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追考 | 陈舜俞:人生莫作等闲别——上海两千年人物(十四)

0
分享至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陆游流泪感叹苏轼一生“最哀”的祭文,是写给陈舜俞的。

陆游写出“死去元知万事空”。苏轼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还是“僵卧孤村”也“不自哀”的人。但苏对陈,让陆“破防”。

今天的上海,陆家嘴与陆深有关,徐家汇与徐光启有关。而枫泾——金山区枫泾镇,已以地名纪念这位北宋前贤陈舜俞,一代代久久传诵了。

他无疑是站在千年科举最顶端、最会考试的人之一:他中进士后再考上的“制科”,被视为“科举中的科举”,下一届成功者是苏轼。

他也恰巧与白居易一样,都在历经磨难后偶然听闻席间一位歌女身世浮沉,于是作诗长叹彼此人生。

但相比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陈舜俞写的核心立意句是“人生莫作等闲别”。

上海,是他一再的心安地、思想的核爆点、最后的作别处。也因为他,一连串闪耀于中华文化璀璨星空的历史人物名字,围绕着上海次第展开了……

一·范仲淹

1、滕子京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公元1044年,19岁的陈舜俞似应在滕子京之前在湖州建的新州学就读。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写就《岳阳楼记》的庆历“六年九月”,21岁陈舜俞正从大喜走向大悲。

大喜的是,人生得意,金榜题名。他这年三月高中进士后,又在冗官严重中依然获得差遣,出任“天台从事”——似台州军事推官,是否台州分管军事政务的副秘书长?

要知道就在四月,大臣张方平还说:哪怕全国只以1万名官员待岗计算,也可能“五六年间未成一任”,“恐数年间官滥不胜其弊”。

大悲的是,似年底前,陈舜俞特地从老家湖州接来颐养天年的父亲,不幸在官邸离世。

这对陈舜俞的直接打击是离职——要守丧三个年头再复出,还得重新排队等新岗位。

心底的打击是意难平。上一年十月陈舜俞成功通过乡试,进京赶考进士。父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送行酒罢,不忍分别,迎着“霜风切骨”同行二百多里送他到苏州枫桥。陈舜俞“拜起欲去”,老父亲谆谆叮咛,“携手泫然双泪珠”。

《示诸弟》一诗中,陈舜俞悲恸地写过:“吾家崛起蓬蒿间,先君为学良苦艰。典衣买书教我读,平生贫窭(贫寒)不此悭(吝啬)。岁晚才沾寸禄养,天祸无何颓泰山。”

一生贫寒的父亲典当衣服买书教他,好不容易现在可以享点福了,却祸从天降。

这不是命运第一次对陈舜俞开玩笑。

2、晏殊

陈舜俞出生前两年,宋仁宗朝首次科举,惊人地取士485人——前三朝最多的一年才127人。

陈舜俞出生第二年,晏殊罢相来到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聘范仲淹为师兴学,开“五代以来”新风。后来的名相、此时24岁的富弼,就在此攻读。同年,仁宗朝第二次科举,再次惊人地取士1076人,得王尧臣、韩琦、文彦博、包拯、吴育等众多后来的名臣。

及至陈舜俞出生第九年,宋仁宗又提高取士比例,变“十取其一”为“十取其二”。

可以说,陈舜俞生逢其时,遇上了自古少有的科举盛世东风。

然而,他13岁时,罢童子科——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北宋名相晏殊,当初就是以神童登科的。

等到他16岁时,又取消考生提前上交平日诗文、露出真实姓名的“公卷”制,只凭一考定终身了。

然而他18岁时,又“翻烧饼”——“不弥封试卷”“先考其履行”,要露出姓名、要看平时了。

次年又出台不少考试新法,下年春天又骤然作废,而秋试已迫在眉睫。

之所以反复变化,正是宋仁宗当时用范仲淹等力推“庆历新政”,朝堂较量的一种体现。范仲淹上十条国策,第三条就是革贡举。

好在,陈舜俞很厉害。而且,他的老师很厉害。

3、胡瑷

有句话是“北宋四真常在,宋不亡”。“四真”出自毛泽东生前最后要看的书《容斋随笔》:真宰相富弼,真翰林学士欧阳修,真御史包拯,真先生胡瑷。

陈舜俞15岁那年,时任湖州太守滕子京建新州学,聘胡瑷为师。虽然很快八月胡瑷就被范仲淹辟为推官,去了边境,但三年后回到了湖州教学——实在太会教了,次年有关部门就奏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用于国家最高学府:太学。

后来胡瑷也任职太学,于是“四方之士归之”,结果校舍都不够用了,要在一旁扩建。

许多年后,宋神宗问:“胡瑗与王安石孰优?”

回答是:“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臣师胡瑷)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

“二程”中的程颐对胡瑷礼敬有加。写《爱莲说》的周敦颐“非‘安定先生(人们对胡瑷的尊称)’不称”,并感叹说:“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同样的话史料中还有一句:“礼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先生弟子也。”

其中,陈舜俞更是“以名称于辈流间”——赢得了同辈的赞扬、在同辈间出了名的佼佼者。

然而吊诡的是,他生逢大举取士之帝,又是安定先生“高弟”,且遇庆历新政之年,是新政之际第一批“黄埔军校生”,却最终成了堪称仅有的一届。

陈舜俞积极备考那两三年,正是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两三年。新政被视为北宋乃至整个宋代一次历史窗口期,陈舜俞却在顺利考中进士、站上历史舞台、正要一展身手之时,猝然面对丧父离职,加上新政彻底失败,失去了时代的托举,走向了艰难的一生。

曾被命运击中,却没最终闭环。

某种意义上,他堪称胡瑷最坎坷的弟子。

却又是最终打动了苏轼的人。闽南话说:人生海海。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历史也往往像一位无巧不成书的作家——就在陈舜俞从大喜走向大悲那年,面对新政彻底失败的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另一位被贬的官员、后来是苏轼恩师的欧阳修,也自得“其乐”,写下“环滁皆山也”。

同样,正守丧的陈舜俞也并未沮丧消沉,而是以父亲之名向未来立了一个志。

为此他用了13年,走到了欧阳修面前。

二、欧阳修

4、韩琦

先从韩琦说起。可能不太为人熟知,但他其实是与范仲淹一起纵马边疆的北宋大将、与范仲淹联手推动“庆历新政”的朝堂重臣。时人并称的是“韩范”,他排在范仲淹之前。

至今成谜:这位举足轻重的三朝大臣,究竟是怎么与陈舜俞相识,且深度关联一辈子的?

有一点蛛丝马迹:他曾一次参倒4位宰执,与陈舜俞后来惊天之举的刚正之气,倒是相契。陈舜俞自己也说过,早年做韩琦门客时,被“待以国士之礼”。

但陈舜俞的人生确实不易。就在他似守丧期满要复出时,大臣张方平的报告显示:当时冗官依然严重到“大约三员守一阙”——三个人等一个空缺。包拯的数据也吻合:全国1万7千多人待选,“用吏不过五六千员”。

而此时24岁的陈舜俞,老母在堂,诸弟尚小,身为长兄正肩负家门重望,又在当年护送父亲之棺回老家后曾立下誓言:请求宗族乡里之人,等自己勉力“固所树立”有所出息,有资格有能力请动“天下看重之人”为父亲写祭文,讲述先人教子之勤,争取朝廷追封之后,再下葬。

不少研究者谈到:久丧不葬,在宋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甚至有逝者32年不下葬。史料也显示,就在陈舜俞丧父两年时,“积十二年未葬者,几四百余丧”。

宋在这件事上的突变,与风水、厚葬观念有关。不过陈舜俞这么做,应主要为报答父亲。

他对父亲的感情,极深。他写过一首悲痛欲绝的《枫桥诗》,就作于似守丧结束北上赴京途中,当路过3年前父亲送他进京赶考、两人在此相别的苏州枫桥时——第一句便是“颜色不见已三岁,肝血泣尽留形躯”,第二句自叹“隐沦无业养慈老”,随后悲泣连连:“人烟山色一如昨,齿发独改亲则无”“万杵入心交落涕”“平生一天已无戴(尊奉,这里指父亲)”……

细细读来,“亲则无”“已无戴”,这堪称陈舜俞平生最悲的一首诗了,却也是他人生底色中始终显露的一抹亮色——真情感人。

怀着为父亲的誓言,他似这年首次拜访了欧阳修,“奉教诲于坐下”。八月庞籍任枢密使,他也似致了贺启——电视剧里的奸臣“庞太师”庞籍,其实在史书里是功臣,提拔过北宋名将狄青。

也似在这年中秋,陈舜俞作诗感叹国都的人过节“尤侈盛”,“而我旅其间,甚贫亦可嗟。遂召朋友云,可饮文字耶?”

“可饮文字耶?”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他还似在京城住过“井边旧墙屋”,感叹“相君宅新府”“侯门多结驷”。他还有一诗似作于此时,感叹“嗟哉生事(生计)垂箪瓢,母齿豁豁群儿龆(换牙)。啼寒悲饥如鸱鸮”……

这便是青年陈舜俞的人生。

5、富弼

仿佛消失了6年,直到三十而立时,陈舜俞才在一篇为崇德县(在今桐乡一带)福严禅寺写的记里,再次在历史文献里显露出人生轨迹——这篇记的落款为“宣德郎、试大理评事、权雄州防御推官”。

这是宋代官职常见组合方式,一种解读是“官、职、差遣”,最后的“差遣”即这里的“权雄州防御推官”才是实际岗位。权,暂代官职。雄州,在今雄安新区雄县一带。防御推官,是否分管军事政务的副秘书长?

陈舜俞此时在这个职位,与《宋史》对进士仕途晋升的表述对得上——许多进士的升官之路正是“初入防御团练军事推官、军事判官者,并授将仕郎、试校书郎;周三年得资,授承奉郎、试大理评事;又周三年得资,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最后这个即陈舜俞写的落款,“周三年”“又周三年”也正吻合这6年。

这样看,他似一直在任。

不过看遍他的文集,似只有这一处出现了雄州,后来再未提起过,又好像并未赴任。

可以确定的是:这年六月名臣文彦博、富弼为相,“士大夫相庆得人”;这年秋天陈舜俞在吴中闻讯,马上十一月到京城、十二月上书富弼,次年又再次上书富弼。

首次上书,他便直言:坊间说您无所作为。

他的想法是:“请谒之始,宁若进说。”

富弼的做法是:“接以上客之礼。”上客,贵重的客人。

随后数月,陈舜俞再未与富弼联系,直到第二年要远赴新任了,临别再次上书:“(自从拜访您后)无一名字闻阁下之左右,无一足迹及阁下之门,岂自弃耶?是恐见比于皇皇汲汲请造进取之人,为识者羞辱。”是害怕像那些惊恐匆忙、心情急切来拜访求进的人一样,被有识之士瞧不起。

他将远赴的新职,似“明州观察推官”——是否明州(在今宁波一带)分管民政事务的副秘书长?

就在这个职位上,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次年七月,明州观察推官夏噩成功考上制科,一举“改官”——从推官之类的州县幕职官,升为“京朝官”。改官之难,被视若登天。苏洵曾感叹:京朝官以下“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像“仆隶”一样。今网友感叹: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在幕职州县官七个级别通关打怪兽,“永沦选海”,有的一直“处选调三十年”,有的熬了26年未通关。苏轼则痛批:“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宋代官员考核制度用语),虽杀人亦为之。”

而且,夏噩不仅同为明州观察推官,还是当年与陈舜俞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同年”。

更何况,下一年又发生了让陈舜俞“手舞足蹈”(从书信看他真的这么做了)之事:富弼、韩琦为相。

庆历新政失败十多年后,这被当时许多人视为一次转机。

33岁的陈舜俞就此踏上冲击“制科”之旅。他给富弼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力陈为国之策——他深知制科考试极难,怕自己因“记诵之不及”碌碌无为而去,所以特地一吐为快,求“永无愧于古人”。

朱刚先生在《北宋贤良进卷考论》一文谈到,制科考试大致三关:一,必须有近臣推荐,交50篇策论;二,做6篇命题作文,题目甚至会从典籍的“注疏”里选一句乃至半句,记得出处才是关键;三,通过“御试对策”。

而且前一关过了,才能进入下一关。所以“制科”被视为“科举中的科举”。

陈舜俞有篇长文《太平有为策》,似即御试对策。文末他把自己忧国忧民的热忱,比作贾谊上“可涕哭者三、长太息者六”的《治安策》——毛泽东眼中“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由此也可一窥陈舜俞之志之才。

长达十年、连续两届空缺之后,这年八月,34岁的陈舜俞成功登顶制科中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一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一举成为京官中的最高等——著作佐郎(一说光禄丞),再往上就是朝官了。

他的“差遣”,也升级为“签书寿州判官事(一说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事)”,似即寿州(在今安徽凤台、寿县一带)秘书长。

王安石赠诗:“君能(一说今)壮岁收科第,我欲他时看事功。”

司马光赠诗:“海隅方万里,豪俊几何人。”

梅尧臣赠诗:“书对三千字(制科作文要求三千字以上),恩科第一人。”

而陈舜俞做了一件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事:上书欧阳修,希望这位当时“天下看重之人”,为自己的父亲写一篇祭文——在他心中放了13年的誓言。

这时候的陈舜俞,在人生高光时刻。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让陈舜俞后来跌到谷底的人,越来越近。

三、王安石

之前、之后,陈舜俞与王安石都似未如此关系密切。

先是陈舜俞似在寿州隔空追和王安石6年前的一首诗,并邀请“公暇还来泛酒船”。再是陈舜俞为“今太守与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写下诗句“庐江贤守一家心”,称颂两人与汉代勤政爱民的庐江太守王景同姓。

他又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明州鄞县(在今宁波市鄞州区)镇国禅院写记。明州是他任职过的地方。而鄞县是王安石首次主政一方、当过知县的地方。这是两人的共同交集点。

他还被破格从两年前的著作佐郎,提前晋升为秘书丞,一般要三年。而起草这份诏书的正是王安石,文中赞赏有加:“三年序迁一等,此特有司之常法尔,岂所以待异能之士哉!”

秘书丞是“朝官”,陈舜俞就此从“京官”著作佐郎“更上一层楼”。而且秘书丞比著作佐郎高两级,按理似应3年一级、本来要6年,但他现在只用了2年。

还有,这年十二月,他为华亭县布金院(在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写记。而王安石也为上海写过“徒嗟大盈浦,浩浩无春秋”,大盈即布金院所在。

同在这月,陈舜俞听闻欧阳修不忘自己,便又欣然上书,并且举荐七人,同时再次念念不忘为父亲求祭文:“(上次致信后)先生哀其诚,而报曰:可。”“(希望能让)小子无愧于乡人,赎十五年不葬之罪。生死肉骨,论报无有已也。”

他的孝,论心也论迹。

一切似乎都欣欣向荣。但陈舜俞的人生着实不易——就在寿州似三年任满、仕途本来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38岁的他遭遇了自己的“黑色1063年”。

这一年,宋仁宗“暴崩”,宋英宗即位。

随后英宗反复发病,太后反复垂帘听政。一种记载是,最后韩琦厉声令人撤掉了帘子。

这一年,王安石也为母守丧离职了。

这一年,陈舜俞也做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文集中绝无仅有地,接连三次向皇帝上书。尤其后两次:一次写于十一月二十八日,进言帝王治理之道;后一次更力谏英宗亲政。

结果如何?《宋史》载:十二月己巳,英宗初御迩英阁。

记者从相关日期记载推算,“己巳”似十二月一日——那就是陈舜俞上书仅仅两天后。

又十天后,皇帝诏令:国子博士陈舜俞“与免远官”——不用被派到边远之地为官了。这是一种奖赏。

很可能,这是对他上书进言的回应。

国子博士,比秘书丞又高了一级。当然这也可能只是英宗即位、普行封赏的结果,就像王安石写过墓志铭的国子博士李问。

但应该说,从34岁至38岁,陈舜俞的仕途称得上快车道。

但随后他便似来了上海隐居。

并被这里的前贤打动。

四、船子和尚

6、吕益柔

从文献看,最晚在上书英宗的次年即1064年十月,39岁陈舜俞已“退居田间”。

《宋史》又称:陈舜俞居“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南宋《记纂渊海》亦载:“白牛村,在华亭。”陈舜俞自己则在《海惠院经藏记》写道:“华亭县,唳鹤之名邑。白牛村在其西,有人烟之富。海惠院于其间,为兰若(一般佛寺的泛称)之胜。”并在文中自称“白牛居士”。再看《云间志》:海惠院在1064年“改今额”。

由此看,他应最晚在1064年已居上海,并为本地新改名的海惠院写记。

如果看过他为佛寺写的其他文章,会发现这篇《海惠院经藏记》,隐藏着一位很不一样、境界焕然一新的陈舜俞。尤其是对比他36岁写的《华亭县布金院新建转轮经藏记》:同样写上海寺院,同样写经藏主题,他36岁、还未遭遇“黑色1063年”之时写的是——“轮之名有二:法轮,诸佛之所乘也……苦轮,众生之所乘也”,感觉还比较照本宣科一点。

而这一次,“我为法轮,致远由己”。

如果仔细读过他1063年的三篇上英宗书,再看这篇1064年的《海惠院经藏记》,可能更会有新的感受:相比仅仅谈论佛法,这篇更像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借一个事说心情认知,只不过一在湖南岳阳楼一在上海海惠院(后代方志称海慧教寺,似应即今金山区枫泾古镇景区施王庙内一口八角形“海慧寺井”所在)。连文章的结构,都有点像:况夫……若夫……最后陈舜俞写道:“吾非斯人之徒,其谁与游?”

是不是想起《岳阳楼记》最后那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更重要的全文立意,陈舜俞强调破除“无明、悭贪、嗔恚、痴暗、诈妄、淫乱”心障,最后希望达到的是:“非作非止,孰溺孰载”。

这八个字,是读懂陈舜俞心境的一把钥匙。

对文中这八个字及前一句,记者求教专家,一种解读是:可译为“驾驶无马之车,遨游无方之世。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何来溺苦,又何来载渡(非作非止,孰溺孰载)”。

是不是又想起《岳阳楼记》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陈舜俞也写过:“有情且寓赏,勿著喜与悲。”

于是我们看到——范仲淹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陈舜俞写“我为法轮,致远由己”“始于自载,终于载人”,并在最后写道:“殊途同归,何远之有?”

他与范仲淹,也殊途同归。

循着陈舜俞的人生轨迹一路看下来,可以说:在上海或来到上海后,他是成长的、觉醒的、平和的、放下的。正如现在的流行语:真正的放下,既不是放弃,也不是原谅,更不是拉黑与删除,而是没有波澜——即,“非作非止,孰溺孰载”。

上海,是否有什么影响了他?


陈舜俞像


海惠院藏经记(部分)

今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古镇景区的施王庙内,有一口八角形青石井,“为海慧寺(宋代)寺内众僧饮用井”,据说是海慧寺跨越千年的唯一遗迹了。

海慧寺,似应即1064年陈舜俞为之写下“非作非止,孰溺孰载”的《海惠院经藏记》一文所记对象“海惠院”。


海慧寺井。

陈舜俞当时可能见过的一个小孩吕益柔,后来在海慧寺的石碑上,刻了船子和尚的名篇“拨棹歌”——详见“上海两千年人物考”第三篇《船子和尚》:北宋前贤吕益柔,感动于父亲遗编中的船子和尚拨棹歌“篇篇可观”,特地一首首抄录出来,赠送给“海惠乡老”,刻石供“禅客玩味”。

就是这份感动与这个举动,让陈尚君眼中“上海文学史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诗僧”、与张志和同为中华文化从诗到词重要人物的船子和尚,所写三十九首拨棹歌得以幸存、传世,并在一千多年后被施蛰存偶然“惊喜”发现。上海千年,文脉如水。

打动吕益柔的,也曾打动陈舜俞,他写下这样一首诗:“钓竿无竹不空船,事去朱泾不记年。一句弗由他物得,此心知与么人传。”

朱泾,今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船子和尚垂钓渡人地。钓竿无竹,他的钓竿是直钩。不空船,他的拨棹歌有一句很出名:“满船空载月明归”。他传道给弟子夹山时,不让对方说话,只求心的开悟(弗由他物得、此心知)。

陈舜俞诗中的“弗由”“么人”,亦似陈尚君指出船子拨棹歌的古沪语痕迹,例如“长道无人画得伊”“甚么波涛扬得伊”中的“伊”。

直到随后去南阳为官,陈舜俞似还一再怀念上海,写下“泽国生涯有钓舟”“梦随春水宿渔船”。

7、苏洵

面对南阳大好春光,年已四十不惑的陈舜俞连连感叹:“四十无闻得自安……东风吹泪落阑干”“屈指光阴已半生”“齿发今年老去年”。

他曾为40岁贫家女写诗,却句句像说自己:“贫女四十无人问,不傅(敷)铅华水梳鬓。非关颜色不如人,不肯出门羞失身……”

然而人生从不因悲叹收手,刺激与打击,又接踵而来。

他41岁时,苏洵逝世,苏轼为父亲请得“光禄寺丞”以葬——这正是陈舜俞当年向族人立志却始终求而不得的葬父方式。

同年,宋英宗命大臣举荐20人,无陈舜俞。

他42岁时,苏洵归葬,133人致祭文,堪称“哀荣”。

他43岁时:二月,新帝宋神宗命大臣举荐20人,无陈舜俞;三月,刚刚任职邓州、为陈舜俞上级的钱公辅,被成功保举入朝;四月,王安石破例“越次入对”,被宋神宗重视;五月,大臣郑獬保举陈求古换官成功,但也保举的陈舜俞却无果;六月,同在邓州的官员唐赋获朝廷褒奖,陈舜俞惟有祝贺;七月,王安石弟弟以布衣之身,被赐进士及第……

一切扑面而来,拳拳带风,“热辣滚烫”。

就在此时,京师罕见地三次地震。

陈舜俞再次出手了:上书言天变,建议停郊祀。

然而《宋史》载:十一月,祀天地。没听他的。

一般都说陈舜俞45岁在山阴为知县,不过记者查见,北宋熙宁二年他44岁时的“潘君及其夫人”墓志铭碑文显示:撰写者陈舜俞的头衔有“朝奉郎、守国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阴县事”。

新差,研究者周佳谈到:宋代官员凡新授职务可称“新授某官”,往往半年,类似“试用期”。

熙宁二年距陈舜俞出任南阳知县,似也正好4年,符合“四岁一磨勘”任满。

碑文还写着明确日期:潘君与夫人“四月二十三日”合葬。

这样看,陈舜俞似最晚在自己44岁时的熙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之前,便已就任山阴。

从南阳,去山阴,要经过淮河。或许也正在熙宁二年春天从南阳赴任山阴的路上,陈舜俞看到淮河因春旱水小,被合流之水变浊,于是写下了一首很关键的诗。诗中写道:

“中人可移性,鲜克终始惇(淳厚;淳朴)。夙夜念淮水,清心大吾源。”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鲜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不有初心,很少得始终。

陈舜俞的意思是:淮河自己弱小了,于是被同流变浊;身处中间地带的人可善可恶,最初淳朴的人往往有始无终。

所以他告诫自己:要夙夜牢记淮水之变,不断清洁内心、壮大本源,才能善始善终。

也就是他写过的那句话——我为法轮,“致远由己”。

这年九月,行青苗法。次年正月,推青苗法。四个月后,朝廷下诏批评欧阳修擅停青苗法。

《辞海》对“王安石变法”的解释是:“北宋中叶,积贫积弱局面日益严重……变法使国家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军事实力也有所加强”,但同时“由于新法触犯既得利益者权益,且推行太急,官吏又奉行不善,产生不少问题,遭到韩琦、司马光、文彦博等的强烈反对”。

改革不易。其实针对时弊,要富国强兵、励精图治,求太平有为,这一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与王安石、陈舜俞与王安石,乃至苏轼与王安石,基本立场并不对立。

许多年后,苏轼与王安石还相见甚欢。君子坦荡荡。

但熙宁三年五月,应已到任一年多、对民情有所了解的陈舜俞上书:青苗法实际操作不善,可能让百姓“别为一赋”。


收录于陈舜俞撰《都官集》里的为青苗法上书一文(局部)

要知道,这个五月,正是著名如欧阳修也被下诏批评之时。

写下《苏轼十讲》一书的朱刚先生,专门思量过陈舜俞称青苗法可能“别为一赋”之说,并通过模型演算感到:应该是符合事实的。他谈到,陈舜俞受苏轼等人推崇,主要就因为指出青苗法的实质是无端多出一种赋税,“东坡后来对‘新法’表示过部分接受的态度,但对青苗法,则始终痛恨。这也跟陈舜俞有关”。

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当年是一路手拿着老友陈舜俞的遗著《庐山记》,“且行且读”的。

而他真正注意陈舜俞,或许正始于这次上书。

五、苏轼

8、李公麟

五月上书后,很快在六月,陈舜俞被贬为“监南康军盐酒税”。

军为宋代行政区划名,南康军治地在今庐山市。

这是他一生职场最严重的挫折了。

逆境中,陈舜俞给自己、给这段时光一个交代:专心完成了一件流芳后世的作品。

一方面,他似在庐山写下了“不如归听华亭鹤,耆旧于今忆二龙”,再次怀念上海,向往“二陆”遗风。

同时,他“昼则山行旁抄,夜则发书考订”,只用了短短60天就在友人刘涣的材料基础上,写就五卷详尽严谨、图文兼备的《庐山记》。

数百年后,纪晓岚等在四库提要不吝称赞:“北宋地志,传世者稀。此书考据精核……犹可宝贵。”


陈舜俞撰《庐山记》书影

光凭这本书,便已可传世。陈舜俞没有自弃。

一封友人的回信也可印证:信中说得知他“至官甚善,不以迁谪介意”,称赞他“当世贤豪”,“公余揭窗,对云而坐……下视尘俗,超然自乐,虽白乐天(即白居易)九江之时,何以过之?”

记者一查才知:这位回信的友人,是北宋著名高僧明教大师。

就像和陈舜俞一起游庐山的人中,其实还可查见一位负责“画为图”的李伯时,是中国画史的顶级画家、大名鼎鼎的李公麟——他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被视为“宋画第一人”。

查史料可知:陈舜俞贬官那年,李公麟考中进士,后正任职“南康尉”。清代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也显示:李公麟为“陈仲(似应为‘令’)举贤良”,画过骑牛游山图。

在陈舜俞身边,似乎总会出现名留史册的人,这似乎并非偶然。

他到庐山第二年,写下《爱莲说》的人,也来了。

9、周敦颐

56岁逝世的周敦颐,54岁筑室于庐山一小溪上,取老家所居濂溪以名之,亦作廉溪。

陈舜俞的《廉溪》一诗,似描述了拜访见闻:“岂无城中居,髙墙围大屋。爱此原野间,山静溪水绿……客来好风日,浊酒醉篱菊。”

相比这里写的逃离“城中居”、隐居东篱下,此时的陈舜俞,在为上海寺院写的又一篇记中,心境又臻新境:

“尘法虽外,其心则我。苟离见闻,则无有佛。”

前八个字,立意与“致远由己”一样。但后八个字,不由地让人惊叹:与船子和尚何其相似。

上一篇“上海两千年人物考”写过,北大朱良志教授谈到:相比张志和的“乐在风波”,船子和尚是“混迹尘寰”,他将一味追求遁迹江湖的隐者视为“痴儿”。“大钓何曾离钓求”,船子的渔禅不是对钓的行为的回避,而是就在贪婪的波涛中放下生命体验的钓线,由此实现超越。

陈舜俞文中也写道:“厌诸相而求解脱,未足与语‘道’者也。”

逃避自古非正道。

陈舜俞这篇记写的华亭县天台教院,在今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一中操场北边。他为上海留下记载:当年这里有高达十六尺的西方弥陀之像,“岿然垂臂,若将援溺”。

同在这个春天,苏轼给刘涣之子写了一句值得注意的诗:“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仔细穷。”幽人,隐士,指的是陈舜俞吗?

八月,欧阳修卒。九月,郑獬卒。次年六月,周敦颐卒。同年八月,取消制科。

这年48岁的陈舜俞,似乎还曾在鄱阳江头,遇见过阔别30年的通慧大师净务。对方早年见过他的父亲,陈舜俞流泪写道:“口诵先子诗,别来三十春。我悲不忍听,泫然泪沾巾。”

惟有时光,滚滚向前。

10、司马光

陈舜俞的时光,还剩最后3年。

第一年,49岁的他似南康军任满(一说“遇赦还乡”),回到上海白牛村。

这年四月,司马光上书神宗:“臣伏读诏书,喜极以泣。”同月王安石罢。

同在这个月,陈舜俞为友人与苏轼之别写道:“莫恨明朝又离索,人生何处不匆匆。”

他与苏轼的交往,从此在史料中渐渐密切。

五月,苏轼书陈舜俞所作《施食放生记》,陈舜俞为苏轼写诗。

七夕,苏轼似为陈舜俞写词。

中秋,陈舜俞为苏轼写诗。

九月,两人同游杭州灵鹫兴圣寺,同到湖州贺太守李常得子……

就在此次湖州之行中,他写下了那句:“人生莫作等闲别”。

他在意的,已经不是人生的结果,而是活出生命的品质。

有趣的是,引他写出这句话的,又是一位中华文化历史名人——北宋大词人“张三影”。

11、张先

写下“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影”的张先,也是湖州人。他们此次湖州之行有场邂逅,颇似白居易在浔阳江头——

友人家中有位侍婢,早年是大将范恪府上歌女,在宴会时见过张先。这次她从窗户认出旧人张先,“感旧泣数行下”,众人也为之“恻然”。

再访时,她在屏风后作歌,吹笛、奏胡琴,“声调无不清妙”。张先靠近聊“范之废兴及所由来”,回身后向大家感叹“此范当年最所爱者”,“于是诸客人人怜之”。

陈舜俞就此写下:

“朱门出后身转轻,往事消沉无处觅……劝君收泪听我歌,聚散有命可奈何。君不见,陇头水,入海不知几千里。又不见,风中花,吹向千家复万家。人生莫作等闲别,事去老大空咨嗟(叹息)。”

他确实勘破了——勘破了人生无常的一面,勘破了时光、往事、聚散、万家。那田埂间的水想最终入海,不知要走几千里。那风中的花被命运掌控,一如人间千万家。最消沉的是已无从找寻,往事再痛苦悲伤,在时光面前都将烟消云散。最现实的是出门“身转轻”,曾经再灯红酒绿,在势利面前都会不值一提。

如果看过陈舜俞一生,这又何尝不是写他自己?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笔锋一转——最后两句迥异寻常笔墨:即便如此,也要不负此生;终究要别,但“莫等闲”。

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

永远持正,永远进取。

这是陈舜俞的人生华章,也正与苏轼从骨子里相契。

这恐怕才是苏轼会为陈舜俞写下“最哀”祭文的核心原因。

此行他们似还探望了陈舜俞老师胡瑷的夫人,“巷人来观相叹喜,门外墙头闻唧唧”。陈舜俞的《霅溪》一诗似也作于此时:“少游溪上学……临流重惭惜。”霅溪在湖州。

他们最后把苏轼一直送到了上海,并立即践行“人生莫作等闲别”,举办了一次上海版兰亭雅集。

12、李行中

他们先是在今苏州同里古镇一带,“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苏轼“席上和陈令举”。

又在地处今上海的青龙江,在李行中的醉眠亭,大家为赴任密州的苏轼,进行了史料中最后一场送别。

这次雅集,堪称上海版“兰亭”。

《云间志》收录的醉眠亭诗作,作者有苏轼、秦观、苏辙、陈舜俞、张先、僧道潜等17人。虽然似多为后来寄诗,但这些美妙的文字,写给了上海,写给了史册,写给了奔流的江水与真情。

陈舜俞似还送苏轼到苏州。

当时的两人不会知道,这竟便是此生最后一面。

从此一别江湖去,再见惟有追忆中。

“人生何处不匆匆。”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面,惟有珍惜当下,莫作等闲之别。

13、明教大师

最后要作别的,是人生。

临终前一年,50岁陈舜俞为明教大师契嵩的一生写记。

契嵩最出名的,是面对天下排佛尊孔,“抱其书以游京师”,阐明“儒释之道一贯”,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

他被视为中华文化“儒佛融合”关键人物,又“非修洁行谊之士”不交。而陈舜俞,是他嘱托后事的至交——“尝与其交居士陈舜俞,极谈死生之际,而已属(嘱)其后事”。

似在最后岁月,陈舜俞写下一篇长长的赋,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他感慨“有司五上吾名”,最终“仅免为白徒(白丁)”,又说到父母妻子儿女。最后他写道:“语诸百恨寂默兮,秋草之墟。”

但这不是他最后模样。

14、秦观

有材料称:年过半百的陈舜俞在西湖做东,秦观赠诗,写了四字——

“主人蔼蔼”。

这便是陈舜俞留给历史的最后模样。

六、陆游

苏轼写“明月几时有”那个中秋,陈舜俞可能还在世。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后,苏轼致信友人:“令举逝去,令人不复有意于兹世。”

陈舜俞逝后第三年,苏轼赴任湖州路过苏州,写下“旧交新贵音书绝”——孔凡礼先生在《三苏年谱》称:此句应予以较多注意,苏轼已感到处境之孤立。

随后苏轼与友聚垂虹亭,四月到任湖州,六月致信友人:“到郡不见令举,此恨何极!”并说已祭陈舜俞,文刻石,见其子。

也就是说,苏轼是在深感处境之孤立、重过当年垂虹亭的心情下,写下祭陈舜俞的“最哀”祭文的。

七月,乌台诗案发。

陈舜俞逝后第118年,陆游写下:“东坡前后集祭文凡四十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读之使人感叹流涕。”

南宋文学家楼钥写陈舜俞:“为人抱负,素已不群。本之忠义,充以学问。以安定胡先生为师,所友自东坡先生而降,皆天下士。”

元代史学家黃溍写陈舜俞:“直道自信,无所回挠。”

明代1510年立“表贤祠”纪念陈舜俞:

“(先生)去今五百余年,而乡犹以奉贤名,塘犹以白牛名,泾犹以清风名。

“乡城有三贤祠,以先生配享于宣公也。吴兴有六客堂,以先生友善于苏轼也。其人望之重,可想见矣!

“千载而下,孰能磨灭?”

如今,又五百余年过去了——2026年是陈舜俞诞辰1000年。这是他与苏轼的千年,也是上海人文的千年。

今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古镇景区中心一座石桥上,刻着程十发的三个字:清风桥。

千载而下,犹未磨灭。

七、枫泾

本文作为一处处小标题的一位位人物,都是陈舜俞的“朋友圈”。这么多中华历史名人,因为同一个人,汇聚在上海、金山、枫泾。

这个古镇,这片土地,这座城市,也一直在以一个地名纪念这位千年前贤:两袖清风,为官爱民,持正进取……

今天的人们,会在枫泾古镇景区的陈舜俞石像前,开始一场“行走的微党课”:“枫泾原名清风泾,说的就是两袖清风……”

想知道苏轼那篇祭文究竟写了什么?就在石像背面。


今天枫泾古镇景区里的陈舜俞塑像,此为正面。


今天枫泾古镇景区里纪念陈舜俞的壁雕

原标题:《追考 | 陈舜俞:人生莫作等闲别——上海两千年人物(十四)》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本文作者:郭泉真

图片来源:均枫泾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方刚复购大豆,美国又变脸,美贸易代表通告全球,继续调查中国

中方刚复购大豆,美国又变脸,美贸易代表通告全球,继续调查中国

叮当当科技
2025-11-02 00:09:19
5-1打爆日本!朝鲜女足再次杀疯:3场狂轰16球 杀入U17世界杯4强

5-1打爆日本!朝鲜女足再次杀疯:3场狂轰16球 杀入U17世界杯4强

风过乡
2025-11-02 07:58:35
小米员工晒自家地库:两位邻居跟自己买同款YU7 同一个颜色、同一排车位

小米员工晒自家地库:两位邻居跟自己买同款YU7 同一个颜色、同一排车位

三言科技
2025-11-02 13:30:07
已蓄发392天,剪头哥:心碎了,12月曼联肯定可以拿下五连胜

已蓄发392天,剪头哥:心碎了,12月曼联肯定可以拿下五连胜

懂球帝
2025-11-02 16:19:11
传数据巨头SAS中国全员裁员,或全面撤出中国市场

传数据巨头SAS中国全员裁员,或全面撤出中国市场

DoNews
2025-11-01 08:27:15
恶人像被曝!郑州中牟发小杀男子一家三口!网友炸评

恶人像被曝!郑州中牟发小杀男子一家三口!网友炸评

小李睡不醒了
2025-11-01 10:46:50
王艺迪赢了,张本美和差点翻盘,这比赛真让人捏把汗

王艺迪赢了,张本美和差点翻盘,这比赛真让人捏把汗

生活新鲜市
2025-11-02 15:51:09
一战封神!文班亚马创NBA 79年神迹,奥尼尔贾巴尔也只能仰望

一战封神!文班亚马创NBA 79年神迹,奥尼尔贾巴尔也只能仰望

刘哥谈体育
2025-11-02 09:43:04
大力支持、持续布局!时隔一年,这一盛会启幕,省委书记出席

大力支持、持续布局!时隔一年,这一盛会启幕,省委书记出席

政知新媒体
2025-11-01 22:27:44
中央公开通报当天,中国信息协会表态:严肃问责相关负责人

中央公开通报当天,中国信息协会表态:严肃问责相关负责人

新京报
2025-11-01 17:00:07
Hi Young广州,好奇当初是如何过会的?

Hi Young广州,好奇当初是如何过会的?

慕容律师
2025-11-01 23:40:49
购入豪宅,亚马尔晒自己与价值950万英镑的新居合影

购入豪宅,亚马尔晒自己与价值950万英镑的新居合影

懂球帝
2025-11-02 12:39:31
十五运会跳水比赛开赛,全红婵2日晚压轴登场

十五运会跳水比赛开赛,全红婵2日晚压轴登场

新快报新闻
2025-11-02 12:43:04
“蛇蝎美女”翟欣欣聊天内容曝光!内容不堪入目,真是毁人三观

“蛇蝎美女”翟欣欣聊天内容曝光!内容不堪入目,真是毁人三观

谈史论天地
2025-11-02 16:30:48
欧阳娜娜年纪轻轻身材已封神,好身材呼之欲出?

欧阳娜娜年纪轻轻身材已封神,好身材呼之欲出?

娱乐领航家
2025-11-01 23:00:02
斯诺克战报!中国军团1胜2负,周跃龙大逆转,白雨露145分创纪录

斯诺克战报!中国军团1胜2负,周跃龙大逆转,白雨露145分创纪录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02 14:30:57
媒体人:篮协逐渐恢复全面管理CBA 已无人提管办分离

媒体人:篮协逐渐恢复全面管理CBA 已无人提管办分离

林子说事
2025-11-02 14:11:41
苹果 Pro 新品来了,真的很强

苹果 Pro 新品来了,真的很强

科技堡垒
2025-11-01 10:37:01
不仅惨遭DNP,情商也是堪忧,杨瀚森完全没有融入球队氛围!

不仅惨遭DNP,情商也是堪忧,杨瀚森完全没有融入球队氛围!

田先生篮球
2025-11-01 14:54:26
周末,利好来了!重大突破!

周末,利好来了!重大突破!

数据宝
2025-11-02 15:19:20
2025-11-02 17:35:00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75861文章数 7575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小区因千万接口费欠款致600户居民3年未供暖 多方回应

头条要闻

小区因千万接口费欠款致600户居民3年未供暖 多方回应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本地
数码
艺术
游戏
公开课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数码要闻

从单塔单扇 4 热管到双塔双扇 6 热管,乔思伯推出 5 款塔式风冷

艺术要闻

他是清华大学校名题写者,拒绝宋美龄求婚,被誉为“民国颜真卿”

超冷射击爽游IGN只给5分:毫无内涵且无人问津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