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对尼泊尔首相说:你想把珠峰全部划归贵国?还有更好的办法

0
分享至

了解珠穆朗玛峰边界线的人都知道,峰北坡属于中国,南坡属于尼泊尔,两国登山者可以在峰顶友好相遇,互致问候。

然而,在60多年前,这座世界之巅的归属,曾是一道足以引爆两国关系的地缘政治难题。



一山两半

1960年3月,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带着国内强硬派的压力,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容商榷的要求: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人称之为“萨加玛塔”,自古以来就是尼泊尔的圣山,理应全部划归尼泊尔。



这几乎是一个外交死结。

对于刚刚成立十年的新中国而言,领土主权寸步不让。

清朝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早已将珠峰纳入中国版图,“珠穆朗玛”的名字也源于藏语,历史依据确凿。



面对柯伊拉腊的强硬姿态,一场激烈的外交交锋似乎在所难免。

然而,毛主席接下来的反应,却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没有直接驳斥,反而带着一丝湖南口音的幽默反问:“阁下这是想把整座珠峰都搬回自己家去?”

一句话,让紧绷的空气瞬间松弛下来。



紧接着,毛主席走到一张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图前,用手在珠峰顶上轻轻一劈,说出了那个后来被载入史册的方案:“这座山,我们可以一家一半。山北归中国,山南归尼泊尔。山顶,就做我们两国的界碑。”

他甚至提议,将珠峰命名为“中尼友谊峰”。



柯伊拉腊当场愣住了,他找不到任何理由来反驳这个公平且充满善意的提议。

然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柯伊拉腊回国后,在印度媒体和国内反对派的煽动下,态度迅速转变。

他公开质疑中国的诚意,并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人从来没有从北坡登上过珠峰,凭什么分走一半?



这个问题,瞬间将皮球踢回了中国这边。

言下之意很明确:在世界之巅,实力和行动才是硬道理。

历史地图和文献固然重要,但在这个舞台上,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才最有发言权。

这种逻辑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丛林法则”的意味,但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却是一种赤裸裸的现实。



这不仅仅是尼泊尔的质疑,背后更有大国博弈的影子。

新中国要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外交智慧,更需要展示国家意志和行动能力的“肌肉”。

脚步丈量主权

毛主席的回应简单而直接,他提笔批示:“他们不是说‘谁登顶谁有理’吗?那就登一个给他们看看!”



一道命令,将一项极限体育运动,瞬间提升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战略任务。

于是,人类登山史上最悲壮、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页被揭开了。

1960年,由贺龙元帅亲自挂帅,一支由214人组成的“中尼边界登山突击队”火速集结。

在那个国家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中国动用了宝贵的外汇,从瑞士购回了当时最先进的登山装备。



这支队伍承载的,是整个国家的期望。

攀登过程的艰险,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

他们面对的是被西方登山界称为“死亡路线”的北坡。

在海拔8700米处,一道近乎垂直的4米岩壁——“第二台阶”,挡住了所有人的去路。

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和极度缺氧中,队员刘连满耗尽体力,却甘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爬。



屈银华为减轻重量、增加摩擦,甚至脱掉了沉重的钉鞋,赤脚踩在队友身上和冰冷的岩石上。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他们不仅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奇迹,更用生命和意志,为中国的谈判桌上增添了最无可辩驳的筹码。



当周恩来总理在后续谈判中,向尼泊尔代表展示中国队员在峰顶拍摄的照片时,一切争论都失去了意义。

照片中清晰的北坡雪脊和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就是最硬核的“外交语言”。

尼泊尔方面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山巅划界”的方案。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明确规定珠峰峰顶为两国边界线,北坡属中国,南坡属尼泊尔。

直到今天,这种“共享”精神依然在延续。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共同向世界宣布了珠峰的最新高程——8848.86米。



从当年的归属之争,到今天的联合测量、共同发布,珠穆朗玛峰真正成为了连接两国的“中尼友谊峰”。

参考资料:
珠峰见证中尼友谊
2020-12-25 09:11·光明网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博览历史 incentive-icons
博览历史
了解世界历史,学之鉴之。
8543文章数 535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