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伍勇
10月24日上午,位于四川德阳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细雨蒙蒙。
绵竹旅行团的游客们顶着细雨,静立在黄继光雕像前久久伫立;不远处,当地党员们身着正装,在党旗旁轻声重温誓词——这座纪念馆,早已是很多人安放信仰的“精神地标”。
![]()
游客们在黄继光英雄塑像前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刘虎摄
展柜中央,一封1952年的家书微微泛着旧痕,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字迹力透纸背:“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七十多年过去,字里行间的赤诚从未褪色。这封家书,如今成了中江红色基因的“活密码”,像一束光,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中江儿女的前行路。
刘应强、罗中华、曾旭广、黄继光的侄儿黄忠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在续写着一段新的“英雄”故事。
这里是中江,这里是英雄故乡。
生命,定格在救人的河水中
今年3月27日凌晨4点,绵阳游仙区东津桥畔还浸在夜色里,44岁的中江籍外卖员刘应强骑着电动车,车筐里的餐箱冒着热气——这是他当晚的第12单外卖。突然,河面上传来“扑通”声,紧接着是微弱的呼救声。他猛地刹车,只见一个身影在冰冷的河水里挣扎。
没有丝毫犹豫,刘应强甩掉外套就跳进河里。初春的河水刺骨,他紧紧抓住落水者的衣领,一边往岸边推,一边用尽全身力气划水。落水者终于被拖上岸,可刘应强却因体力透支,缓缓沉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他的电动车还停在岸边,餐箱里的饭菜尚有余温,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44岁。
4月3日,记者走进中江县黄鹿镇群力村刘应强的家。一层简朴的平房没做过多装修,堂屋天花板上“平安富贵”的红绸字样,是他去年春节亲手挂的,如今却透着几分怅然。院外的油菜花谢得差不多了,零星的花瓣落在地上,像在为他默哀。“儿子这20年没享过福,却总把笑挂在脸上。”父亲刘加松红着眼眶说,刘应强做过水电工、扛过水泥、开过铲车,为了赡养老人、供读初中的儿子刘晨瑞、帮衬残疾的大哥,他一天打两份工,从不说累。
在同事眼里,刘应强是“最靠谱的兄弟”。2023年6月入职外卖平台后,他主动扛起夜间配送的活儿——夜班订单多是急单、远单,没人愿意接,他却笑着说“我年轻,扛得住”。渐渐地,他带动6名同事加入夜班,填补了站点夜间订单的空白。
面对父亲的遗像,14岁的刘晨瑞攥着拳头说:“长大要当兵。”这是父亲生前没说出口的心愿,如今成了少年的理想——红色基因,正在新一代中江人身上悄悄流淌。
传承,红色基因在血脉里流淌
在中江,刘应强的故事从不是孤例。
曾旭广生前担任原古店乡正兴村监委会委员和五社社长,也是村民眼里的“主心骨”。2012年5月,为救落水儿童,他纵身跳进河里,却再也没能上来。其女曾小芬代表全家将16.5万元抚恤金全额捐出,成立“旭广教育基金”、修建“旭广路”,延续着英雄大爱。
罗中华,当看到儿童在水中挣扎,生命危在旦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迅速跳入水中施救,却被无情的河水吞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黄继光的侄儿黄忠凯,把“英雄血脉”刻在了骨子里。在云南抚仙湖休假时,看见两名儿童和一名妇女相继落水,他没有丝毫迟疑,就下水将他们营救,然后匆匆离去,不曾留下姓名。
![]()
清明节中江举行纪念黄继光活动
这片土地上,英雄的故事总在续写。
自2000年《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施行以来,中江的“英雄名单”上已写下53个名字。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符号,是每天都能遇见的“身边人”。
英雄的故事,更要种进孩子心里。作为中江县少儿戏曲传承基地,黄继光红军小学把英雄故事搬上了舞台——少儿版川剧《黄继光・扑堡》里,孩子们穿着小军装,唱着“不怕牺牲勇向前”,台下的小观众攥着小拳头,眼里闪着光。
当地还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目标,每年组织“清明祭英烈”活动:全县师生代表走进黄继光纪念馆,听讲解员讲家书里的故事,对着党旗、队旗重温誓词,让英雄精神悄悄在心里发芽。
![]()
清明节中江举行纪念黄继光活动
中江县关工委组建的“英雄精神代代传”宣讲团,更是把红色课堂搬到了各个角落。
150余名宣讲员里,有“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有英雄家属,还有各行各业的榜样。他们带着真实的故事走进校园,讲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讲三线建设的奋斗史,截至目前已宣讲100余场次,5万多名学生听过这些“有温度的课”。不仅如此,“红色基因代代传”流动纪念馆还走进了学校、社区、部队、企业370余场次,为15个偏远乡镇制作了固定展板——哪怕是山村里的孩子,也能近距离触摸英雄的故事。
红色,是这座城的底色
在中江,英雄精神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力”,是基层治理里的“文明风”。
全县522个村(社区),都把“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写进了村规民约,还定下了“道德积分”奖励机制——帮邻居修水管能积分,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能积分,攒下的积分能换生活用品。就说继光镇继光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分管理以来,300多人主动加入:60多岁的邓素春每天天不亮就去村口劝导交通,手里的小红旗挥了五年;年轻人组成“跑腿队”,帮村里的老人买药品、送物资。“四川好人”邓素春常说:“学继光,不就是做些实在事嘛。”
漫步中江县城,以“继光”命名的地标随处可见——继光大道车水马龙,继光桥连接两岸;在中江,继光水库碧波荡漾。这些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建筑,早已不是简单的地理标识,而是中江人把英雄精神“藏进生活”的见证,让“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英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个个普通人,把“责任”二字装在心里:是外卖箱里的晕车药,是笔记本上的村民困难,是孩子手里的小太阳贴纸,是公交车司机递出去的伞。这些细碎的瞬间,拼出了这座城的底色——英雄从不是传说,是每个中江人心里,那股“愿意为别人多扛一点”的劲儿,是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里的微光。
这里是中江,是英雄的故乡。
(除署名外,图据中江县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