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限制诺基亚、爱立信的电信设备使用,是单纯的“对等反制”吗?结合欧洲此前对华为的限制与双方市场数据,这背后藏着技术博弈与战略考量的双重逻辑。
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正收紧国内电信网络对诺基亚和爱立信设备的使用权限。具体来看,中国在推动关键技术基础设施与西方适度脱钩的过程中,明确要求移动运营商、公共事业单位等国营采购方,对外国电信设备的投标实施更严格的安全审查。
![]()
这类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采购审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并非个例,欧美多国早有类似针对外资设备的安全评估机制,中国此次调整实则是对国际通行规则的衔接与细化。
知情人士透露,爱立信和诺基亚需先向中国网络安全审查部门提交全套资料,整个审查流程最长可能耗时三个月。
![]()
更关键的是,企业不会收到审查标准的书面说明,审查结束后也无详细的结果反馈,这种“标准不公开、结果不反馈”的审查模式,恰恰击中了欧洲企业的竞标痛点。
海外市场投标往往依赖明确的规则预判,模糊的流程会直接压缩企业的报价策略与工期规划空间,进而让欧洲企业在与本土厂商的竞争中陷入被动。《金融时报》将此解读为中国对欧洲限制华为、中兴的“对等反制”,本质就是“你若设限,我必回应”。
![]()
尽管欧洲当年的封杀措施因各国执行差异未形成致命打击,部分国家仅限制华为参与核心区域建设,未全面禁入,但这种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已足够明确。
中国此次行动并非情绪化报复,而是对这种单边限制的正面回应,通过审查门槛重塑外资设备的准入规则。
中国对欧洲电信设备的限制并非突然之举,2022年《网络安全法》修订是关键节点。该修订案的核心逻辑是“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无小事”,将采购审查与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深度绑定。
![]()
任何可能涉及数据传输、系统运维的设备都被纳入监管范畴,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审查正是这一体系落地的具体体现,从法律层面为设备安全审查提供了依据。
市场数据早已显现这种政策调整的影响:爱立信和诺基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2%降至去年的4%,诺基亚在华收入更是出现两位数下滑。
这一变化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审查流程延长与本土厂商技术迭代双重作用的结果,国内运营商在5G组网中更注重设备的兼容性与后期运维成本。
![]()
本土品牌的快速响应能力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欧洲企业因流程被动导致的招标拖延,让本土厂商顺利承接了释放的市场份额。
欧盟中国商会已公开表达担忧,称相关本地化要求对欧洲科技企业构成生存威胁,其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欧洲科技公司因政策调整失去中国业务。
![]()
商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对欧洲科技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不仅是营收来源,更是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本地化要求若过于严苛,可能导致其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失衡,进而影响全球战略布局。
但《金融时报》报道中轻描淡写的关键事实是:欧洲早已率先对中国企业出手。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数年前已针对华为实施各类限制措施。
![]()
英国措施最为严苛,全面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并要求2027年前拆除现有设备;法国未完全封杀,但明确限制华为参与核心区域的网络建设;
德国相对宽松,却也多次在政府层面讨论禁用华为设备的可行性。三国的限制策略虽各有不同,但核心诉求高度一致。
在5G这一关键通信领域降低对非本土企业的依赖,这种“安全优先”的考量本无可厚非,但忽视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合规记录,显然带有单边主义色彩。
![]()
当前北京的公开反制,不仅是技术安全层面的防御,更彰显了清晰的战略态度。过去中国在类似博弈中多采取低调应对的方式,如今主动通过审查机制调整释放信号,背后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自主能力的提升。
当本土厂商能够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时,对外资设备的审查自然会向“安全冗余”更高的方向倾斜。
![]()
更关键的是,此次通过《金融时报》释放相关信息大概率是有意为之:中国清除欧盟企业界与政界的利益绑定关系,企业因失去市场产生的压力,会转化为对欧盟对华政策的牵制,实则提醒欧洲勿再受美国对华战略的过度影响。
科技领域的博弈尚未平息,欧盟在钢铁贸易领域又抛出新的制裁计划。同日《金融时报》披露,欧盟计划对中国钢铁征收最高50%的关税。
![]()
欧盟工业战略专员塞罗尔内在10月1日的紧急会议中明确表示,欧盟将参照美国和加拿大的做法,把外国钢材进口配额削减一半,同时对中国钢铁加征高额关税。
这种“双线施压”的策略,看似是为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可能陷入“自伤式保护”的困境。这些关税措施并无时间限制,一旦实施或将长期生效。
塞罗尔内甚至直接点名中国,称欧盟不能再“天真”地开放市场,任由中国钢铁“倾销”。这位专员的表态凸显了欧盟工业政策的焦虑。
![]()
受能源价格上涨与供应链紊乱影响,欧洲钢铁企业的成本优势持续丧失,面对中国钢铁的性价比竞争,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这让欧盟萌生了“以关税换空间”的想法。但问题的核心的是:这种贸易保护策略真能挽救欧洲产业吗?
美国早已给出明确的反面案例。国际咨询公司数据显示,美国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后,相关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了526亿美元,汽车、飞机制造等下游行业因原材料成本激增陷入被动。
![]()
具体到终端产品,每辆美国汽车的生产成本因此增加近2000美元,部分车企甚至将生产线转移至海外,最终形成“上游钢铁企业短期受益、下游制造业长期受损”的失衡格局。
欧洲的处境比美国更复杂。能源成本高企已让欧洲钢铁企业的冶炼成本飙升,再加征关税会进一步推高下游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
而汽车、机械制造恰恰是欧洲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人口占比极高。这种“保上游损下游”的策略,看似保护了钢铁行业的短期利益,实则会削弱整个制造业体系的竞争力,甚至可能引发“产业空心化”风险。
欧盟试图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既想通过对华强硬取悦华盛顿,又怕激怒北京失去庞大市场,最终很可能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毕竟,中国市场的体量与供应链的韧性,早已不是可以随意忽视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