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
作者:乔普·丁格曼斯
你正在巡航,一切稳定。没有警告,没有异常:只有正常的嗡嗡声
然后,不知从哪儿冒出一股烧焦的气味,接着是火光,驾驶舱冒烟,你需要全身的重量才能压住总距杆,但直升机仍在继续爬升!
这不是模拟机训练。这是真实事件,而且这一切都不是飞行员失误引发的……
事实上,是飞行员的技能让他们摆脱了困境!
机组人员并没有一份处置这种情况的检查单,但他们最终成功下降、着陆并安全撤离✅
本文将详细解析事件的经过、原因,以及您作为飞行员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
![]()
事故概况
2022 年 9 月 24 日,一架由 Era Helicopters LLC 运营的阿古斯塔韦斯特兰 AW139 直升机(注册号:N811TA)在飞往路易斯安那州霍马-泰勒博恩机场 (HUM) 的途中发生了严重的空中紧急情况。
![]()
巡航过程中,机组人员和乘客闻到一股塑料烧焦的气味。几分钟后,一声响亮的“呼哧”声过后,浓烟迅速弥漫驾驶舱,多个系统警告,且总距杆没有响应。
![]()
尽管将总距杆放到最低,直升机仍在继续爬升,飞行员被迫使用周期变距杆和手动切换发动机模式来管理高速下降,同时避免旋翼转速损失过多。
在一次着陆尝试失败后,机组人员进行了第二次进近,期间多次将 1 号发动机在慢车和飞行模式间切换。在大约 50 英尺(15 米)的高度,机组人员成功在双发慢车状态下着陆。
直升机重着陆后滑出跑道,造成严重损坏,但机上六名乘员均安全撤离,无人受伤。
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次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着陆。
⏱️ 事件时间表
![]()
在从海上钻井平台飞往 HUM 的途中,距离目的地大约还有 7 分钟时,机组人员和乘客开始闻到一股塑料烧焦的气味。
![]()
由于没有发现烟雾或异常迹象,机组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关闭了空调。
几分钟后:听到一声响亮的“呼哧”声,紧接着驾驶舱顶部跳开关面板后方冒出浓浓的橙褐色烟雾。驾驶舱迅速被烟雾笼罩,导致驾驶舱内“能见度为零”。
![]()
左座飞行员打开左侧驾驶舱窗户成功清除了烟雾。
需要用全身重量才能向下压住总距杆,但直升机仍在继续爬升。
尽管总距杆已被压到最低位,直升机仍不受控制地爬升至 3,500-4,000 英尺(1,070 - 1,220 米)。
需要向前推周期变距杆才能使直升机开始下降,速度上升到 170-186 节(310 – 340 公里/小时),远高于 Vne。这是让直升机下降的唯一方法。
直升机开始从 6,000 英尺(约 1800 米)高速下降至 1,000 英尺(约 300 米),并在空中交通管制的帮助下盘旋一周,检查起落架伸展情况和可控性。
机组人员无法通过总距手柄上的开关手动控制发动机功率,因此他们改为切换中央操纵台上的发动机模式开关。
![]()
他们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当他们越过 400 英尺(120 米) AGL 时,机组人员开始降低直升机速度,同时将 1 号发动机从慢车到飞行模式交替切换以继续下降:
2 号发动机保持在慢车状态。
1 号发动机在飞行和慢车模式之间循环切换,以便能够同时减速和下降。
当 NR 下降到约 70% 时,将 1 号发动机恢复至飞行模式,直到 NR 上升到 85%,此时再将 1 号发动机选回慢车模式。
在离地高度约 50 英尺(15 米)、约 70% NR 时,将两台发动机都设置为慢车,机组人员得以降落直升机。
直升机带着前向速度接地,滑出跑道,并在草地上保持直立状态停下。主起落架折断,但机上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
![]()
![]()
调查结果
那么,发生了什么?
NTSB 的调查发现,一根布线错误的线缆与 C3 总距扭力管发生摩擦,C3 总距扭力管位于此处:
![]()
来源:NTSB
C3 扭力管负责确保来自飞行员的总距输入传递到混合装置,然后将运动再传递到旋翼桨毂。
然而,线缆摩擦导致:
电气短路,引起:
局部火灾,导致:
扭力管受到热损坏,这意味着:
C3 扭力管上的树脂开始融化
损坏的扭力管位于中间,这导致 C3 扭力管连接总距杆的一端开始移动,但连接混合装置的另一端却静止不动。您可以看到此处的损坏情况:
![]()
来源:NTSB
那根线缆是如何布线错误的呢?
罪魁祸首是 11 年前的一个制造错误:
左侧线路支撑条的塑料支架安装在了错误的一侧(在支撑条上方,而不是在支撑条下方),这是由于技术图纸难以阅读所致(详见下文)。
这错误地将线缆布置在了支撑条上方而非下方,使它们与 C3 扭力管上的铆钉接触。
尽管在右侧支撑条上也发现了类似的错误,但并未导致摩擦。
![]()
![]()
来源:NTSB
质量控制如何?
经过进一步调查,NTSB 发现制造商的技术图纸:
提供了模糊的图表,尤其是左侧支撑条部分。
缺乏清晰的线缆布线组装验证步骤。
右侧图纸较为清晰,但支撑条仍被错误组装。
这是旧的图纸,很难分辨电线是走在支撑条上方还是下方:
![]()
来源:NTSB
这是更新后的新图纸,它强调并明确了线缆应走在支撑条下方,这增加了与 C3 扭力管的间距:
![]()
来源:NTSB
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这个问题?
尽管运营商进行了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不包括线路布线或间隙验证。
该区域的线路布线不属于检查项目,并且在直升机大部分服役期内间隙很可能是足够的(直到出现问题之前)。
线缆损伤可能在接近事故日期时才发生,因此偶然发现是唯一的可能性。
莱昂纳多公司随后发布了紧急服务通告 139-731,对 AW139 机队开展针对性检查和修正。通告发布后,莱昂纳多公司报告称,另有 23 架直升机受到影响。其中 8 架的电线束布线错误,15 架出现磨损迹象。
![]()
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文档中的微小错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张缺失的图表视图或标注不清的工作卡,可能导致组装错误安装,并且多年都未被发现。
定期检查不会发现你未寻找的东西
疯狂之处在于:运营商遵循了所有检查要求!
但由于没有专门检查布线走向或安装方向的任务,布线在每次检查中都顺利通过。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年都没被发现。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那么要发现错误就会困难得多。
维护任务中的冗余很重要
如果维修部门或机务工程师误解了一张图表,而没有进行全系统的交叉检查,那么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被发现。质量保证程序和双人工作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应急处置技能很重要
机组人员处置了一起前所未有且相当极端的紧急情况:总距控制丧失,同时还发生空中起火。
他们利用发动机模式开关创造性地控制下降,协调了两次着陆尝试,并从 50 英尺高度成功完成了“自转”。
这些操作都不在直升机飞行手册中!
必须认真对待驾驶舱内的气味
飞行开始时只是一股气味,很容易被忽视!
几分钟之内,驾驶舱被浓烟吞没,能见度丧失,关键系统失效。奇怪的气味与整个总距输入失效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建立,但现实就摆在眼前。每次飞行都要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
结论
这起涉及 N811TA 的 AW139 事故凸显了一条令人不寒而栗的故障链,一个在十多年前错误安装的线路支撑条,导致了近乎灾难性的空中失控。
根本问题并非飞行员失误或天气原因,而是一个生产环节的疏漏,加上文件模糊不清和检查盲区,使得这个错误存在了多年!
机组人员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解决能力,所有六人都安然无恙。但这次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在航空领域,细节决定成败,有时细节就隐藏在一个倒置安装的普通线卡后面……
您可以查看 NTSB 的最终报告:https://data.ntsb.gov/carol-repgen/api/Aviation/ReportMain/GenerateNewestReport/105994/pdf。
更多细节也可参考此前文章:
![]()
来源:How This AW139 Crew Dealt With Complete Loss of Collective Control. By Jop Dingemans. Pilots Who Ask Why, June 01, 2025.非原文配图及视频来源于网络。
![]()
声 明: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源飞行邦;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