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素有“冬天冷不冷,看九月初六”的农谚,今日恰逢农历九月初六(2025年10月26日),许多人开始关注这一天的天气征兆对冬季气候的预示作用。结合气象学规律与历史经验,今年冬季的雨雪趋势可从多角度分析。
一、农谚背后的气象逻辑
“九月初六晴,冬雪堆满庭;九月初六阴,冬衣省黄金”等谚语,反映了古人长期观察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九月初六通常处于寒露至霜降节气之间,此时东亚大气环流开始调整,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若该日晴朗少云,往往意味着西伯利亚高压势力较强,冷空气南下路径稳定,可能预示冬季寒潮频繁;反之若阴雨绵绵,则可能显示暖湿气流仍活跃,冬季气温或偏高。今年九月初六,我国中东部多地阴雨持续,江南、华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中到大雨,这种天气模式与2023年同期(多地晴朗干燥)形成鲜明对比。
![]()
二、今冬气候的三大影响因素
1. **厄尔尼诺衰减期效应**
目前赤道太平洋处于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的衰减阶段。历史数据显示,此类背景下我国冬季易呈现“北暖南湿”特征。例如2018-2019年冬季,南方出现持续阴雨雪天气,而华北降水偏少。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南方水汽输送可能增强,长江中下游或迎来较多雨雪过程。
2. **北极涛动与西伯利亚高压**
今年9月以来,北极海冰范围接近历史低位,这可能导致极地冷涡不稳定。若冬季北极涛动负相位显著,强冷空气将周期性南下。值得注意的是,10月下旬蒙古高原已出现较常年偏强的冷高压,这与2008年雪灾前的环流特征有相似之处。
3. **青藏高原积雪反馈**
卫星监测显示,10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大15%-20%。积雪反照率效应可能增强冬季风强度,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这或使今冬冷空气路径更偏东,东北、华北东部降雪概率增加。
三、区域降雪预测分析
- **东北地区**: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影响,黑龙江、吉林可能出现阶段性暴雪,特别是12月至次年1月,需防范类似2020年“台风式”雪灾。
![]()
- **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降雪量或接近常年,但气温波动更大,可能出现“速冻型”寒潮,北京初雪时间可能较常年(11月29日)提前。
- **长江流域**: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雨雪总量预计偏多2-5成,山区需防范冻雨灾害。贵州西部可能出现类似2011年初的持续性低温雨雪。
- **华南地区**:两广北部山区或有1-2次雨雪过程,但整体仍以湿冷为主,深圳、广州出现降雪概率极低。
四、历史相似年对比
查阅近30年气象资料,与当前环流形势相似的年份包括:
- **2007-2008年冬**:九月初六江南阴雨,后续南方遭遇大范围雪灾;
- **2015-2016年冬**:超强厄尔尼诺背景下,长三角出现-10℃极端低温;
- **2020-2021年冬**:拉尼娜发展期,华北降雪量创60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东亚冬季风系统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大,传统农谚的参考价值需要结合现代气象数据综合判断。
![]()
五、民生应对建议
1. **农业防冻**:北方设施农业需提前加固棚膜,南方油菜田应开沟排水防渍害;
2. **能源保障**:燃气、电力部门需针对华中可能出现的冰冻天气做好预案;
3. **交通管理**:建议交管部门在江淮流域储备足量融雪剂,高铁线路需加强接触网防冰装置检修;
![]()
4. **健康防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群体需关注“断崖式降温”天气,适当增加维生素D摄入。
从今日天气实况看,全国阴雨范围较广,按农谚推论可能预示今冬整体偏暖。但综合考虑海温异常、积雪反馈等现代气象指标,更可能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征,1月中下旬或出现大范围强降雪过程。建议公众及时关注每月气候预测,既尊重传统智慧,更相信科学预警,为可能到来的雨雪天气做好充分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