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视报道的画面中,歼-11B机翼下挂着两个圆柱装置,这并非常见的导弹或副油箱,而是中国首次公开的机载激光武器。
![]()
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向来遵循实战需求稳步推进。陆地版“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武器系统已颇具知名度,同时它还投入实战应用,沙特用它成功拦截了多架来袭无人机,以实战效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激光武器的价值。
此后推出的OW5-A50A型激光防空武器系统性能进一步提升,将激光发生器功率提升至50千瓦,有效毁伤距离延伸至5公里,搭配高机动卡车底盘,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部署,成为对付低空目标的高效装备。
![]()
同样,海上领域的激光武器发展也令人瞩目,在今年九三大阅兵中,LY-1激光武器首次公开亮相。该装备300千瓦级的功率具备强大威慑力,1.5米直径的主透镜窗口,能烧蚀损毁以三倍音速飞行的反舰导弹,10至20公里的有效作战距离,填补了传统防空导弹与近防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它单次拦截成本仅需1美元,性价比极高,为海军构建多层次防空体系提供了经济高效的选择。
如今歼-11B搭载激光武器亮相,意味着中国激光武器完成海陆空全领域覆盖的最后一块拼图。
之所以选择在歼-11B上安装激光武器,是因其作为重型战机,具备适配激光系统的载重与供电能力,适合作为新技术验证平台。同时它能以低成本提升自身防御能力,为后续装备更先进战机积累经验。
那么,歼-11B挂载的这款激光武器具体用途是什么?从挂载位置来分析,它被安装在机翼内侧重挂架上,体积比普通电子战吊舱更大,与歼-10机腹挂载的800升副油箱尺寸相近。
由于内侧重挂架承重能力较强,可满足激光武器的重量需求,但由于远离机身中轴线,攻击角度存在一定限制。由此可见,该装备并非用于替代机炮执行近距离格斗任务,而是用于自卫防御。
现代空战已不再是传统的近距离缠斗,敌方战机可能在百公里外发射导弹发起攻击,同时还面临电子干扰、无人机蜂群等多种威胁。
激光武器能以光速实施打击,锁定目标后可瞬间命中,且只要能源供应充足,就能持续应对多批次目标的连续攻击,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不过,将激光武器应用于机载平台,难度远高于陆地和海上平台。
首先是能源供应问题,激光武器对能源需求极高,歼-11B专门对动力系统进行升级,将发电量提升近30%,同时在激光吊舱内部集成高效储能模块,确保武器系统在关键时刻能获得稳定能源支持,避免出现能源中断的情况。
其次,激光武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不及时,不仅会导致武器性能下降,还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中国科研团队通过优化吊舱内部结构,设计出紧凑高效的散热系统,可及时导出多余热量,保障武器系统持续稳定工作。
此外,高空中的水汽、沙尘会吸收激光能量,导致其威力衰减,气流扰动还会造成激光束偏移,影响打击精度。中国研发团队将激光波长调整至3-5微米或8-12微米的波段,能量损耗极低。同时搭配自适应光学系统,可实时调整光束方向,补偿气流扰动带来的偏差,确保打击精度。
目前歼-11B挂载的激光武器展现出的潜力已十分可观,它让战机可直接拦截来袭导弹,生存能力大幅提高。同时,其低成本优势可避免导弹耗尽后的防御真空,还能兼顾无人机拦截任务,进一步拓展战机的任务范围。
未来,该型激光武器有望应用于第六代战机。届时,激光武器或许不再局限于自卫防御,还能直接攻击敌方战机的传感器、航电系统,甚至实现对敌方战机的直接摧毁,成为攻防兼备的武器。
若激光武器能有效应对中近距离威胁,战机可减少导弹挂载数量,转而携带更多燃油或其他任务载荷,从而提升续航能力与多任务执行能力。
歼-11B作为一款成熟的三代机能够成功搭载,充分证明该激光系统的适配性较强,可快速转化为实战能力。这种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思路,让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九三大阅兵舰载激光武器亮相,到歼-11B机载激光武器曝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国便实现了激光武器从海上到空中的跨领域突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一成果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的不懈攻关,更是国家对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的高度重视。
歼-11B机翼下的这两个激光吊舱,或许只是中国定向能武器发展的起点,但它已向世界证明,中国在该领域已站稳脚跟。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成熟,中国空中力量的作战能力将不断提升,未来还将有更多科技成果露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