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要求先扇孩子耳光再退款”的互联网梗图成真了,最近正被全网怒骂。
10月20日,凤凰网科技报道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退款争议:
11岁的小女孩在潮玩平台千岛App下单了500多元的卡牌,她妈妈想以未成年为由退货退款时,被个人卖家发来一张“未成年退款须知”。
上面明确写着要求:“家长怒骂孩子时长3分钟及以上”“狂扇孩子5分钟,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的声音”。
![]()
图源:凤凰网科技
因为条件过于离谱,消息一出迅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愤怒:“想退款要先狂扇孩子耳光”,任谁看了都要说一句“这卖家也太猖狂”。
更何况这件事既牵涉到了孩子,又有太多前车之鉴。在过去许多的“未成年退款”交易纠纷里,“家长出面要求退货退款、商家和平台直接认栽”一贯是心照不宣的走向。
但这次的“退货扇耳光”事件,显然并不一样。事发当天,千岛官方回应称,网友发布截图中出现的所谓的“未成年退款须知”为卖家个人发送,并非平台官方规则。
![]()
千岛官方回应
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没有倒向家长,反而共情起了“倒霉”的卖家:二次元谷圈、手绘约稿、潮玩盲盒等本就是“未成年退款”的重灾区,卡牌类交易也隐患重重。
一边是材质脆弱、瑕疵高度细分的小卡,一边是“未成年退款”频发、真假难以辨认的买家,遇上真未成年的卖家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于是,偷偷下单的孩子、不甘心的卖家、被激怒的家长、逃避的平台和站队的网友,共同组成了情绪纠葛和利益交缠的众生相。
当“未成年退款”越来越普遍,这不再是单一事件,而是反复上演的恶性循环。
01
“退货扇耳光”,早有来头
那天,李云发现11岁的女儿用大人手机买了500多元的卡牌。
据相关报道,好在刚刚下单2小时,全部订单都没有发货,她登上女儿注册的下单账号,顶着某内娱男团成员的卡通头像,逐一和卖家们沟通退货退款。
部分卖家在李云私下支付了订单金额30%的逃单费后,同意退款退货。但有位卖家认为她是“成年人假装未成年人下单故意退单”,在等待跑单费时发来了那张“未成年退款须知”。
其中第三条要求“扇孩子耳光”的描述,激怒了李云。在她提供的聊天截图里,出现了“歹毒”“做这样的生意小心会遭报应”的评价。
短短几分钟内争议升级,对方回复“你就说还退不退,退就要做”后,选择了直接发货。随后李云求助平台客服,被告知“抱歉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
![]()
这桩不欢而散的交易,评价页面是默认好评
在这场闹剧里,双方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和沟通错位。
李云的女儿在这里买了两张另一同团成员的真人小卡,加上11元邮费后总价为46元,对方要求支付的30%跑单费,合计为13.8元。
这是二手交易圈里常见的做法,类似于买卖双方约定俗成的“违约金”,在比例和数额上没有统一标准。但对于圈外人李云来说,这意味着买卖不成还要倒贴钱。
而惹怒这位母亲的“退货先扇孩子耳光”的要求,确实是千岛回应所说的“互联网流传的梗图素材”,但也指向着二手交易圈对“未成年退款”的戾气和不耐烦。
这种微妙的恶意由来已久。
早在2024年1月,就有媒体集中报道过闲鱼“退货扇耳光”的卖家截图。那时候许多个人卖家都把“扇耳光条约”挂上了主页,主流要求不仅要保证质量“狂扇耳光五分钟”,还精确到了“脸部皮肤肿胀≥2cm”。
![]()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恶意并非明确指向“未成年”,而是商家防不胜防的“退款派”。
据地球人研究报告报道,在二手交易市场,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退款派”群体。他们会正常跟卖家沟通下单,但收货之后迅速变脸:“是孩子偷着买的,现在给我退货退款”,最简单的招数屡试不爽。
市面上“未成年退款”的情况太多,但到底有没有小孩、是不是自导自演,隔着网线实在难以辨认,于是简单的金钱交易又上升到了人性的较量,一点点蚕食着买卖双方的耐心。
对许多个人卖家来说,“未成年退款”就像另一种形式上的“仅退款”:只要遇上未成年,退款就成了既定的结果,而自己忙前忙后没卖出去货不说,还会感觉“被骗被耍了”。
![]()
图源:地球人研究报告
想“争一口气”的人选择剑走偏锋,于是“扇耳光条款”应运而生。但实际上,没见有人真操作过,这更像是卖家自发对“退款派”“白嫖党”的宣战,同样也是对部分孩子“伪装成年人下单”的警告。
所以,“退货扇耳光”看起来离谱,但在二手交易市场里相当普遍。这种本不应该被“合理化”的自定条例,成了不少个人卖家释放戾气的示威。
截至目前,在部分二手平台搜索“扇耳光”,依然能看到这类图片。
在这件事上,圈外人李云正是吃了信息差的亏。据她描述,对方更像是把她当成了“退款派”,在她因为被要求“扇孩子耳光”感到愤怒时,卖家同样觉得自己在吃亏。
更魔幻的地方在于,从账号公开信息来看,这位在舆论里沉默的卖家年龄似乎也并不大,主页产品均为内娱某偶像公司的明星卡牌,疑似是同为追星族的未成年人。
在二手卡牌交易市场,很可能隔着网线的另一端就是未成年人。这桩闹剧,到底是未成年人彼此心照不宣的买卖,还是“伪装成年的小孩买家”和真成年人卖家间的交易,尚且有待判断。
02
愤怒的家长VS糟心的卖家
“退货扇耳光”事件爆出后,网友们迅速跟着买卖双方分化成了不同的阵营。
一边是愤怒的家长,毕竟“让一个妈妈扇孩子耳光,怎么看都是虐待”。明目张胆的“退货扇耳光”规定,背后是使用暴力的原始手段,这只会加剧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妈妈的李云,愤怒的出发点是保护孩子。尚未年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受法律保护的弱势群体,他们既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难以匹配和成年人交易的成熟心智。
![]()
电视剧《暗夜与黎明》
更何况,“孩子做错事了就打一顿”看起来解气,实际上既不道德,也违法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解释说:“这种要求本质上是在教唆和胁迫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直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
争议背后,这桩交易本身也是无效的。
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按照李云的说法,是11岁的女儿未经大人同意花500多元买卡牌。在律师看来这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从事网购的花费超出行为能力,其监护人未追认”的情况,在法律上未能生效。
在这种条件下,卖家应当为自己没能甄别未成年人承担损失,按规定退货退款,交易纠纷不应该上升到诱导暴力,商家也不能替代甚至越过监护人去管教孩子。
虽然这件事根源在于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家长和商家都只能被动接受,但同为实际受害者,前者的钱财尚且能追回,后者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电视剧《少年法庭》
对他们来说,这实在是件糟心事儿。很多网友之所以共情卖家,正是因为“未成年退款”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交易痛点,不占优势的商家往往维权起来更为困难。
尤其是在二手交易市场,潮玩盲盒、明星卡牌、二次元谷圈、代画手绘等圈子本身就是许多10后的兴趣所在,也是苦“未成年退款”久矣的高危区域。
这些谷子吧唧、卡牌盲盒、手绘约稿等和其他传统商品不同,价格受IP行情、完好程度、供需时效、个人定制等综合因素影响,整体来说属性相当“脆弱”。
仅以这次事件里的明星卡牌为例,瑕疵程度就能细分到5种,还有另分的瑕疵位置和类型。在购买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的常规情况下,个人卖家多是自己精细包装、按需发货、协商邮费。
明星小卡的标价多与明星热度、稀有程度、瑕疵多少等直接相关,但一笔二手订单里卖家能赚多少,还要看其原本购入价和实际售出价。
例如这场“退货扇耳光”事件里的卖家,其主页出售着几十张卡牌,标价从10元到100元不等,且满100元才能包邮,这些小卡原本入手价不详,但实际利润不会太高。
而一旦退款退货,撇开物流包装成本不说,来回运输易损坏的卡牌和被拆过的盲盒、被弃单的定制手绘稿一样,贬值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不少人甚至会直接标注“拍下不退不换”。
无往不利的“未成年退款”,对正常卖家来说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需要费心费力处理的麻烦。为了避免和未成年交易,不少人通常会在主页和聊天中直接说明。
![]()
图源网络
但在鱼龙混杂的二手交易市场,不光有诱导默许未成年消费的商家,还有假装成年人消费的孩子。只要拿到大人的手机和支付密码,他们就能进行充值网购。
等到家长出面摆平时,买卖双方的互不信任和利益对立,又成了新的导火索。
“未成年退款”里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
不乏家长攻击卖家,认为对方带坏孩子、诱导未成年消费。本就郁闷、感觉“上当”的卖家,赔了时间精力还要给货物定损,面对这样的指责,更加怒火中烧。
久而久之,真正的问题没能被看见,沟通的藩篱却越来越高。
在风波中完美隐形的未成年人,还是没能树立起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家长做到了保护未成年,却没能约束好孩子不去影响其他人。
![]()
电视剧《刑警的日子》
商家在捍卫自身利益时,伴随着对未成年的人格羞辱和暴力唆使;平台不愿承接买卖双方矛盾,一味规避着本应负起的责任。
在这环环相扣的链条里,需要解决的矛盾始终存在。
03
未成年下单,平台真的怕了
盘点近些年的“未成年退款”事件,几乎横扫各大厂牌、各大平台。
2023年初,某未成年用户伪装成“20岁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打赏了至少35位B站主播,消费总额超过50万元。次年在法院调解下,相关主播需退款70%。
2024年4月,有男子发视频称9岁儿子玩《蛋仔派对》10分钟充值6400元,近几日扣款上万元,并连扇自己耳光。次日,网易游戏工作人员回应账号为成年人实名注册,已安排全额退款。
今年5月,“未成年少女45万元天价打赏案”终审结果披露。此前17岁的小刘实名注册了某娱乐类网络直播平台,绑定父亲的银行卡用于打赏主播,一年里累计充值超45万元,在平台限制后还冒充监护人进行解禁。家长提告平台,最终得以退还24万元。
![]()
电视剧《无尽的尽头》
前不久的“退货扇耳光”事件,则暴露出了二手交易圈里由来已久的隐患。正如千岛在回应中说的那样:“众所周知,未成年群体在个人闲置交易的规则适用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平台普遍存在的痛点。”
事实上,这句话适用于与未成年群体相关的所有交易。在法律意义上,未成年人就是适用特殊的交易规则,而提供服务的平台,必须为防止未成年人不当消费付出应有的努力。
从政策保护上讲,早在2021年,《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文禁止未成年人进行直播打赏。
从落地响应来看,随后两年,几乎所有直播平台都推出了未成年人退款机制。各大平台已经怕了这些未成年人,但效果却未必能让人满意。
即便是如今,直播打赏和游戏充值里的“未成年退款”依旧屡禁不止。
而与游戏直播类平台的未成年模式、账号监测相比,如今同样深陷其中的二手交易圈,并没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方案。
在这里,“平台怕了,但不作为”和“有心整治,无力制止”才是现实。
付建律师表示,对于未成年人的不合理交易,平台有义务协助家长与卖家协商退款。但在此之前,如何辨认对方是否未成年,就成了平台甩锅卖家自行甄别的问题。
![]()
图源网络
千岛官方在表示将“优化平台的交易规则及售后机制”后,再无回应。
转转要求未成年人在监护人陪同下完成认证,或用监护人身份信息实名认证,交易方会看到未成年人提示信息,官方还会提醒“建议18岁后进行游戏交易”。
但这些挡不住孩子,他们会用家长手机躲避实名、钻扫脸漏洞,依旧真假难辨。
为了规避纠纷,闲鱼要求年满16周岁且实名注册的用户才能发布商品,但建议用户自行核实买家身份信息,客服表示“如发现未成年冒充大人可拒绝交易”。
实际交易中的识别风险,还是悄悄转移给了私人卖家。想要证明买家是未成年,至少还能基于客观事实,但如何证明家长同意,却只能依据主观态度。
![]()
图源:地球人研究报告
于是,未成年人拿起家长手机下单,没能认出的商家或平台完成一应交易,监护人追责要求退货退款,就成了反复循环的戏码。
但这无力的局面,或许已经是平台和商家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不论是充值打赏等平台接管未成年售后的人工客服,还是二手圈里“未成年还是得退款”的默认共识,本质上都在保护未成年人。
但平台只能限制孩子,不能真正管住孩子。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表示,在未成年人保护上,中国已经采取了在全世界,特别是主流国家中最严格的防范措施。
在最严防死守的游戏行业,各大厂商纷纷响应相关保护政策,推出限定时长金额、配套网络实名制、开发防沉迷系统等措施,但未成年人大量充值的新闻还是时不时爆出。
这是平台没办法从源头解决的问题,就算是孩子先犯了错,教育的空间和尺度也都在家长手上,第三方服务商只能做到主动监测、被动售后。
![]()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
从《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数据来看,在未成年用户游戏退费环节有超过七成的申请得到了及时响应,只有29%的申请因证据不足而退款失败。
这意味着无论是政策保护,还是平台售后,一直都在为未成年不当消费维权保驾护航。在监护人无明显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商家独自为损失买单。
在“未成年退款”里,退款本就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越是成熟的行业,越是知名的品牌,越有能力为此兜底。
但在二手交易市场,这种争议在于:“未成年退款”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直接损害了部分小本商家的利益。
和背靠大厂的游戏商家不同,二手圈里的个人交易是买卖双方一对一,金额小、门道多,退款争议一般没大到能诉诸法院,平台介入又改变不了结果,心中憋气的买卖双方难免会隔着网线一次次火拼。
在这里,不愿为“未成年退款”买单的,是另一个陌生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