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持续数月的大规模空袭,让配备全套西方防空系统的乌克兰陷入黑暗与寒冷。当美国开始推动基辅政权割地求和时,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了战场胜负,演变成为了一场关于现代战争本质的残酷教学。
在哈尔科夫被炸毁的热电站废墟前,在基辅每日20小时断电的寒冬里,最令人窒息的不是导弹的呼啸声,而是西方精心构筑的“技术神话”,在钢铁洪流面前崩塌的声响。这不再是军事专家口中的“代差对抗”,而是每个乌克兰平民都在用体温测量的残酷公式:1枚3万美元的俄制滑翔炸弹,足以让价值百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变成昂贵的烟花。
![]()
乌军防空拦截率从37%暴跌至6%,而俄军每日投掷的制导炸弹数量,则超过西方年度产量总和。“我们能看到雷达上的目标,但导弹总是慢半拍。”一名操作NASAMS系统的乌军士兵坦言,“俄军炸弹的飞行轨迹就像在嘲笑我们的防御系统。”
将苏联时期库存的普通航空炸弹,加装2万美元的滑翔套件,立即变身射程200公里的精确制导武器。用廉价无人机消耗敌方防空导弹,再用低成本制导炸弹摧毁关键设施,这套“穷人的精确打击”战术,让西方军火商精心设计的防御体系显得华而不实。
![]()
俄罗斯的工厂24小时运转,流水线上每20分钟就有一枚制导炸弹下线。美国的工厂还在为零部件供应链发愁,最新一批JSOW弹药却要等到2026年才能交付。
针对此事,有人认为俄军的成功证明,在现代战争中,规模化产能比尖端技术更重要。当美国连最基本的弹药供应都难以保障时,其军事霸权的基础已经开始松动。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特殊战场环境下的特例。如果换成台海或朝鲜半岛,俄式粗放打法面对完整体系时必将失效。
但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的城市依赖的电网、燃气、通讯网络,在连续空袭中崩溃时,那些价值连城的先进武器还能提供多少保护?当美国都需要向“产能优势”低头时,那些还在沉迷于技术神话的国家,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防战略?
![]()
而最深层的讽刺或许在于:这场用最先进技术进行的战争,最终证明的却是最古老的真理,能够持续生产武器的一方,才能笑到最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