后金军惨败而归。

这是明军与后金交战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它打破了努尔哈赤“战无不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明朝的士气。

努尔哈赤本人也在这次战役后不久,因伤病交加而死去。

壮举之二是宁锦大捷:再挫锋芒

1627年,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为报父仇并挽回声誉,再次率大军进攻宁远和锦州。

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再次击败皇太极,取得了“宁锦大捷”。

可以说,在当时的明朝,袁崇焕就是辽东防线的灵魂,是“长城”的代名词。

是他,在明朝最黑暗的时刻,硬生生扛起了即将倾覆的帝国大厦。

如果他真是“汉奸”,他何必如此奋力地与后金血战?

他完全可以打开城门,放敌人入关,换取高官厚禄。

在他最辉煌的时刻,他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崇祯皇帝



二、 “汉奸”罪名的三大“铁证”与历史真相

从国之干臣到千刀万剐的“汉奸”,袁崇焕的坠落速度令人瞠目。

崇祯皇帝给他罗织的罪名主要有三条,我们不妨用今天的眼光,逐一审视。

“铁证”一: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在皮岛(位于朝鲜半岛西侧)的军事将领,号称“毛帅”。

他在敌后开辟战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后金的兵力。

然而,毛文龙也逐渐变得骄纵不法,虚报兵员以冒领巨额军饷,且不听朝廷调遣,甚至有与后金私下书信往来的嫌疑。

1629年,袁崇焕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亲赴皮岛。

他以雷霆手段,当场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然后用尚方宝剑将其斩首。

这件事,无疑是袁崇焕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步险棋。

从程序上讲,他先斩后奏,确实属于“专擅”。但是,这是“通敌”吗?

从动机上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整肃军纪,统一辽东指挥权,避免出现不听调度的“军阀”。

在他看来,一个内部统一、令行禁止的防线,远比一个各自为战、甚至可能背后捅刀子的“盟友”更重要。

从后果上来说,毛文龙死后,其部将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后来确实叛明降清,造成了恶劣影响。

但这属于“后见之明”,在当时,袁崇焕无法预知这一切。而且,正是他试图整合这支力量,才采取了如此激烈的手段。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与皇太极的“交易”,那么皇太极为何在毛文龙死后仅仅数月,就绕道蒙古,大举入侵,直接威胁北京?这显然不符合“交易”的逻辑。

一个为敌人除去心腹大患的“功臣”,反而立刻引来了敌人的大军压境,这于理不合。

所以,“擅杀毛文龙”更多是袁崇焕在战略决策和权力行使上的重大失误和专权,但将其直接等同于“通敌卖国”,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铁证”二:纵敌长驱

1629年冬,皇太极吸取了正面强攻宁锦防线失败的教训,亲率十万大军,绕道蒙古,从长城防线的薄弱处——喜峰口突破,直扑北京城下。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

消息传来,举朝震惊。作为辽东主帅,袁崇焕被认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皇帝和北京百姓的直观想法是:你袁崇焕不是负责辽东防务吗?怎么让敌人长驱直入,打到天子脚下了?这难道不是“纵敌”吗?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