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辽宁丹东某个山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位黝黑、寡言的农人。
村民们只知道他是个退伍老兵,带领乡亲修路种树、不求回报。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曾是血战上甘岭的“战神”,志愿军一等功臣。
直到四十年后,当他将珍藏多年的立功证书送进抗美援朝纪念馆,他的身份才被揭露。
这位功臣究竟是谁?他又为何会放弃工作回乡务农?
![]()
新婚别妻
1948年的寒冬,刚成亲不到一周的孙景坤,目光凝视着挂在墙上的那杆老猎枪,脸上带着几分不舍与坚毅。
他的妻子正蹲在火塘旁,低着头搓着手里的衣角,眼眶微微泛红。
“桂芝,我得走了。”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结了婚就要参军,保卫家园。”这是他在成亲前就对妻子许下的承诺。
![]()
他知道,这一走,或许就是生离死别,妻子终于抬起头,泪水含在眼底,努力挤出一丝笑:
“我等你回来,等你打完仗,我们好好过日子。”
一周后,孙景坤背上行囊,穿上军装,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初入军营,他被编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8师24团7连,成为一名机枪手。
训练还未结束,部队便接到命令,奔赴四平参加战役。
![]()
在四平的战壕里,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气息是那么近。
敌军的子弹打在战壕边缘,泥土飞溅到他的脸上。
他的手在颤抖,额头冷汗直冒,耳边是连长的怒吼:“小子!瞄准!开火!”
他咬紧牙关,扣下扳机,随着战斗的推进,孙景坤逐渐找到了节奏。
四平一役,他亲眼目睹战友倒在自己身旁,鲜血迅速染红了雪地。
![]()
那一幕让他彻夜难眠,但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个念头: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要替他们继续战斗。
辽沈战役中,他所在的连队冲锋在最前线,敌人火力凶猛。
他一次次冒着枪林弹雨,将机枪架在最前沿,为连队扫出前进的道路。
子弹打光了,他就换上缴获的敌枪;手榴弹用尽,他便提起刺刀与敌人拼命。
一年多的时间,孙景坤从一个腼腆的新兵,成长为连长眼里的得力干将。
![]()
血战上甘岭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孙景坤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作战。
那年秋天,孙景坤走在丹东街头,前方不到二十里,就是他阔别三年的家。
“老孙,离家这么近了,要不回去看一眼?”战友拍了拍他的肩膀,劝说道。
可孙景坤的脸上只有一抹倔强的冷意:“我若回去,心就散了,仗还没打完,哪有功夫回头?”
就这样,他头也不回地随部队开赴丹东集结。
![]()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的第40军率先跨过鸭绿江,踏入战火纷飞的朝鲜。
入朝后的行军只能“昼伏夜出”,他们像幽灵一样穿行在山林之间,随时防备敌机的轰炸。
几日后,在龙水洞的激战中,孙景坤的大腿被炮弹炸伤,鲜血浸透了裤管。
他被送回丹东治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心底涌起思乡情绪。
可是,他依然没有提出回家探望的请求。
![]()
伤口还在渗血,他却坚持要归队:“医生,我好了,快让我回前线。”
医生劝不住,只能同意,几天后,他忍着疼痛,搭上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第二次跨过鸭绿江。
但途中火车遭敌机轰炸,车毁人亡,战友四散。
他孤身一人躲在山林里,面对陌生的语言和环境,焦急得额头冷汗直冒。
找不到部队,他只得沿着铁路线艰难返回丹东。
![]()
短短几日,他已是第三次站在家乡不远处。
可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回家,而是四处打听部队去向。
得知357团正在砥平里集结,他眼神一亮,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踏上归队之路。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那一日黄昏,孙景坤接到命令:带领九名战士,扛着八箱手榴弹和两箱子弹,增援161高地。
![]()
此时的161高地已被敌人三面围困,增援的队伍接连被阻击。
这趟路极可能是有去无回,但他没有丝毫迟疑:“走!跟我上!”
他们弯腰匍匐前进,借着夜幕掩护,穿越敌人的封锁线。
炮弹在耳边炸响,泥土被掀起,砸在他们的头盔上。
战士们的手已被弹药箱勒出血痕,孙景坤咬紧牙关,一步也不敢停。
![]()
终于,他们抵达阵地,副连长支全胜浑身是血,声音沙哑:“来得好!弹药快没了,马上投入战斗!”
孙景坤来不及喘息,立刻将战士们分散到各个火力点。
此时,161高地尸横遍野,敌人借着烟雾发起新一轮冲锋。
“打!”孙景坤怒吼一声,率先扣动扳机。
![]()
敌人一波接一波涌上来,他眼神凌厉,连发数枪,将扑来的美军士兵击倒在地。
战斗持续到深夜,敌军已发动六次反扑,孙景坤的身旁,战友一个个倒下。
他的弹匣早已打空,便顺手抄起“水连珠”步枪,精准射击,将敌人一个个击毙。
此战,他一人击退敌军六次进攻,亲手击毙21名敌人,硬是守住了阵地。
![]()
战后,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但他眼中没有喜悦,只有沉沉的哀思。
那些永远留在高地的兄弟,才是最该被记住的英雄。
血战过后,他只是默默收拾起装备,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
深藏功名
朝鲜战争结束后,孙景坤随部队回国,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
但他从未因此自傲,反而一直在部队低调做事。
1955年,孙景坤复员,组织给他安排了城里的好工作,可他却主动放弃,选择回到家乡,低调务农。
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好工作,他说,打仗打了这么些年,该回去孝敬父母了。
![]()
回到村里的第三天,他便换下干净整齐的军装,穿上打着补丁的棉衣,拿起锄头走进生产队的地头。
春寒料峭,寒风割面,他却挥着锄头,干得满头大汗。
有人看着暗暗嘀咕:“这老孙,打仗是好样的,怕是吃不惯庄稼人的苦吧。”
可谁料,从这天起,孙景坤便成了生产队最能吃苦的人。
插秧时,他弯腰一插就是半天,直起腰来时,后背已酸得直不起身。
![]()
修堤筑坝时,他卷起裤腿,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把一袋袋泥土扛上堤坝。
村里有一条河,雨季一到便泛滥成灾,把田地淹得颗粒无收。
孙景坤走遍村里的每一条河岸,白天测量地势,夜里挑灯绘制水利图纸。
有人劝他:“老孙,咱都是老百姓,修河筑坝的事就交给上面吧。”
可他摇摇头:“等下去,不知道得淹多少次田,我当过兵,修堤筑坝的苦算啥。”
![]()
几年下来,河堤竖起来了,淤泥清理干净了,一百多亩被毁的田地重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为了改变村里光秃秃的荒山,他又带着乡亲们上山植树。
可对于自己曾经的荣誉,孙景坤却绝口不提。
有人问起,他总是摆摆手:“不算什么,和牺牲在战场上的兄弟们比,我活着已经够幸福了。”
在山城村的四十年里,孙景坤从未把功名带进生活,唯有一颗赤子之心,默默耕耘。
![]()
身份揭露
孙景坤回乡四十年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抗美援朝纪念馆改建,向全社会征集文物。
他得知后,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立功证书捐了出去,人们这才知道他一等功臣的身份。
消息像一阵风,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第二天,村民们蜂拥而至。
有人带着孩子来瞻仰“老英雄”,有人拎着自家刚宰的鸡鸭,非要送到孙景坤家里以表敬意。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喧闹,孙景坤只淡淡地说:“我能活着回来,已经是老天的恩赐,真英雄,是那些永远没回来的兄弟。”
2016年5月,抗美援朝纪念馆向社会征集文物。
孙景坤把压在箱底的几张泛黄证书和立功喜报整理好,用布袋裹着,亲自送到镇上的征集点。
那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接过袋子时,心头一紧,手里的纸张已经发脆,边角甚至被岁月磨成了碎屑。
![]()
“老爷子,这是您的荣誉啊,您舍得捐吗?”工作人员忍不住问。
“舍得。”孙景坤笑了笑,“这些东西留在我手里,只有我一个人记得;送到纪念馆,让更多人记住那些牺牲的战友,值。”
那年,纪念馆里第一次陈列出孙景坤的功勋证书和勋章,玻璃展柜外围了几层观众。
2021年夏,他被授予“七一勋章”。
![]()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面朝黑土的老人,曾经是共和国的脊梁。
他的故事被写进教材,拍成纪录片,传遍大江南北,可他依旧如常生活。
孙景坤的一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一份沉甸甸的信念。
![]()
战场上,他是奋不顾身的“硬骨头”;回乡后,他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他把荣誉深埋心底,用朴实无华的一生,诠释了“英雄”二字的真正含义。
孙景坤用他的坚守告诉世人: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用生命为我们守护。
致敬孙景坤,致敬每一个像他一样的英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