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北极圈仅1200公里的冰封之地上,有一座美国人守了60多年的雷达站。
这里常年气温低至零下数十度,风雪呼啸,人迹罕至。
但就是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地方,却扼守着美国本土防御的“咽喉要道”。
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有人专门来打瞎这只“眼睛”怎么办?
![]()
说起来有些讽刺,美国在格陵兰岛部署的这套预警雷达系统,本职工作是盯着天上,看有没有洲际导弹从俄罗斯方向飞过来。
它干这个活儿干得很好,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它只会往天上看。
阿拉斯加大学研究北极安全问题的专家特洛伊·布兰德最近发出了一个严重警告,这个基地周围压根就没有像样的防空力量。
换句话说,雷达站自己几乎是“裸奔”状态。
您可能会问:那不是有士兵守着吗?没错,确实有空军安全部队驻守。
但这些士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应付地面威胁,比如有恐怖分子摸进来搞破坏,或者敌方特种部队空降突袭。
对付这些,他们是专业的。
可要是来的不是人,而是一枚以5倍音速飞行的高超音速导弹呢?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
传统的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相对固定,就像投篮一样,球出手了,弧线基本就定了。
防御系统可以提前计算它会落在哪里,然后在半路拦截。
但高超音速导弹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它能在大气层内高速机动飞行,说白了就是会“拐弯”,你刚算出它可能往东飞,它突然转向往南,你调整拦截方向,它又变轨了。
这就好比你盯着天空防备有人扔石头,结果人家贴着地面扔了一个回旋镖过来,等你反应过来,已经砸到脸上了。
布法德的研究团队在《小规模战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直言不讳:现有的防御系统对这种威胁“无能为力”。
格陵兰的雷达站既探测不到这类导弹,也没有武器能把它们打下来。
这个漏洞有多严重?设想一下:如果对手先用几枚高超音速导弹把格陵兰的雷达站炸掉,美国的预警系统就瞬间瞎了一大块。接下来再发射洲际导弹,美国就会晚好几分钟才发现。
在核战争的时间尺度上,这几分钟可能是致命的。
![]()
有人会说:那就在基地周围部署防空导弹系统不就完了。
理论上是这样,但在北极实施起来难度惊人。
首先是气,。零下七十多度是什么概念?普通机械油会冻成固体,金属会变脆,电子设备会频繁故障。
很多在温带地区表现良好的武器装备,到了北极就罢工了。
其次是环境,厚厚的冰层、常年不化的积雪、极端的低温,都会严重干扰雷达波的传播和光学传感器的工作。
就好比你戴着毛玻璃眼镜看东西,什么都是模糊的。
还有后勤问题。格陵兰远离本土,物资补给全靠海运或空运,成本高昂不说,还经常因为天气原因中断。
在这种地方维持一支现代化的防空部队,每年要烧多少钱,想想就头疼。
同时,格陵兰的防务问题不光是技术挑战,更是政治难题。
很多人不知道,格陵兰虽然地理上靠近北美,但法律上是丹麦的自治领土。
这就带来一个复杂局面,美国在那里建基地、部署武器,需要丹麦和格陵兰地方政府的同意。
更复杂的是,格陵兰的防务涉及多个军事指挥体系,这就像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家长,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有责任,但谁该出多少钱、谁说了算,就扯不清了。
![]()
从更大视角看,格陵兰雷达站的困境,折射出美国防御体系的一个深层矛盾。
这套预警系统是1960年代冷战高峰时期建立的,设计初衷是防备苏联的轰炸机和弹道导弹从北极方向突袭。
那个时代的威胁相对单一,技术也相对简单。
但现在是2025年了,威胁形态早已发生根本变化:高超音速武器、远程巡航导弹、无人机蜂群、网络攻击......
新型威胁层出不穷,而防御体系的升级速度远远跟不上。
更关键的是,冷战结束后的30多年里,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了中东和太平洋,北极地区被边缘化了。
资源投入少了,人才培养断档了,相关技术进步缓慢。
现在突然发现北极又变得重要了,气候变暖后北极航道开通,资源开发价值凸显,大国竞争加剧,想要急起直追,谈何容易?
您可能会想:这些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太远了,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其实很大,国家安全防御体系的任何薄弱环节,都可能在关键时刻酿成灾难。格陵兰雷达站的问题提醒我们,再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部署理念落后、防护措施缺失,也可能成为弱点而非优势。
那些在新闻里看起来“理所当然”的防御能力,背后其实是无数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才维持运转的。
格陵兰那些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和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或许不为
![]()
人知,但确实在为千里之外的我们守护着一份安全。
只是守护者自己也需要保护,当“盾”本身暴露在危险之中时,整个防御体系都可能面临崩溃。
这个道理,无论对于国家安全还是个人生活,都是相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