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到向华强家族的新闻,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
小儿子向佑屡次闯祸,从行为失当到斗殴入狱,一路让人揪心;
反观哥哥向佐,练武术、拍电影,一步步靠自己闯出名堂,兄弟俩的人生轨迹简直是天差地别。
而向太在采访里那句 “直到活到 50 岁才明白‘慈母多败儿’的道理”,更是戳中了无数人的心,连带着那句 “你妈我这种身份都没资格跟人家做生意,你又算什么?”,藏着多少无奈与后悔。
![]()
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 “向佑困境”,哪里只存在于豪门?
咱们身边多的是普通家庭的 “小向佑”:
孩子想要玩具,家长哪怕省吃俭用也得买;
孩子犯错了,家长赶紧帮着找借口 “他还小”;
孩子遇到点挫折就哭闹,家长立马冲上去替他摆平。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
看着孩子委屈的小脸,心一软就什么原则都没了,总觉得 “我就这一个孩子,可不能让他受委屈”。可到头来呢?
你以为的 “护着”,可能正在悄悄毁掉他面对世界的能力。
![]()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 “习得性无助”,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包办一切,慢慢就会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甚至觉得 “反正有人帮我,我不用努力”。
向佑大概就是这样吧?
从小在向太的溺爱里长大,想要的东西唾手可得,犯了错有人兜底,久而久之——
他哪里知道 “边界” 是什么?
哪里懂得 “责任” 怎么写?
就像咱们身边那些被宠坏的孩子:
上幼儿园不会自己穿衣服,因为在家都是妈妈帮着穿;
上小学被老师批评就哭闹着要退学,因为从没受过一点委屈;
长大了找工作,稍微受点气就辞职,总觉得 “老板不懂我”“世界对我不公平”。
你看,过度的爱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花,把孩子裹在里面,看似安全,其实让他失去了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能力。
![]()
更可怕的是,这种溺爱还会让孩子失去 “自我价值认同”。
向太说 “我这种身份都没资格,你又算什么”,这句话里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向佑之所以敢肆意妄为,其实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 “是谁”。
他习惯了靠家族的光环活着,习惯了妈妈帮他铺路,从来没靠自己做成过一件事,所以才会用 “斗殴” 这种极端的方式刷存在感,才会误以为 “拳头能解决一切”。
就像有些孩子,从小被家长夸 “你真聪明”,却从没教过他 “努力才重要”,等他上了中学,发现比自己聪明还努力的人太多,一下子就崩溃了 ——
因为他的自我价值,从来都建立在别人的给予上,而不是自己的付出里。
![]()
说到底,过度溺爱不是 “爱”,是家长的 “情感绑架”。
很多家长总说 “我是为你好”,可实际上呢?
有的是怕孩子受自己当年的苦,所以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有的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 “延伸”,孩子过得好,自己才有面子;
还有的是不敢面对 “孩子会长大” 的事实,所以用溺爱把孩子绑在身边。
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终有一天要独自面对世界,你替他挡掉的困难,最后都会变成他路上的坑;你替他避开的挫折,最后都会变成他成长的坎。
就像向佐,向华强对他严格,让他练武术练到满身伤,让他拍危险戏份不找替身,看似 “狠心”,实则是给了他最宝贵的礼物 —— 独立面对世界的底气。
那咱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学会 “适度放手”。
孩子自己能系鞋带,就别再伸手帮他;
孩子自己能解决的矛盾,就别再冲上去护着;
孩子犯了错,就别再帮他找借口,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的: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
你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在试错里成长,需要在挫折里学会坚强。
还有,要教会孩子 “看见自己的价值”。
别总夸孩子 “你真乖”“你真聪明”,多夸他 “你今天自己系好鞋带,真努力”“你帮同学解决问题,真有担当”。
让他知道,他的价值不是来自别人的给予,而是来自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就像向佐,他的底气不是来自 “向华强儿子” 的身份,而是来自他一拳一脚练出来的功夫,来自他一部戏一部戏磨出来的演技。
最后想跟大家说: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而是让他学会自己走路;
真正的疼,从来不是替孩子挡住所有风雨,而是教会他在风雨里撑伞。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惯子如杀子”,你今天舍不得让他受一点苦,明天社会就会让他吃更大的苦。
别等孩子走了弯路,才像向太一样后悔 —— 因为有些错,一旦犯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