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家医院进行了院区优化与调整,释放什么信号?
又一个三甲医院院区全面停诊。
10月14日,某市妇幼保健院发布消息称,经上级部门批准,市妇幼保健院南内环院区于15日全面停诊,原有科室全部搬迁至长风院区。
按照规划,南内环院区仍保留预防保健科,继续提供免疫规划、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服务,保障居民健康需求。
![]()
官网显示,这家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康复、计划生育、健康管理七位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全院设置62个科室,产科、妇科、新生儿科、儿科等是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设置床位1000张。
该院实行“一个中心、两个院区”运行模式。事实上,早在2020年,市妇幼保健院南内环院区就曾进行过功能调整和部分科室的搬迁。据媒体报道,该院长风院区住院病区全面启用后,南内环院区就不再接收急诊、住院患者,门诊照常运行。
此次市妇幼保健院称,除预防保健科外,所有科室全面停诊,也意味着南内环院区将正式停用。这一布局的调整被视为医院优化服务的主动实践,而院区功能整合也变得不再罕见。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
或将迎来踩刹车
早前,国务院办公厅引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
公立医院面临的运营压力,正成为推动这一转型的现实力量——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指出,在医保基金收支总体紧平衡、医保控费及基金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医院用药采购金额下降,医疗机构普遍面临资金压力,医药企业回款周期延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品销售增长。
床位资源利用率的下滑,进一步凸显了规模扩张模式的瓶颈。国家卫健委信息统计中心发布的《2024年1-11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2024年1-11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9.2%,同比减少1.0个百分点。
![]()
基于上述种种现实因素,以上海为例,2025年《上海市卫健委医政工作要点》就明确,加快医疗资源布局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分院区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
2025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要求,三级医院合理控制规模和落实功能定位,并设定了三级医院的总床位数、单体院区床位数、分院区数量等规模方面的指标和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病例组合指数(CMI)等体现医疗服务难度的指标,引导三级医院合理控制规模,更加聚焦于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在此导向下,已有公立医院主动对 “一院多区” 模式踩下刹车。
10月16日,某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告称,望江路院区启动整体升级改造工程,将暂停所有危重症急诊、住院、体检及其他非门诊类医疗服务,相关业务将统筹安排至其上海路院区开展。
8月1日,某省肿瘤医院发布“关于撤回‘南院区’的公告”。公告显示,基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整体布局规划,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南院区现有全部科室将搬迁至主院区。撤回后,该院仅有一个主院区。
9月11日,某康复医院发布消息,将一院两区调整为一个院区,管庄院区全部科室搬迁至本部院区。医院表示,该举措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并后的医院能够在规模、学科、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提升。
与此同时,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及分级诊疗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医院资源整合的路径更加多元。如某县中医院将住院业务集中至新院区,旧院区仅保留日间综合门诊服务,形成功能互补的服务格局。
多家医院进行了院区优化与调整,
释放什么信号?
对于近期频繁出现的分院区停诊或建设项目调整等动态,一位医疗管理者分析称,这释放出公立医院发展思路转变、严控无序扩张,以及由“关注服务量”到注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等信号。
长期以来,部分公立医院通过扩张分院区来实现规模增长,如今这些调整表明,未来,医院发展或将从物理空间扩张转向效率为先,注重优质资源整合,强调内涵式发展。
此外,对医疗管理者而言,多院区的运营与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可能导致管理复杂化、团队成本增加等。
从多个角度来说,专家认为,撤销或优化分院区可以减少管理难度和运营成本,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业务和优势学科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