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仅仅在今年2月初,蔚来每周的交付量还一度跌至1470辆的冰点。
谁能想到,短短252天之后,这个数字竟然飙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十月第三周,蔚来旗下三大品牌合力,周交付量历史性地冲破了一万台大关,定格在了10600辆。
![]()
市场的狂热情绪几乎要溢出屏幕。即便是工作日,全国各地的蔚来中心依旧人头攒动,这种热度在行业内实属罕见。这场逆袭堪称惊心动魄,但如果认为周销破万就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那未免太天真了。这并非终点,而是一道复杂“盈利等式”的开篇。
销量的暴涨,只是解开了这道等式中名为“规模”的第一个变量。背后还有两个更棘手的未知数——“利润空间”和“生态成本”——正等待着蔚来去求解。这场看似华丽的胜利,其实是对其整个商业模式的一次压力测试。
![]()
蔚来已经用事实证明,它成功撬动了市场的需求杠杆。多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初步显现,主品牌蔚来贡献了大约4000台的周销量,而新星乐道更是扛起了近半壁江山,以惊人的5000至6500台成绩,宣告了其市场卡位的精准。
尤其是乐道的明星车型L90,单周交付逼近3500台,上市才60天,累计交付就超过了2.1万台,刷新了大型纯电SUV的最快交付记录。这种势头,已经不是简单的“受欢迎”可以形容的了。
![]()
另一边的旗舰全新ES8,市场反响更是火爆。尽管现在下定,提车时间已经排到了明年4月,但这丝毫没有阻挡用户的热情。自发布以来,它已经吸引了超过15万人次的试驾,今年的产能早已被预订一空,甚至在9月份还创下了2803辆的单月交付新高,这是该车型近七年来的巅峰。
需求端的井喷已经毋庸置疑。有用户在试驾后毫不犹豫地下单,理由很简单:“短期内,在配置、空间和价格上,找不到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产品了。”然而,当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这片繁荣之时,另一端的悬崖也悄然显现。
![]()
为了达成CEO李斌设下的第四季度盈利目标,蔚来必须迈过一个硬性门槛:季度交付15万台。这意味着,全新ES8的月产能目标必须冲到1.5万台以上,乐道L90则要爬升至每月2.5万台。
压力瞬间传导到了生产线。合肥的工厂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紧急招聘,火爆到连食堂和室内篮球场都成了临时的面试地点,招聘广告甚至贴满了厂区的充电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产能爬坡战,已经全面打响。
![]()
可一个残酷的数据摆在面前:有第三方分析指出,蔚来在第四季度三大品牌的合计规划产能,可能只有5.6万台。这个数字与15万台的盈利目标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虽然蔚来长期坚守纯电路线,与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关系稳固,产线调整压力相对较小,但整个行业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产能紧张,依然是个挑战!
![]()
规模上去了,利润怎么办?这是蔚来面临的第二重门。在向市场发起猛烈冲锋的同时,蔚来内部也在进行一场残酷的“利润挤压战”。它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对外的“定价艺术”与对内的“成本战争”。
看看定价。新一代旗舰ES8,起售价直接下调了近10万元,如果选择BaaS方案,门槛更是可以降到29.88万元。乐道L90的定价同样精准,26.58万元的起售价,配合BaaS,又能再减去8.6万元。
这无疑是以牺牲部分单车利润为代价,来换取市场份额的果断抉择。
![]()
在蔚来的盈利等式中,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变量,它既是蔚来最深的护城河,也是其最沉重的财务负担——庞大的补能生态体系。
这个由数百亿真金白银构建的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数据显示,37%的乐道用户和高达52%的ES8用户,都将换电的便利性视为关键的购买原因。这证明,“加电比加油更方便”已经从一句口号,变为了用户的真实体验。
![]()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500座换电站,其中高速换电站突破千座,网络覆盖了550个城市。甚至连险峻的318川藏线也被打通,从成都到拉萨,理论上只需换电12次。第三代换电站更是将单次换电时间缩短到了惊人的2分24秒。这条护城河,正在阶段性地解决核心城区的补能焦虑。
这种体验优势,源于李斌长达十一年的战略定力。他曾调侃,如果能重来,或许会先做增程车赚点快钱,但他始终坚信增程只是过渡方案,批评其“电池越做越大,油箱使用率低”,是对能源和重量的双重浪费。
![]()
市场的走向,似乎正在验证它的前瞻性。今年前八个月,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高达46.1%,远超混动车型的22.8%。有分析师甚至判断,混动增长失速、纯电重回增长轨道的拐点,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来得更早。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份战略坚守付出的巨大代价。过去十年,蔚来的研发总投入超过了600亿元。截至去年底,仅换电站等资产的累计折旧费用就超过158亿元。这共同构成了其历史上超过224亿元的年度净亏损。
![]()
尽管蔚来目前手握272亿元的现金储备,并且刚刚获得了10亿美元的外部融资作为缓冲,但每个季度近50亿元的消耗速度,依然让其财务状况容不得半点乐观。这条护城河,既是壁垒,也是重负。
周销破万的喧嚣过后,蔚来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盈利这道题,它已经揭开了关于“规模”的引子,但更艰难的运算才刚刚开始。季度交付15万台,毛利率提升至17.5%,研发费用率从15.8%压缩到6-7%,销售管理费用控制在10%以内,这些冰冷的数字,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度乐观的盈利模型:实现季度盈利4.3亿元。
![]()
但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稍有闪失,比如月销降至4万台,毛利率停留在16%,模型预测的结果将是亏损1.59亿元。第三方机构对其盈利的概率预测,有的给出40%,有的甚至认为不足20%。
过往的巨额投入,是“深深扎根”的阶段。如今,伴随着网络上从调侃到期盼的“最快今年,最晚明年”新梗,蔚来已经进入了必须“结果”的“生长”阶段。
曙光已现,但国产车真正的硬仗,现在才算正式开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