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汪失败不久,余乐醒随即被开除军统,毛人凤:他在,我寝食难安

分享至

1952年,64岁的余乐醒死在了上海提篮桥监狱。

作为戴笠眼中的左膀右臂,余乐醒没有死于敌人的暗杀,也没有倒在情报战线,而是以反革命的身份,在铁窗内走完了一生。

从化学博士到特训班总教官,从策划“河内刺汪”到被开除,军统“化学教父”的人生,着实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么,余乐醒是谁?他为何会被开除?他又是如何进入了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呢?



留法博士

余乐醒,浙江衢县人。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接受了传统教育,而在考入浙江陆军小学后,却逐渐萌发了“军事救国”的念头。

辛亥革命不久,19岁的余乐醒就加入浙江新军,参加光复杭州的战斗。

然而,战争的残酷程度很快就让他意识到,单纯的依靠武力,并无法改变国家济贫积弱的现状。

因此,余乐醒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想法。

1915年,余乐醒远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在法国,他迅速掌握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尤其是在炸药合成以及毒物分析领域,余乐醒的成绩显著,也因而得到了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余乐醒入职于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担任化学教授,主讲《工业化学》、《毒物学》,培养了一批化学领域的专业人才。

可以说,此时的他,毫无疑问是学界公认的“青年才俊”。

然而,由于声名鹊起,当戴笠筹建复兴社特务处,急需懂化学、能研发特工装备的专业人才时,他想到了余乐醒。

当时,戴笠以特工救国和高薪厚禄为承诺,吸引了余乐醒的注意。而余乐醒始终认为,将化学知识用于情报工作,才能发挥他的专业特长,为国家“除奸防敌”。

于是,余乐醒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安稳生活,加入复兴社特务处,被任命为特务处上海区行动组技术顾问,月薪高达300银元,相当于普通教师半年的收入。

当然了,余乐醒在军统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毕竟,军统特工大多文化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技术,行动中常因装备落后,从容暴露了自身的行踪。

余乐醒到来后,改良了炸药配方,研制出体积小、威力大且不易被检测的“香烟炸药”、“钢笔炸药”。

他还设计了“隐形墨水”,以牛奶为原料,用碘酒即可显影,成本低廉且操作简单。而对于氰化物、砷化物等,他也系统的讲述了各种毒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1933年,戴笠特意在南京洪公祠创办军统的第一个特训班,任命余乐醒为总教官,负责教授化学、爆破、暗杀等。

而在特训班期时,余乐醒摒弃了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模式,上午讲化学原理和毒物知识,下午在模拟场地进行爆破、下毒等实操训练。

而为了让学员们更为直观的理解毒物效果,他甚至亲自用兔子、鸽子做实验,现场演示不同毒物的发作过程。

在他的培养下,首批学员中就涌现出了陈恭澍、沈醉等军统骨干。因此,余乐醒也被尊称为军统的“化学教父”。

不仅如此,戴笠还曾公开表示:“没有余乐醒,军统的行动能力至少要倒退五年。”



河内刺汪

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靠日本,还发表了“艳电”,主张“和平建国”,成为举国唾骂的汉奸。

震怒之下,蒋介石密令戴笠除掉汪精卫。

当时,汪精卫已逃往越南河内,住在高朗街27号寓所。余乐醒根据情报绘制了汪宅的建筑结构图,标注出卧室、书房等关键位置的布局。

甚至,他还专门为此研发了两种专用装备。

一种是采用钟表机芯作为定时器,可设定1-6小时延迟爆炸,外壳伪装成书本模样的定时炸弹。

而另一种则是在枪管上加装消音器,降低射击时声响的无声手枪。

此外,为了确保刺杀万无一失,余乐醒还亲自挑选了5名学员组成“技术小组”,专门负责炸弹安装和武器维护。

不久后,余乐醒秘密抵达河内。可他很快就发现,预想中的刺杀方案与现实不符。

事实上,汪精卫的住宅戒备极为森严,不仅正门有越南警察守卫,后院还有铁丝网环绕,直接进入安装炸弹的难度极大。

于是,经过实地勘察,余乐醒提出由行动队员翻墙进入后院,撬开汪宅后门,技术小组趁机进入室内安装炸弹。

与此同时,在外围还要安排两名狙击手在汪宅对面的楼顶埋伏,一旦炸弹未引爆成功,立即开枪射击。

入夜后,行动队员成功翻越了铁丝网,撬开后门进入汪宅。技术小组也在余乐醒的指导下,迅速摸进了二楼卧室。

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卧室里竟然会有两张床,一张被子隆起,另一张空着。

队员误以为隆起的被子里是汪精卫,就将定时炸弹放在了“他”的床头柜下,设定30分钟后爆炸,随后迅速撤离。

当日凌晨,炸弹准时爆炸,将卧室炸得粉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