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大开眼界了!广西桂林下边的镇上,礼金单为啥还要贴墙上,整的像光荣榜一样。随了多少一目了然,这要是随礼少了还不好意思呢。
![]()
根据该网友提供的图片显示,这是一张礼单,上面清晰地记录每个人送出的礼金数额,其中金额最高的是舅舅给的,3220元,最少的是100元。
针对此事,有网友评论,礼金上墙公布是最愚蠢的做法,毫无人情味,主家和客情都很尴尬,大多数广西人不会这样,这种无知的陋习出现在何处乡野?
有网友表示,我来宾八零后的,小时候去喝喜酒也是见老爸把礼钱贴到红纸上,然后主家会把所以的红纸贴到堂屋的两面墙上,这个记忆深刻。
![]()
有网友跟帖,新房子进火,恭贺,阳朔都写,有些贴在墙上七八年,结婚嫁女老人百年归世不写,意思就是这个主人家有面子,人多,朋友多。
有网友指出,不知道的不要胡说八道,我们广西大部分都这么样,封多少红包,村里兄弟是商量好的,基本上都是100-200。没人因为看了这个就攀比或者尴尬,给多给少是心意,结婚不是为了收贺礼钱。
![]()
这种公开礼单的习俗并非桂林独有。东北一些地方办白事时,管事人会直接举着麦克风念礼单,生怕金额登记不清引发亲属误会。江南地区则更讲究礼单字迹,认为“字如其人”,写得工整是对主家的尊重。
桂林乡镇把礼单贴墙上,本质也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在熟人社会里,这是维系人情往来的一种仪式。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大家生活圈子固定,办宴席时“面子”格外重要。
有人本来只想随200元,看到同村人大多送300元,硬着头皮也得往上加。有村民吐槽,去年邻居家办婚事,自己随了500元。后来看到榜单上同辈分的都送了600元,好几天都觉得不自在。但也有人觉得公开反而公平,避免私下猜测攀比,贴墙后反而少了闲言碎语。
礼金单贴墙是传统习俗的缩影,藏着熟人社会的人情往来的逻辑。说到底,你这次给多少,主家下次也会还多少,甚至还要加一点。总之,让心意回归本真,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