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为笔,治理为墨:重庆书写山地超大城市的现代化答卷
![]()
(重庆城市治理,世界城市日有感)
唐孝忠
长江与嘉陵江在此相拥,大巴山与武陵山在此盘踞。重庆,这座在群山褶皱中生长的超大城市,正以3000万人口的磅礴体量,在6.4万平方公里的立体空间里,演绎着山地城市治理的中国智慧。当2025年世界城市日首次将中国主场活动的坐标锁定中西部,全球目光聚焦之处,不仅是8D魔幻都市的奇观,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破解"山地治理悖论"的范式创新——如何让垂直落差转化为空间优势,让地理约束升华为生态资本,让城乡交织生长出和谐图景。
针灸式更新:在历史肌理中激活城市生命力
![]()
戴家巷60米高的临江崖壁,记录着重庆治理理念的世纪跃迁。明清时期这里是千帆竞发的码头起点,改革开放后却沦为管网纵横的棚户区,居民踩着128级石阶上下山如同"攀峭壁"。2020年启动的"微更新"工程,没有推土机的轰鸣,只有瓦匠手中的灰刀、木匠刨下的木花和居民议事会上的热烈讨论。政府投入3800万元修缮28处历史建筑,居民自筹资金改造156户民居,文创企业活化利用3200平方米闲置空间,共同编织出"悬崖会客厅"的立体画卷。如今,青石板路上的黄葛树虬枝依旧,而崖壁步道已成为连接解放碑商圈与洪崖洞景区的黄金纽带,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这种"针灸疗法"正在重庆遍地开花。金刚碑古村落在修复时,特意保留了抗战时期国立编译馆的断壁残垣,用玻璃展柜将煤油灯、旧书报等文物嵌入夯土墙;山城巷在改造中,将吊脚楼的"悬挑""骑廊"等营造技艺转化为现代景观语言,让80岁的老茶铺与新锐咖啡馆隔墙相望。截至2024年,全市已完成127个历史街区微更新,累计投入仅占传统改造模式的1/5,却创造了2.3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商业增值率达47%。这种治理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不做外科手术式的切割,而是通过精准介入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垂直生态革命:向立体空间要发展质量
![]()
轨道交通2号线佛图关段的"开往春天的列车",每年三月都会在社交平台掀起流量风暴。当列车穿越美人梅花海的视频获得超50亿次播放时,很少有人知道这片3.8万平方米的坡地曾是垃圾填埋场。重庆园林科研所经过117次配比试验,最终选定耐贫瘠、根系发达的美人梅作为先锋物种,搭配迎春、连翘等灌木构建复合植被系统,不仅解决了55度陡坡的绿化难题,更创造出"春花、夏荫、秋红、冬青"的四季景观。这种"向垂直要生态"的智慧,正在重塑城市的空间美学。
在九龙坡区石桥铺立交,2.3万平方米的桥墩表面覆盖着常春藤与油麻藤组成的"绿色铠甲",通过滴灌系统和苔藓基质保持水分,夏季可使桥墩表面温度降低12℃。全市已完成427座立交桥立体绿化,总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更令人惊叹的是对"城市伤疤"的修复:曾堆满建筑垃圾的平顶山荒坡,如今建成25公里健身步道串联12个社区公园;长江边的废弃码头,蜕变为拥有118种鸟类栖息的珊瑚公园湿地。2020-2024年间,重庆在GDP年均增长6.8%的情况下,单位建设用地面积GDP产出提高32%,印证了生态资本转化的"重庆公式"。
两江四岸重生:滨水空间的治理辩证法
![]()
站在雅巴洞湿地公园的长江诗词书法长轴前,能清晰看见石刻表面的水痕——这是特意保留的"时间印记"。当江水上涨时,苏轼"大江东去"的词句会没入水中,退潮后又重现真容。这种"与水共生"的设计哲学,贯穿于两江四岸61公里滨水岸线的治理全过程。在规划阶段,重庆创新采用"三线管控"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后退200米,历史文化紫线严格保护138处文物点,公共服务橙线确保85%岸线向市民开放。
嘉陵江北岸的相国寺码头,曾是年吞吐量300万吨的货运港,如今变身为拥有2.4公里亲水平台的城市阳台。改造中保留了3座龙门吊,将其改造为观景台和露天剧场,巨型塔吊臂上悬挂的LED屏循环播放码头工人的口述史。这种"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创造出独特的城市记忆场所。数据显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周边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从58%提升至89%,滨水区域房价涨幅低于非滨水区域11个百分点,印证了"还江于民"不是口号而是生动实践。
治理范式的三重突破:中国经验的重庆表达
![]()
重庆的探索构建了山地城市治理的"三维模型":在空间维度,创造出"平面拓展+垂直利用+立体连通"的开发模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突破43%;在时间维度,建立"历史文脉保护+当代功能植入+未来场景预留"的弹性机制,如湖广会馆修复时预埋5G基站和智能导览系统;在主体维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三元共治,96%的更新项目建立了居民议事会制度。这种治理范式的创新价值,在于突破了"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证明复杂地理条件下的超大城市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世界城市日的旗帜在山城升起,重庆向全球展示的不仅是"轨道穿楼""两江夜游"的城市奇观,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革新——在生态约束中寻找发展机遇,在文化传承中培育现代活力,在空间矛盾中创造和谐秩序。这里每公里滨江步道的铺装纹理,每平方米坡坎崖的植物配置,每处历史建筑的修复工艺,都在书写着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智慧。正如雅巴洞石刻《长江·母亲的歌谣》所吟唱:"山是凝固的浪,江是流动的城",重庆用实践证明,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自然肌理与人文脉络在发展中实现永恒对话。
在联合国人居署最新发布的《城市治理评估报告》中,重庆"立体生态治理"模式被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案例。这座在喀斯特地貌上生长的超大城市,正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生动实践,为世界山地城市治理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当长江与嘉陵江的晨雾轻抚过戴家巷的青石板路,当轻轨列车再次穿越盛开的美人梅花海,重庆书写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新篇章,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