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看点|人物访谈|文学领地|原创殿堂
literatureSunday
2025年 第 4 3 期
《济宁看点•星期天》
新锐.经典.卓越
分享原创作品 品味文学人生

《文学现场》栏目
由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 为《文学现场》栏目题词
![]()
故乡的记忆
□逯向军
在诗人郑天敏的心中,故乡就是母亲的缩影。那是母亲用生命丈量过的地方,永远散发着母亲的体温。在一首《故乡》的诗中,怀着乡愁的诗人写下了如此质朴却能触动人激情的句子:母亲不用抬头∕能看到方圆∕看到洄泉沟底的麦浪∕不用迈脚∕能走上百里∕走上鹦鹉山涧的蜿蜒……
洄泉,地处景泰县偏南的一个村庄,离兰州不远,很小,只有百十来户人家,倚靠在东、南、北三面小山围拢的怀抱之中。村子的南头是鹦鹉山,远远望去,犹如展翅欲飞的鹦鹉,山虽不是很高,却独耸而立,且与名有几分神似。
自鹦鹉山开始,这里的山峦向内靠拢收敛,由南到东,再从东到北,腾挪出巨大的半圆。村里的人家便散居在这平坦的半圆之内。村北,山峦起伏不大,名叫鹿沟岘子,岘子靠南处的井拐子,原有一眼泉水,后来在“农业学大寨”时,被挖掘成机井,没了潺潺的声音,也更失去了乡村的那种滋味与景致。
在郑天敏的记忆里,最早的时候,鹦鹉山脚下有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裸露出的岩石上,也能看到晶莹的滴水。泉水在环形的山涧一直流渗,到了地势较低的井拐子,便涌出地面,当地人都觉得这是洄流而至的泉水。在干旱的腾格里南缘,许多带水的地名都是一种期盼和愿景,几乎名不符实。但在这里,清澈的流水养育了一方百姓,滋润了他们的生活,村名理所当然被喊成了洄泉。
洄泉,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名字,潮湿而温馨,如同盛着露珠的蓓蕾,也就开成了郑天敏诗篇中永不凋谢的花朵。
每一个村庄都是历史的续写。一个村庄的历史,就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史。
清朝咸丰末年,洄泉一带土匪出没,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村里一位名叫张凤麟的乡绅,号召村人自救,于咸丰八年(1858年)3月开始用黄土夯筑城堡,除洄泉村男女老幼外,张凤麟又从皋兰石洞、永登秦川和景泰的宽沟、永泰和芦塘等地雇佣大小工匠70余人,昼夜不停,轮番上阵,历时一年又八个月后竣工,并于次年冬季,全村人都搬入堡内。
此后,陕西反清回民起义军在杨文治、马士彦率领下,一路攻打红水堡、永泰堡和锁罕堡,准备攻陷镇虏堡的途中,分别于同治四年(1865年)10月和同治八年(1869年)7月,先后两次攻打洄泉堡,均未克。为了不挤占堡内有限的空间,洄泉村的人们平时把草木灰等生活垃圾堆置在村西的沙滩上,时间久了,灰土堆积很高,附近村庄的人们便把洄泉叫成了“灰圈”,这一称谓,在后来搬迁到兴泉滩一带的洄泉人的门牌上,就使用了这样的醒目标签。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洄泉”更名为“中心”村,至今沿用。从地图上看,洄泉并不位于景泰县或者管辖乡的中心。倒是村里的中心小学给了学子希望的平台,在这所学校里,大多的洄泉学子成为了令村人骄傲的山外游子。但对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来说,“洄泉”早已根植于心,脑海里根本就没存下“中心”的概念。
郑天敏,甘肃景泰洄泉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自2014年1月开始诗歌创作,至今已有百余篇诗歌作品被《炎黄诗学》、《长城诗选刊》等网刊选登。2015年6月出版诗集《履印心痕》。由飞天传媒集团出版发行。
如今,村子里的城堡,早已在时间的风雨中化成了一堆黄土,静静地仰卧在岁月深处,没有片语,只有守候,为这方水土,也为这个名叫洄泉的村庄。
在洄泉村口,有一段崩塌的明代长城,像一道屏障,遮挡腾格里吹来的北风。这是洄泉立体的标识,也是诗人心中最崇高的图腾。
后来,诗人郑天敏随着一部分乡亲搬迁到了兴泉滩一带被称为“新洄泉”的地方,这里离县城很近,却离老洄泉村很远。
变迁是一个村庄逃不掉的劫。
消失或者衰落,村子跟人的命运一样,也有天数。
心存敬畏,对自然,对生命,哪怕是一株小草,洄泉人都视作是情感的物化,是他们生活的相依。仰首望天,低头耕耘,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洄泉人代代传承着父辈们的基因,也续接着平凡而宁静的日子。
淋羊是洄泉人的风俗,是神圣的祭祀仪式。淋羊也叫领牲,是在宰羊前,将水倒在羊背或羊敏感的部位,遇水一激灵,羊就浑身发抖,表示神灵或逝者接受了祭者的请求。这样,宰者才能心中无愧,吃者才能心中踏实。
庙宇居于村子南缘的最高处,俯瞰和眷顾着村庄,也在呵护和保佑着村庄。年关将至,村庙的供桌上,一株高过一株的香火,正旺盛地燃烧。小庙与庄户挨得很紧,丝毫感觉不到稀薄与疏冷。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推门而出,有的从东向西,有的由北到南,不约而同地来到小庙,一波接着一波,所有的人都心怀虔诚,率真坦荡。此刻,每个人的心头,都能盘起一朵莲花。
庙的四周,春天正在蔓延,被墒情润泽过的小树开始茁壮,虽然尚未扶上云霄,但早已学会了坚韧与宽厚,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在默默中集聚能量,然后用绿色无私点缀着村子的清风和明月。
节气到了清明,天空一下子变得阴郁。零乱的雨滴会打湿游子的衣衫,也让无数思乡的人心底潮湿。在郑天敏的诗笺上,通往父母坟茔的那条蜿蜒小路,是他与母亲永远剪不断的脐带,是他与父亲始终割舍不了的情丝。
走进起伏的群山深处,同一个宗亲的人家会结伴而去。祭祀故去的亲人,时间早已风干了泪水。虽无限怀念,但他们像山雀一样,从来不哭。随着火光,他们的心里一片明亮与开朗。因为,一代代洄泉人明白,长眠地下的祖先正做着带有麦香的梦,哪怕是梦里叫出的孩子的乳名,也绝对回荡成一节吉祥的山歌,回荡成一段幸福的唱词。
作为故乡,洄泉真的好大,承载着诗人郑天敏的童年往事。在这方砂石遍布的热地上,留下了他的欢笑与梦想。如今,他离开了那么久,心总是没有走出村头,走出那条弯曲的街巷。身在异乡,心恋故土,眺望远方成了他站立的姿态,也成了他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他说,这是生命里刻下的印记,终身都难以抹去铭心的痕迹。
对一个游子而言,故乡虽是生活的断章,但始终是心头最美的插图!
![]()
简 介
作者:逯向军
![]()
逯向军:笔名雁翎, 作家、文艺评论家。1967年11月生,祖籍甘肃会宁。著有长篇小说《护垫》、《浮云苍狗》,长篇报告文学《陇海之春》《时间的重量》《邓宝珊》(合著),主编出版长篇励志读本《百姓英雄》。2006年参与策划了甘肃省第一档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直面》。2008年创作的纪实文学《太平中国》系列在《兰州晨报》连载。2010年创作的系列美食散文《食在兰州》在《西部商报》连载。2019年3月出版参与编著的纪实人物读本《天下陇商》。现居兰州,从事报告文学、书画评论及电视纪录片创作。
![]()
精彩呈现
【文学现场】李海杰 : 一杯小酒(外一首)
【文学现场】成岳:天使的秀发
【文学现场】百年颂歌--陈克群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