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80年的秋天,广西横县县城江北路一片繁忙,原来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搬迁了,工人们正忙着修建培训楼。
就在大家都忙着的时候,推土机的铲斗一铲子下去,突然发现土坑里面好像躺着个白花花的东西。
![]()
于是司机熄火查看,结果在1.2米深的土层里,一只带着花纹的陶罐显露出来。
工人们围拢过来,七手八脚地将陶罐挖起,然后它们发现这只罐子大概有30厘米那么高、体型敦实厚重,只是罐口被推土机不小心撞出了一道长10厘米、宽1.5厘米的缺口。
![]()
在当地风俗里,从土里挖出的不明物品被视为“不吉利”,没人愿意带回家,大家都以为这就是个破旧的老罐子,所以就把它丢到了培训楼的角落里面。
就这样,7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罐子直接被大家忘了,谁也没再多看它一眼。
![]()
时间来到1987年的一个傍晚,在这个中心土肥站工作的高级农艺师苏振发吃完晚饭,就出去遛弯消食。
路过培训楼角落的时候,苏振发一眼就瞧见了被丢在角落落灰的瓦罐。
苏振发眼前一亮,因为他觉得这罐子上的花纹可真是好看,于是就把它带回了家。
![]()
罐口的缺口有些锋利,他找来白石灰细细补好,然后装了大半罐水,插上几株万年青养起了花儿。
后面觉得万年青不好看了,他又找来几朵菊花插在里面。
翠绿的枝叶从青花罐中伸展出来,倒成了家中一道别致的风景。
![]()
1989年的一天,苏振发和横县博物馆馆长黎之光一起在县委开会。
席间,黎之光提及博物馆正在向老百姓们征集一些老文物,苏振发突然想起家里那个拿来养花的“花纹罐”。
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对黎之光说:“我家有个老罐子,花纹挺特别,你要不要去看看?”
![]()
黎之光一听立刻就答应了,几天后,他专程来到苏振发家。
当苏振发从储物间搬出罐子,抹去灰尘后,黎之光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凑近细看,手指轻轻抚摸着罐身的纹饰,连连赞叹:“细腻,太细腻了!”
![]()
从事文物工作多年的黎之光凭直觉判断,这绝非普通的民间器物,但究竟是什么年代、具有何等价值,他一时难以定论。
于是他给罐子拍了照,还去了苏振发家2趟,总算是把罐子搬到了博物馆里面。
![]()
经过业内一些专家的鉴定,他们发现这只罐子竟然是非常珍贵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中的一件!
要知道这玩意非常珍贵,全世界仅存9件,它的精美程度超乎人的想象,就连宋代五大名窑都比不上。
![]()
2005年的时候,有一件叫做“鬼谷下山”的元代青花瓷罐被伦敦古董商买了下来,当时可是花了2.3个亿!
而这件瓷器的价格也不会比这个数字更低,所以有人推测这件的价格或许也得在2个亿左右。
苏振发得知这件罐子居然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于是当即就决定将它捐给国家保管。
![]()
于是1989年,苏振发正式将这只元青花罐捐赠给横县博物馆。
1990年,横县县委、县政府专门举行了颁奖仪式向苏振发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奖励了200元。
苏振发非常自豪,觉得自己也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事。
那么元青花为何能成为“国瓷”传奇呢?
![]()
![]()
![]()
![]()
«——【·珍贵的元青花·】——»
在元青花出现之前,中国瓷器以素瓷为主,青瓷、白瓷占据主流,即使有彩绘装饰,也多为简单的釉下褐彩或釉上红绿彩,未能形成气候
而元青花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发展轨迹,标志着从素瓷向彩瓷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并非偶然,而是元代社会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
![]()
蒙古族崇尚蓝、白两色,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纯洁,这种审美偏好为青花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同时,元朝疆域辽阔,中外交流频繁,西亚地区的钴料(青花的主要呈色原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青花瓷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
更重要的是,由于元代文人地位下降,许多文人墨客沦为制瓷工匠,将书画艺术融入瓷器装饰,使元青花兼具工艺性与艺术性。
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瓷工和资源,推动了制瓷技术的革新。
此前,宋代五大名窑虽名满天下,但多以釉色取胜,装饰手法相对单一。
![]()
而元青花以鲜明的视觉效果、丰富的纹饰题材,打破了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
这种革新不仅确立了青花瓷在后世的主流地位,更让景德镇迅速崛起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影响深远。
![]()
元青花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上,使用是元青花工艺的核心亮点。
成熟的元青花多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泥勃青)料,这种产于西亚地区的钴料,发色浓艳深沉,蓝中带紫,在釉面下会形成自然的“铁锈斑”和“锡光”,这是后世仿品难以复制的特征。
![]()
苏振发捐赠的这只青花罐,其青料正是典型的苏麻离青,纹饰边缘的铁锈斑清晰可见,这成为张浦生鉴定其为元青花的关键依据之一。
相比之下,国产青料发色偏灰蓝,色泽远不及进口青料鲜亮。
除了青料,元青花的胎釉工艺也堪称一绝。
![]()
其胎体采用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为青花装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釉层薄而透明,略带青黄色,与青花的蓝色相互映衬,形成“白如凝脂,青如宝石”的效果。
在成型工艺上,元青花大件器物采用“分段拉坯”技术,各部分衔接紧密,看不出明显痕迹,体现了高超的成型技艺。
![]()
而且元青花存世量稀少,所以自然就更为珍贵一些了。
如今,这只元青花罐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它不仅向人们展示着元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成就,诉说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传奇,更见证着一位普通农艺师的高尚品格。
它的价值或许可以用金钱衡量,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却是无价的。
参考:
人民政协报-宝藏周刊《元青花瓷器被伦敦古董商以2.3亿元人民币买下》2005-7-2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