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苏州出差,特意拐去葑门横街赶早市。
往年这时候,大闸蟹摊位前早排起了长队,摊主一边绑蟹一边吆喝“母蟹满膏”,今年却冷清得反常。
3两的母蟹插着“30元一只”的牌子,比去年便宜三成,可半天下来,摊主周师傅手里的绳子都没解开几根,嘴里嘟囔着:“以前一天卖80只,现在40只都费劲。”
![]()
这场景不是个例。
上海江阳水产市场、南京惠民桥市场的摊主们都在犯愁:大闸蟹明明跌到了近几年的低价,怎么反倒没人买了?
有人调侃“蟹价堪比白菜”,可消费者的钱包就是按兵不动。这事儿表面看是供需失衡,往深了扒,全是行业积弊和消费心态的大转变。
![]()
首当其冲的是“品质塌方”砸了招牌。
都说“秋风起蟹脚痒”,可现在的蟹们,像是没睡醒就被赶下了岗。江苏兴化的养殖户老李私下说,往年一亩水塘最多养1500只蟹,今年为了回本,硬生生加到了2000只。
密度大了,水里的养分不够,蟹瘦得像健身过度的瘦子,膏黄自然不足。
更要命的是抢早上市,往年9月底才开捕,今年9月10号就有商家偷偷卖蟹,比传统捕捞期早了近10天,这时候的蟹根本没长熟,咬开全是水腥味。
![]()
消费者又不傻,吃一次亏就记牢了。
去年花45元买的母蟹能吃出满足感,今年30元买的咬开全是失望,自然就没了回头客。
更尴尬的是“阳澄湖骗局”还在继续,阳澄湖大闸蟹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总产量才1500吨,可市场上标着“阳澄湖”的蟹却卖了1.5万吨,意味着90%都是冒牌货。
久而久之,大家连“大闸蟹”三个字都犯了嘀咕:反正分不清真假,不如干脆不买。
![]()
半路杀出的“替代品军团”也搅乱了战局。
每年9、10月本是大闸蟹的主场,今年却被海蟹抢了风头。
受洋流影响,北方梭子蟹产量涨了10%,价格反而降了8%,3两重的梭子蟹才25元一斤,比同规格大闸蟹便宜近一半。生鲜平台数据更直观:
双节期间海蟹订单涨了42%,梭子蟹占了六成,而大闸蟹订单跌了35%。
![]()
更关键的是消费偏好变了。
现在打开购物软件搜海鲜,“易消化”“肉多易剥”成了热门关键词,大闸蟹那套“解绳、拆壳、挑鳃”的复杂流程,劝退了不少图省事的人。
年轻人宁愿买现成的海虾、海鱼,简单烹饪就能吃,也不想跟一堆蟹壳较劲。
有摊主吐槽:“以前买10只以上的顾客占六成,现在都只买两三只尝尝鲜,更多人干脆问都不问。”
![]()
“蟹卡后遗症”还在隐隐作痛。
前几年火遍送礼圈的蟹卡,坑了太多人。
有人花1188元买的蟹券,预约提货时电话打不通,好不容易打通了却说没货;有人拿着“终身有效”的券,连续两年提不到蟹,想退券都找不到渠道。
虽说现在平台要求商家交30万以上保证金,死蟹包赔的规则也完善了,但信任这东西,碎了就难拼回去。不少人直言:“与其买券担风险,不如吃点看得见摸得着的。”
![]()
当然,行业也不是完全没在自救。江苏的养殖户们搞起了深加工,熟醉蟹、蟹黄酱卖得火热,50元一只的活蟹,蟹黄能卖到500元一斤,还出口到了柬埔寨。
泰州兴化培育出“兴化1号”新品种,姜堰溱湖蟹跟天猫合作搞直播溯源,试图把品质做透明。
北方的“南蟹北养”也有了起色,山西、新疆的沙质池塘养出的蟹,干净又饱满,成了新卖点。
说到底,大闸蟹遇冷不是“价格问题”,而是“价值问题”。
![]()
消费者不是嫌贵,是嫌“不值”——不值当为不确定的品质买单,不值当为复杂的食用流程费心,更不值当为虚假的品牌故事交智商税。
等到哪天养殖户们不再盲目追求产量,商家们不再靠冒牌货赚快钱,大闸蟹或许能重新赢回餐桌C位。
![]()
就像周师傅说的:“蟹这东西,讲究个‘时与诚’,时候到了,蟹才肥;心意诚了,人才来。”
希望下一个秋天,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便宜的蟹价,更是让人放心的好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