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变局》节选(25) 秦穆霸戎,边缘族群的发展探索之路(1) 主笔:朱晖(闲乐生)
秦国祖先的创业史,和秦穆公的一生一样,充满了艰辛和悲壮。咱们从头讲起: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有个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正好肚子饿,二话没说把它给吃了,这一贪嘴不要紧,没多久女修竟然怀孕了,而且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名字叫大业,而这个大业就是所有嬴姓包括秦人的祖先了。看来秦国人竟是燕子的后代,标准的鸟人,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明显违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嘛!其实这个传说反映了母系原始社会血族群婚的习俗,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干脆说是燕子生的。
![]()
事实上,秦人的祖源神话与殷商如此雷同(玄鸟生商),这说明他们与殷商一族血缘密切,都属于东夷这一个大族群之内。证据还有四点:
证据一:秦人向来以远古东夷部族创始人少昊为祖神,秦人又自称颛顼帝(亦东夷之君)孙女女修之后,有日神崇拜的传统,可见其与东方的东夷族群大有渊源。《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少昊颛顼都出身东海之滨,且颛顼又号高阳氏,所谓高阳,即崇大的太阳也。而殷人也是一个隆重崇日的民族。透过他们的甲骨文的记载,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每日早晚都有迎日出、送日入的礼拜仪式,而且是要商王亲自主持、杀牲以奉、虔诚不怠的(注1)。
![]()
证据二,秦人的“赢”姓可能便是“夷”字的音转,“夷”最早见于金文,由大+弓两部分组成,意思是带弓箭的人(殷商甲骨文,则常常称东夷为人方),而“人”在胶东话中读yìn。
证据三,秦人有“以狗御蛊”的习俗,即在建筑物的地基或墓葬中殉狗以抵御“蛊”的侵扰,这是典型的殷商与东夷遗风,在殷墟考古与秦人墓葬中都常有发现。《史记》中的《秦本纪》上也说:“(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封禅书》上则说:“(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秦德公迁都雍城后第二年,便按照东夷古俗在都城四个城门杀狗御蛊(注2),被当做秦国建国的一件大事。
证据四,西周的询簋、师酉簋铭文中有“秦夷”之称,徐中舒认为这就是秦为东夷的明证(注3);《春秋公羊传·昭公五年》亦明确表示:“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
史记还记载了大业以及他的一些孝子贤孙的伟大事迹,比如帮大禹治水、与夏启争位(伯益)、助商灭夏(费昌)、给商王开车(孟戏、中衍)之类,而秦人就是出自大业后代中的一支:鸟俗氏,史书上说他们身体长得很像鸟,但说人话(应是鸟图腾部族祭司在刻意模仿鸟类)。从各方的记载来看,鸟俗氏在周朝之前应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一支半农耕半畜牧的东夷部落,后来又与殷商联姻,“遂世有功”,成为殷商的一个重要盟邦,地位显贵,至少是诸侯一类的级别。
![]()
然而,到了商朝末年这又一个关键时刻,秦人却押错宝了。从前他们曾助商灭夏,这次他们却助纣为虐。特别是当时鸟俗氏的首领飞廉、恶来父子二人,都死心塌地跟随商纣王与周武王对抗,结果双双被周人干掉。值得注意的是,飞廉正是民间故事与《封神演义》中的东岳大帝黄飞虎,“黄飞虎之祀,至今在山东与玄武之祀同样普遍”(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也就是说,泰山之神正是秦人的祖先,怪不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心心念念要去泰山封禅了。另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又“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又称八主,乃是齐地“自古而有之”的宗教信仰,秦始皇如此敬祀齐地神祇,恐怕也与秦人祖先曾生活在齐地有关。
后来,鸟俗氏又跟随众多嬴姓邦族支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注4),却再次被周公旦平定。我们前面就说过,周公旦虽是圣人,但行事作风相当狠辣,他平定叛乱后,便将鸟俗氏定性为战犯,流放到西陲(注5),为周天子守边,其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从诸侯沦为了奴隶(注6)。据祝中熹先生由《山海经》《尧典》等古文献及陇南一带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夸父追日”的古代神话,其原型正是秦人西迁的这段经历。秦人在长期迁徙中的艰难困苦,便是养成他们后来坚韧不拔精神特质的源流所在。
![]()
总之,秦在西周时期,已沦为一个地位低下的边陲小部落,在西周贵族的眼里,就是抵御西戎的炮灰与奴隶,像牲畜、物品一样,可以买卖、赠送和赏赐。要不是后来秦人里出了个超会养马的非子与非子那敢打敢拼的曾孙秦仲,他们永远都没有办法翻身农奴作主人。
注1:详细卜辞略,可参阅陈炎主编,廖群著:《大美中国·史前夏商卷:“神美”隐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出版,186页。
注2:凌纯声《古代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犬祭》研究发现:“中国犬祭的分布,自古迄今多在海洋文化区……太平洋其他地区的犬祭,与中国古代犬祭有许多类似之点。”秦人最早应该就是生活在临海的东夷地区,具体活动区域或者说封地是在嬴邑,即今山东莱芜一带。另外王明珂在《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一书中指出,东北亚的乌桓人亦有以狗随葬的习俗,乌桓是森林草原牧民,而无论为了保护牧畜之或打猎,人们都要借重狗。近代民族志资料也显示,协助狩猎的狗在森林草原人群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中有特殊地位。由此可知,秦人与东夷原先生活在环渤海的森林地带,大概也是以狩猎为主要生计的。
注3:详见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07-208页。铭文中的“秦夷”,似乎是周人军队中的一个特殊作战单位,与其他夷人同列。后世王朝之中,也颇有征召这种少数民族战士守卫京畿的传统,如汉有胡骑、越骑,三国有叟兵、飞军,明有土兵、狼兵等。
注4:据《逸周书·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盈通嬴,盈族即嬴族也。
注5:地名,又名西邑(后来才泛指西部边疆),位于今甘肃西和县与礼县交界处,也就是两汉三国时期的西县县治所在,诸葛亮北伐所出之祁山便在其境内。此地虽处西北,却乃黄河支流渭水与长江支流汉水交汇之处,东来的秦人定居在此,便等于同时具备了东南西北与夏夷戎狄的身份。现代考古在这片地区发现了40多个秦早期定居点,包括三处修筑了城墙的城址(西山、大堡子山和上坪)。另外,此地远古时曾被犬戎族占据,故又称西犬丘。关中另有一犬戎古邑亦名犬丘,还曾做过西周懿王的都城,位于今陕西兴平,后遭废弃,故又称废丘,楚汉时雍王章邯的都城与葬身之地便是在此。
![]()
注6:据《清华简·系年》:“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耿。成王践伐商邑,杀录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卫。”这里面的“录子耿”,就是武庚,从这个记载来看,三监或许并未叛乱,而是被武庚杀害了。“商盖氏”就是我们前面在讲宋国前史时提到的鲁都故地商奄国。而“邾吾”就是陇西的古代名山朱圉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这里便是秦人西迁后最早居住之地,后来才向南迁到了西犬丘。朱圉山的“圉”字便是养马奴隶之意,“朱”则是红色的意思,此山山体呈红色,多凹坑,相当奇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