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德国《图片报》的一则消息在欧洲汽车圈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众汽车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工厂,要暂停高尔夫车型的生产了。
![]()
高尔夫可不是普通车型,从1974年推出至今,全球销量已经突破4000万辆,在德国本土更是家喻户晓,不少家庭的第一辆车就是高尔夫。
这下突然宣布停产,不仅让等着提车的消费者急得团团转,更让本就不平静的德国汽车业彻底乱了阵脚。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一款车停产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远没这么简单,这次停产波及的不只是高尔夫。
在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的途观、途安、探岳也都会跟着停,这几款车加起来,占了大众在欧洲市场年销量的45%左右。
核心车型集体停产,相当于大众在欧洲市场的“半壁江山”没了,对公司的打击可想而知。
![]()
而且大众这几年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2023年大众全球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2%,中国市场销量更是下滑了15%。
为了转型电动车,大众已经投入了超过300亿欧元,可效果一直不明显,旗下电动车型ID系列的销量连特斯拉的零头都不到。
现在又碰上芯片断供,生产线停摆,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把大众逼到了绝境。
芯片断供真相:荷兰安世半导体出了大问题
很多人都好奇,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缺芯片了,其实问题出在荷兰的安世半导体身上。
这家公司是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专门生产功率半导体、逻辑芯片这些汽车上必须用到的元器件。
像发动机控制单元、车载娱乐系统、安全气囊装置,都离不开他们家的芯片。
安世半导体每年能生产超过80亿片芯片,全球每3辆汽车里,就有2辆会用到他们的产品。
![]()
德国车企对它的依赖度尤其高,大众、宝马、奔驰的芯片采购量里,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占比都超过了30%。
可以说,安世半导体一断供,德国汽车业就等于被掐住了“脖子”。
这次安世半导体之所以会部分停产,主要是因为位于荷兰奈梅亨的工厂出现了设备故障。
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工厂里用于芯片封装测试的关键设备突然损坏,而这种设备全球只有两家公司能生产。
维修零件需要从日本调配,至少要20天才能到货,这就导致工厂没办法正常生产,只能先停掉一部分生产线。
更麻烦的是,安世半导体的库存本来就不多,因为前几年全球芯片短缺的时候,车企都在抢芯片,安世半导体的库存早就被消化得差不多了。
![]()
现在生产线一停,根本没有多余的芯片可以供应给车企,《图片报》专门找了汽车行业的专家做了测算,按照德国车企目前的芯片库存和日均消耗量,最多只能撑10到20天,要是20天内问题还解决不了,德国汽车业就得全面停摆。
为了弄清楚情况,《图片报》还采访了安世半导体的发言人,对方只表示“正在全力修复设备,争取尽快恢复生产”。
但对于具体什么时候能恢复,以及会不会影响后续的芯片供应,却始终不肯给出明确答案,这种模糊的回应,让德国车企更加焦虑。
72万人要失业?德国经济要被拖垮了
可能有人不知道,德国汽车业到底有多重要,它可是德国的“经济支柱”,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岗位有72.7万个。
![]()
这是什么概念,德国总人口大约8400万,劳动力人口约4500万,也就是说每62个劳动力里,就有1个靠汽车行业吃饭,要是汽车业停摆,这些人的工作就都悬了。
现在芯片断供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了,宝马位于慕尼黑的工厂,从10月23日开始就调整了生产计划,3系、5系的生产线每天只开工4小时,原本需要2周就能交付的车型,现在至少要等1个月。
奔驰的斯图加特工厂更惨,部分生产线已经直接停工,厂里的工人只能先回家待岗,而且待岗期间只能拿到60%的工资。
不光是车企,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也跟着遭了殃,博世集团是大众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主要给大众供应座椅、转向系统这些部件。
因为大众生产线停了,博世位于斯图加特的工厂也只能跟着减产,已经开始给员工放无薪假,每周只上3天班。
![]()
还有给宝马供应轮毂的德国威巴克公司,已经通知部分员工,要是11月中旬还没订单,就可能面临裁员。
下游的经销商日子也不好过,在柏林一家大众4S店,店长告诉《图片报》,现在店里的库存车已经卖得差不多了,高尔夫、途观这些热门车型早就没货了。
有客户愿意加价5000欧元提车,都没办法满足,要是下个月还没新车到店,店里可能就要关门,15个员工都得失业。
更严重的是,汽车业停摆还会影响德国的整体经济,德国经济研究所做了一个测算,要是德国汽车业全面停摆一个月,会直接导致德国GDP下降0.5个百分点,间接影响更是高达1.2个百分点。
要知道2023年德国GDP增速才0.3%,要是因为芯片问题再下降1个多点,德国很可能会再次陷入经济衰退。
![]()
德国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经济部长哈贝克已经紧急召开了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目前政府已经联系了荷兰政府,希望能帮忙协调安世半导体加快设备维修进度,同时也在和台积电、三星这些芯片厂商沟通,想从他们那里临时调运一批芯片救急。
但台积电和三星表示,他们的产能早就被苹果、华为这些公司预订满了,最多只能挤出少量芯片,根本解决不了德国车企的燃眉之急。
欧盟产业链漏洞:“兄弟”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这次芯片危机,还把欧盟内部的矛盾给暴露了出来,很多德国民众和企业都把矛头指向了荷兰,认为荷兰没有尽到“欧盟兄弟”的责任。
![]()
毕竟安世半导体是荷兰公司,荷兰政府本应该提前做好预案,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尽快协调解决,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荷兰方面的应对明显不够及时。
在德国的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荷兰,有网友说:“我们每年给欧盟交那么多钱,现在遇到困难了,荷兰却不管不顾,这算什么兄弟?”
还有网友呼吁德国政府应该对荷兰施压,让安世半导体优先供应德国车企。
面对德国的指责,荷兰政府也做出了回应,荷兰经济大臣施赖纳马赫尔表示,安世半导体的设备故障是突发情况,荷兰政府已经在全力协助企业维修设备。
而且芯片供应是全球问题,不能只怪荷兰,双方各执一词,矛盾越来越激化。
![]()
其实欧盟早就意识到了芯片供应链的问题,2022年的时候,欧盟就出台了《芯片法案》,计划投入430亿欧元扶持本土芯片产业。
目标是到2030年让欧盟的芯片产能占全球的20%,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
目前欧盟的芯片产能只占全球的8%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中低端芯片,高端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像安世半导体生产的汽车芯片,虽然技术含量不算最高,但在欧盟内部已经算是顶尖水平了。
可就算是这样的企业,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整个产业链就会断供,这说明欧盟的芯片产业根本没有抗风险能力。
行业专家分析,欧盟芯片产业之所以这么脆弱,主要有两个原因,研发投入不够,全球芯片行业的研发投入中,欧盟只占了12%,而美国占了40%,中国占了25%。
![]()
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欧盟在芯片技术上一直落后于美国和亚洲国家。
产能布局不合理,欧盟的芯片工厂大多集中在荷兰、德国、法国这几个国家,一旦某个地区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欧盟的供应。
这次芯片危机也给欧盟提了个醒,要是不加快芯片产业的自主研发和产能建设,以后类似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现在欧盟已经开始调整策略,计划在2025年前再新建10座芯片工厂,同时加大对芯片研发的投入,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
不过这些计划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建一座芯片工厂至少需要20亿欧元,而且建设周期要3到5年。
![]()
研发方面,高端芯片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欧盟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短板。
所以就算欧盟现在开始行动,要想真正摆脱对外部芯片的依赖,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接下来几个月想买德国车会变得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提车时间变长,像大众高尔夫、宝马3系这些热门车型,提车周期可能会超过3个月。
另一方面是价格上涨,因为芯片短缺,车企的生产成本增加,肯定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预测,接下来德国车企的车型价格可能会上涨5%到8%。
![]()
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就算安世半导体的设备修好了,恢复正常生产也需要时间,芯片库存要想补回来,至少需要3到6个月。
在这期间,德国汽车业的生产都会受到影响,消费者买车难、买车贵的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
这次芯片危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汽车产业对芯片的过度依赖,也照出了欧盟产业链的短板。
德国汽车业能不能挺过这20天,72万个工作岗位能不能保住,欧盟的芯片战略能不能成功?
![]()
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事件之后,全球汽车行业和芯片产业都会迎来一次大的变革。
车企会更加重视芯片供应链的安全,可能会加大对芯片企业的投资,甚至自己研发芯片。
芯片企业也会加快产能布局,避免因为某个工厂出现问题而导致全球断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能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小小的芯片故障,就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无数人的生活。
![]()
这也提醒我们,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做好风险防范,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地区身上,只有多元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