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年的朝鲜战场,硝烟弥漫,第五次战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定下目标,要全力歼灭 “联合国军” 4 到 5 个师,可战线拉得越长,补给难题就越突出 —— 每当把敌人逼至首尔一带,志愿军便因粮弹不足,不得不选择主动后撤。这场 “礼拜攻势” 的局限,很快被 “联合国军” 总司令李奇微捕捉,一场针对志愿军的反扑,悄然酝酿。
![]()
5 月 22 日,志愿军司令部下达指令,要求各兵团留部分兵力掩护大部队撤退。60 军 180 师奉命在春川以南阻击,面对的却是美军陆战 1 师、第 7 师、第 24 师以及韩国第 6 师的重兵围剿。彼时 180 师能调动的兵力本就有限,5 月 23 日,随着志愿军 65 军侧翼阵地暴露,美军第 24 师迅速穿插,将 180 师逼入三面包围的险境。
混乱中,60 军副军长查玉升和参谋长邓仕俊曾提议让 180 师主力尽早渡汉江撤退,可军长韦杰坚持原有战术,导致率先渡江的 540 团陷入孤军奋战,面对美军猛攻几乎全员牺牲。等到韦杰终于下令其余部队撤退时,美军已迂回突破防线,将 180 师分割成南北两块,539 团战士李富道,便身处这场绝境之中。
5 月 25 日傍晚,539 团接到转移命令,从汉江南岸明月里向马坪里以北撤退。战士们已断粮一天,连夜行军让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可刚歇脚,又接到志愿军司令部急电,要他们返回驾德山阻击敌军、营救伤员。疲惫的队伍只能咬着牙折返,在清理环形阵地的战斗中,李富道和战友们好不容易夺回阵地,却又遭遇敌人坦克突袭,只能再次仓促撤离。
撤退途中,李富道在废墟里翻到了一把刺刀,他随手别在腰间 —— 谁也没想到,这把不起眼的武器,日后会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当时队伍已几天没正经吃饭,战士们搜集到的罐头和手榴弹,成了支撑下去的 “宝贝”,而那把刺刀,更像是偶然捡来的 “护身符”,静静贴在李富道的腰间。
5 月 27 日,3 营在撤退时遭遇 “联合国军” 密集火力封锁。李富道看着战友们被压制得抬不起头,主动请缨带领小分队从侧翼迂回。一番激战下来,他们成功摧毁敌方暗堡,可就在准备归队时,一队韩国守军突然冲了上来。为首的韩国军官端着卡宾枪,气焰嚣张地朝他们扫射,李富道的冲锋枪偏偏在这时卡壳,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生死就在一瞬间。
危急关头,李富道猛地想起腰间的刺刀。他迅速拔出刺刀,趁着对方换弹的间隙,一个箭步冲上前,左手死死扣住韩国军官的手腕,右手的刺刀抵住其胸口。那名军官被这股狠劲吓住,瞬间没了嚣张气焰,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其余韩国士兵见长官被俘,群龙无首,纷纷放弃抵抗,李富道这一壮举,为大部队撤退扫清了障碍。
此后几天,李富道跟着 9 连在敌军封锁线中艰难穿梭。他们躲坦克、绕火力点,靠着冷静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直到 5 月 29 日夜,8 连率先归队,9 连也在历经千难万险后,带着幸存的战士回到了志愿军阵营。
这场战役里,180 师 13600 人参战,第一阶段就伤亡 2392 人,第二阶段及撤退时剩余约 7644 人,最终仅有 4000 至 5000 人归建,整体伤亡接近 55%。惨烈的战损让军部无暇顾及个体的功勋,李富道俘虏韩军军官的事迹,没能得到公开表彰。1953 年 9 月,180 师回国;1955 年,李富道复员回到河北老家,从未向家人提起过战场上的这段经历。
多年后,当这段历史被重新梳理,人们才知道,那个在废墟里捡了把刺刀的普通战士,曾在绝境中凭着一把冷兵器制服敌人,为战友开辟出撤退的道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太多像李富道这样的英雄 ——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名号,却用平凡人的勇气与智慧,在枪林弹雨中书写着传奇。那把刺刀,不仅是李富道的 “护身符”,更成了志愿军战士无畏精神的象征,永远镌刻在抗美援朝的历史丰碑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