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出宁夏望贺兰山积雪》
民国·于右任
贺兰山下作中秋,山上雪飞已白头。
垂老才知边塞苦,轻驱十万出灵州。
人生中有很多事物,都需要感受过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有些感受像羽毛,轻轻掠过皮肤,转瞬即逝;有些则如铅块,沉甸甸地坠在胸口,经年不散。很多人总以为能轻易分辨这两种感受,却不知最轻盈的羽毛有时会在心上留下最深的划痕。
有时候,感受是需要勇气的冒险。它要求卸下盔甲,用最柔软的内心去承接世界的锋利与温柔。每一次真切的感受都在灵魂上刻下独特的纹路,最终编织成谁也夺不走的生命地图。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往往藏着最惊人的重量。清晨咖啡杯里升起的热气,地铁站陌生人递来的一张纸巾,深夜加班时窗外突然亮起的星光——它们像细小的银针,在记忆的绸缎上绣出隐秘的图案。多年后某个毫无征兆的黄昏,这些图案会突然浮现在眼前,带着当时未曾察觉的暖意。
感受的悖论在于,越是刻意追寻,越容易与之擦肩而过。像试图用手掬起月光的孩子,攥紧的拳头里只会剩下黑暗。有位老渔夫曾说,最鲜活的鱼总在不经意间咬钩,感受生活亦是如此。
现代人习惯给感受贴上价签:值得分享的放进社交媒体,痛苦的塞进心理咨询室,平凡的则弃置在记忆的垃圾站。但总忘了,被晚风掀起的衣角和在葬礼上忍住的一声哽咽,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珍贵的颤动。
有个词叫"感受力贫困"——当一个人用理性分析代替体温传递,用表情包替代表情,他的心就会像过度耕作的土壤,再也长不出新鲜的情绪。
所以不妨在某个普通的日子,放任自己成为感受的容器。让梅雨季节的潮湿渗进骨缝,让便利店关东煮的热气模糊眼镜片,让邻居家钢琴练习曲里的错音变成可爱的涟漪。毕竟最终能证明自己真正活过的,从来不是履历表上的成就,而是这些无法伪造的、带着体温的微小战栗。
![]()
02
民国诗人于右任,也在离开宁夏时候,回望贺兰山积雪,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出宁夏望贺兰山积雪》。
贺兰山,这座巍峨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西北大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沉浮。于右任先生在离开宁夏时回望贺兰山积雪所发出的感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历史的长河,激起层层涟漪,让后人得以窥探那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古代,贺兰山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那一道道蜿蜒的长城遗迹,仿佛是历史的脉络,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无数次的战争在这里爆发,烽火照亮了贺兰山的夜空。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利刃,在凛冽的寒风中奋勇厮杀,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民族的尊严,在这片苦寒之地抛头颅、洒热血。
垂老才知边塞苦,这份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与艰辛,更是心灵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那些远离家乡的士兵,在中秋佳节之际,望着贺兰山的积雪,心中满是对亲人的思念。他们或许想起了家中温暖的炉火,想起了妻子温柔的笑容,想起了孩子天真的笑声。然而,他们只能将这份思念深埋在心底,继续坚守在这遥远的边塞。
轻驱十万出灵州,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悲壮。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征,马蹄声、喊杀声震彻云霄。他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踏上未知的征程。灵州,这座古老的城池,成为了他们出征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他们穿越茫茫的沙漠,翻越险峻的山脉,向着敌人的阵地挺进。一路上,他们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克服着重重困难。有的士兵在途中倒下,再也没有起来,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贺兰山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如今,这里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当游客们登上贺兰山的山顶,俯瞰着壮丽的景色时,或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惨烈战争。然而,那些古老的烽火台、城墙遗址,却时刻提醒着人们,历史不能被遗忘。
贺兰山,它不仅仅是一座山脉,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于右任先生的那首诗,如同一个引子,带领我们走进了贺兰山的历史深处。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人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
03
于右任和宁夏的缘分远不止于一次偶然的造访。这位民国元老、书法大家,曾在这片塞上江南留下过深刻的文化印记。1934年,他以监察院院长身份巡视西北时,被宁夏独特的山河风貌所震撼,挥毫写下这首诗,笔力雄浑中透着对边塞风物的深情。
在宁夏期间,于右任不仅以笔墨抒怀,更以实际行动推动地方文教。他倡议兴办学校,捐赠个人藏书,并亲自为宁夏学子讲授书法之道。那些带着关中口音的教诲,如同他笔下酣畅的魏碑,在年轻学子心中刻下文化的种子。
晚年寓居台湾时,他仍常向友人提及宁夏见闻。某年重阳,他望着窗外蕉叶,忽然对身旁人说:"贺兰山的云,比这更壮阔。"随即铺纸写下"黄河之水通天上,贺兰之山接大荒",落款处却郑重盖上"关中于氏"的印章——这位游子终其一生,都将西北山河烙在灵魂深处。
如今,银川流传着他题写的碑刻,字迹如龙蛇竞走,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羁绊。
![]()
04
于右任这首《出宁夏望贺兰山积雪》观雪诗,道尽感慨,人生苍凉轻重自知。
当那洁白的雪纷纷扬扬地洒落在贺兰山巅,仿佛是岁月为这座古老的山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白纱,也为于右任先生的心境添上了一抹凝重的色彩。
在那片苍茫的西北大地上,贺兰山以其雄浑壮阔的姿态屹立着。它见证过无数的朝代更迭,目睹过无数的英雄豪杰在此纵横驰骋。于右任先生站在这片土地上,望着那皑皑白雪,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的深沉思索。他或许想到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人生的苍凉,就如同这贺兰山的积雪,看似纯净洁白,却蕴含着无尽的寒意。于右任先生一生漂泊,历经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他为了理想,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四处奔走,不辞辛劳。然而,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和磨难。那些曾经的豪情壮志,在岁月的消磨下,渐渐变得平淡。但他心中的那份信念,却始终未曾动摇。
站在贺兰山脚下,于右任先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个人的得失荣辱显得微不足道。他意识到,人生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这旅程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他,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更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多的贡献。
轻驱十万出灵州,这句诗中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一种豪迈的气概,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需要有勇气、有智慧的人站出来,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于右任先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愿意像古代的将领一样,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兰山的积雪依旧年年飘落,而于右任先生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但他的这首诗,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如今,当我们再次读到这首诗时,仿佛能看到那个身着长袍、神情凝重的老人,站在贺兰山脚下,望着那漫天的飞雪,心中感慨万千。
![]()
05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面临战争的威胁,但人生的挑战依然存在。我们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会感受到人生的苍凉。然而,我们应该从于右任先生的诗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们要像他一样,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贺兰山的积雪还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于右任先生的感慨也将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铭记这首诗,铭记那段历史,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未来的日子里,贺兰山将继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它会看着我们这一代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它会为我们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而于右任先生的这首诗,也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