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在国外带孙3年,回国儿媳塞给她一袋水果,打开行李箱她泪目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这是您说好吃的车厘子,还有些橙子。路上十几个小时,您带着吃。别嫌重,我们看着您进去。"墨尔本机场的候机大厅里,陈静把一个沉甸甸的超市购物袋塞到婆婆王桂芳手里。

王桂芳接过袋子,手腕一沉,分量很足。她抬头看着这个和自己相处了三年的儿媳妇,看着她略显疲惫的脸,眼里那份公事公办的客气,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三年了,整整三年,她一个人在这个陌生的国度,起早贪黑地照顾孙子,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带到会满地乱跑,到头来,就换回这么一袋水果?

她点点头,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走向安检口。身后传来孙子小石头撕心裂肺的哭喊:"奶奶!奶奶!"王桂芳的眼泪差点涌出来,但她咬着牙,没回头。

她不知道的是,那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购物袋里,藏着一个让她回到家后泪流满面的秘密……



01

三年前的那个春天,王桂芳刚过完六十三岁生日。纺织厂退休已经三年,她本以为后半辈子就是和老伴王建国一起,早上去公园遛弯,白天买菜做饭,晚上跳跳广场舞,看看电视剧,日子平淡但舒坦。

可儿子李伟的一个越洋电话,打破了这份平静。

"妈,我跟您说个事儿。"电话那头,儿子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在办公室里躲着人打电话,"静怀上了,我们俩工作都忙,澳洲这边请保姆又贵又不放心,您能不能过来帮我们带带孩子?"

王桂芳当时正在摘韭菜,手里的动作停住了。去澳洲?那可是万里之外啊,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

"你爸呢?我走了,谁照顾他?"她问。

"我爸身体好着呢,一个大老爷们,自己做饭吃不死人。妈,就一两年,等孩子上了托儿所,您就回来。我和静商量好了,没您不行啊。"

李伟是独生子,从小到大都听话懂事。王桂芳疼这个儿子,他开口求自己,她能说不吗?更何况,那是她未来的亲孙子啊。

老伴王建国当晚就拍板了:"去吧,孩子需要你。我一个人能行。"

"那我去了,你可得按时吃饭,别老吃剩菜。"王桂芳叮嘱。

"你放心吧,我又不是三岁小孩。"王建国笑着说,"老婆子,辛苦你了。"

就这样,王桂芳办好了签证,收拾了两大箱子的行李——都是些旧衣服、老布鞋,还有几包她舍不得吃的红枣和黑芝麻。儿子说澳洲什么都有,不用带这些,可她还是带了。这是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习惯,节俭刻在骨子里。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离开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城市,第一次要在国外住这么久。飞机起飞的时候,王桂芳透过舷窗看着越来越小的地面,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到墨尔本的时候是傍晚。机场很大,到处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叽里咕噜说着她听不懂的话。李伟和陈静一起来接她,陈静挺着五个月的大肚子,看起来精神还不错。

"妈,一路辛苦了。"陈静很客气地说。



"不辛苦,不辛苦。"王桂芳看着儿媳妇的肚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里面是她的亲孙子啊,为了这个还没出生的小生命,她豁出去了。

李伟和陈静的家在墨尔本东区的一个安静社区,是栋两层的小别墅,院子里种着玫瑰和三角梅。房子很新,装修是简约的北欧风格,浅色木地板,白色的墙,跟王桂芳老家那套八十年代的旧房子完全不一样。

"妈,您住二楼这间,有独立卫生间。累了就休息,别客气。"陈静给她安排房间。

房间确实不小,采光也好,可王桂芳看着那些陌生的家具,那些听不懂的英文标签,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孤独感。

02

孩子生下来的那天,李伟在产房外踱步,王桂芳一直在念叨:"菩萨保佑,母子平安。"

小石头,七斤二两,是个健康的大胖小子。王桂芳第一次抱着这个皱巴巴的小生命,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她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把这孩子带好。

月子里,王桂芳拿出了看家本领。老母鸡汤、猪蹄汤、鲫鱼汤,变着花样给陈静补身子。可陈静总是喝几口就说饱了,说油腻,说怕长胖。王桂芳心里别扭,嘴上不说,心想这洋墨水喝多了,连坐月子都不会了。

"妈,您别做这么多汤了,我真的喝不下。医生说产后要营养均衡,不能光喝汤。"陈静有一次忍不住说。

"哪有坐月子不喝汤的?我当年生你李伟哥的时候,你公公婆婆也是这么伺候我的。不喝汤,奶水哪里来?"王桂芳有点不高兴了。

"现在有配方奶粉啊,而且我奶水够的,医院的营养师说我这样挺好。"陈静解释。

"营养师?哪有亲妈懂得多?"王桂芳嘀咕了一句,转身进了厨房。

类似的小摩擦从一开始就有。王桂芳想按照自己那一套老经验带孩子,陈静则拿着手机上的育儿APP,讲科学育儿。两代人,两种观念,每天都在这个屋檐下碰撞。

小石头三个月的时候,墨尔本正值冬天。一天早上,王桂芳给孙子穿了三件衣服,外面还套了个小棉袄。陈静下楼看见了,眉头一皱。

"妈,穿这么多干什么?暖气开着呢,室内温度二十二度,他会热的。"

"冷啊,你看外面,风这么大。"王桂芳指着窗外说。

"可我们在室内,不出门。穿多了孩子会起热疹的。"陈静拿出手机给她看,"您看,育儿专家说婴儿要比大人少穿一件,不是多穿。"

"专家?专家懂什么?我带大你李伟哥的时候,哪有什么专家?不照样好好的?"王桂芳固执地说。

陈静深吸一口气,显然在压着火气:"妈,时代不同了,现在的育儿观念跟您那时候不一样。"

"反正是我孙子,我不能让他冻着。"王桂芳抱着小石头回了房间。

那天晚上,李伟回来,陈静跟他抱怨:"你妈太固执了,完全听不进去。这样下去怎么办?"

"你让让她吧,她也是为孩子好。"李伟打着圆场,"妈年纪大了,让她改不容易。"

"可问题是她那套对孩子不好啊!我看的那些书,那些科学研究,都白看了?"陈静声音提高了。

"小声点,别让妈听见。"李伟拉着妻子的手,"我跟妈说说,你也别太较真。咱们一家人,慢慢磨合。"

隔壁房间里,王桂芳抱着熟睡的小石头,眼泪无声地流下来。她不是聋子,儿子儿媳说的话,她都听见了。她觉得委屈,自己千里迢迢跑来,不就是为了帮他们吗?可到头来,还要受气。

但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早早起床,给一家人做好了早餐。

03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石头在王桂芳的照料下茁壮成长。他会翻身了,会坐了,会爬了,会叫"奶奶"了。每一个进步,都让王桂芳欣喜不已。可是,她和陈静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

有一次,王桂芳洗完菜,把水接在一个大盆里。陈静下班回来,看见了,问:"妈,这水您留着干什么?"

"浇花、冲厕所啊,不能浪费。"王桂芳理所当然地说。

"可是澳洲水费不贵,而且这样不卫生。您看,菜叶都在里面,放久了会滋生细菌。"陈静说着,就要去倒水。

"哎哎哎!别倒!这水还能用!"王桂芳急了。

"妈,真的不用这么省。我和李伟工资够花。"陈静有些无奈。

"你们工资够花,也不能糟蹋啊。"王桂芳把盆端走了,"我知道你们嫌我土,嫌我小气。可我这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改不了。"

陈静愣住了,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转身上楼了。

还有一次,王桂芳做了一大桌子菜,红烧肉、糖醋排骨、清蒸鱼、炒青菜,满满当当的。可李伟和陈静那天加班,回来已经晚上九点多。

"妈,您吃了吗?"李伟进门就问。

"吃了,给你们留着呢,快趁热吃。"王桂芳从厨房端出菜。

"妈,我们在公司吃过了。"陈静说,"您以后别做这么多,我们经常加班,吃不上。"

"吃过了?"王桂芳看着那桌子菜,心里堵得慌,"那这些怎么办?"

"放冰箱吧,明天热热吃。"李伟说。

王桂芳默默地把菜盖上保鲜膜,一盘一盘放进冰箱。她记得儿子小时候,最爱吃她做的红烧肉,每次都能吃两碗饭。可现在,他们在公司吃沙拉,吃三明治,回到家,连她做的菜都不稀罕了。



那天晚上,王桂芳失眠了。她躺在床上,想起老家的老伴,想起那个熟悉的家,想起楼下王大妈、刘大姐,她们现在每天晚上还在跳广场舞吧?她已经三个月没跟她们视频了,怕她们看出自己过得不开心。

手机突然亮了,是老伴发来的消息:"睡了没?我今天去菜市场,碰见王大妈,她问你啥时候回来,说想你了。我说你在国外带孙子,过得挺好。是吧?"

王桂芳看着这条消息,眼泪又掉下来了。她想回:"不好,我想回家。"可她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后只回了两个字:"挺好。"

04

小石头一岁了,会走路了,会咿咿呀呀说很多话了。王桂芳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这个小家伙转。早上六点起床,给一家人做早饭。李伟和陈静吃完就出门上班,她就带着小石头在家。

喂饭、换尿布、陪玩、哄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她今年六十五了,身体大不如前,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可她不敢说。怕儿子儿媳担心,更怕他们觉得她没用,要送她回国。

有天下午,她带小石头在院子里玩,隔壁的外国老太太过来打招呼。那老太太头发花白,穿着运动装,看起来精神矍铄。

她说了一大串英文,王桂芳一个字都没听懂,只能笑着点头。老太太指着小石头,竖起大拇指,又指指王桂芳,说了句什么。

等李伟晚上回来,王桂芳问他:"你们隔壁那个老太太,今天跟我说话,我听不懂,她说什么?"

"哦,她夸您照顾孙子照顾得好,说您是个好奶奶。"李伟翻译。

"她多大年纪了?"王桂芳问。

"好像七十多了吧。"

"七十多了还自己住?她儿女呢?"王桂芳很惊讶。

"人家儿女都独立了,老太太自己过得挺好,每天去健身房,周末还去学画画。"李伟说。

王桂芳愣住了。同样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人家活得那么精彩,而她呢?每天困在这个房子里,像个保姆一样,伺候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她想起自己退休前的计划,要和老伴去云南旅游,要学广场舞,要跟老姐妹们打麻将。可这些,都因为这三年在澳洲,全都泡汤了。

那天晚上,她跟老伴视频,老伴兴高采烈地说:"老婆子,我跟老李、老张他们报了个旅行团,下个月去西藏!你不在,我也不能老闷在家里。等你回来,咱们再一起去江南转转。"

"好,你去吧,玩得开心点。"王桂芳笑着说,心里却酸溜溜的。她也想去旅游,她也想过自己的生活,可她不能。她是奶奶,她要带孙子。

小石头两岁的时候,陈静怀上了二胎。王桂芳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一沉。二胎?那岂不是还要再带几年?

"妈,辛苦您了。"陈静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本来没打算要二胎的,可是意外怀上了。您要是觉得累,我们就请个保姆。"

"请什么保姆?外人能有我照顾得好?"王桂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五味杂陈。她不想再待下去了,可孙子呢?二孙子呢?她能不管吗?

就在她犹豫的时候,老伴打来电话,说自己查出了糖尿病,医生让他控制饮食,按时吃药。

"不严重,你别担心。"老伴安慰她,"我自己能行。"

王桂芳听着老伴的声音,心里难受极了。老伴生病了,她这个做妻子的,却不在身边照顾。她对儿子说:"李伟,妈想回国了。你爸身体不好,我得回去照顾他。"

李伟犹豫了:"妈,要不您先回去看看爸,等静生完孩子,您再过来?"

"我不走了。"王桂芳做了决定,"小石头也快上托儿所了,二胎你们自己想办法。我得回去照顾你爸。"

陈静听说婆婆要走,表情很复杂。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只说了句:"妈,谢谢您这三年的付出。"

这句话听起来很客气,太客气了,客气得像对待一个外人。王桂芳心里更堵了。

05

回国的日子定在了一个周二。王桂芳开始收拾行李,把自己带来的那些旧衣服、老布鞋,一件件叠好放进箱子。三年了,这些东西她都没怎么穿,因为陈静给她买了新衣服,说老家带来的太旧,出门丢人。

她把新衣服留下了,只带走自己的旧物。那些新衣服,是儿媳妇花钱买的,她带走了,儿媳妇心里会不会想:"看,我对她这么好,她还不知足"?

收拾到一半,李伟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银行卡。

"妈,这是我和静的一点心意。您这三年辛苦了,这钱您拿着,想买什么买什么。"李伟说。

王桂芳脸色一变:"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你妈,我带我孙子,还要钱?你是把我当保姆了?"

"不是,妈,我不是这个意思。"李伟急了,"我就是想孝敬您。"

"孝敬?我不缺钱!你爸每个月给我打生活费,我还有退休金,花不完!"王桂芳把卡推回去,"你拿回去,别让我生气。"

李伟无奈地收起卡,小心翼翼地说:"那我给爸打点钱,您回去了,带爸去医院好好检查检查。"

"这还差不多。"王桂芳语气软了些。

可李伟走后,她坐在床边,眼泪却掉下来了。她知道儿子是好心,可是,为什么要给她钱?难道她真的就是个打工的保姆,干完活就结账走人?

这三年,她没有一天睡过懒觉,没有一天出去玩过,没有一天是为自己活的。可到头来,在儿子儿媳眼里,她的付出,就值一张银行卡?

那天晚上,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经过李伟和陈静的房间,听见里面传来小声的说话声。她本不想听,可耳朵尖,还是听到了几个词。

"妈要回去了……"这是儿子的声音。

"嗯……钱……"陈静说。

"总得有个说法……"李伟说。

"别让她觉得……"陈静的声音。

后面说什么,她没听清,可这几个词已经够了。她心里咯噔一下,腿都软了。他们在算账?算她这三年花了多少钱?吃了多少?用了多少?还是在商量怎么"打发"她?

王桂芳扶着墙,慢慢走回自己房间,关上门,坐在床上,整个人都在发抖。她一夜没睡,脑子里全是乱七八糟的想法。

她想起这三年的委屈,那些被儿媳妇反驳的时候,那些做了一桌子菜却没人吃的时候,那些腰疼得直不起来还要强撑着带孩子的时候。她以为,只要自己付出够多,儿子儿媳就会感激她,尊重她。

可现在看来,她错了。她的付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笔可以计算的账。

06

第二天,王桂芳看着儿子儿媳的眼神都不对了。她变得沉默,不再主动说话,只是机械地做着该做的事。李伟和陈静也感觉到了她的冷淡,但以为她是舍不得孙子,难过,也没多想。

离别的日子很快到了。那天早上,墨尔本的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王桂芳穿上了自己从老家带来的旧外套,拖着两个行李箱,准备出发去机场。

小石头不知道奶奶要走,还笑嘻嘻地拉着她的手:"奶奶,我们去哪里玩?"

"奶奶要回家了。"王桂芳蹲下来,抱着孙子,声音哽咽。

"回家?我也要去!"小石头说。

"你不能去,你要乖乖在家,等长大了,再去看奶奶。"王桂芳亲了亲孙子的额头,泪水再也忍不住,滚落下来。

她抱着小石头,这个她一手带大的孩子,心里涌起巨大的不舍。可是,她必须走了。她在这个家,终究是个外人。

机场人来人往,到处是行色匆匆的旅客。王桂芳站在值机柜台前,办理着托运手续,李伟在一旁帮忙。陈静抱着小石头,站在不远处。

小石头一直在哭,哭得撕心裂肺:"奶奶!奶奶!不要走!"

王桂芳的心都碎了,可她强忍着,不敢回头看。她怕自己一回头,就再也走不了了。

办完手续,李伟把行李放在传送带上,转过身,眼眶红红的:"妈,到家了给我打电话。替我向爸问好,说我对不起他,这些年让他一个人在家。"

"我知道。"王桂芳点点头。

"妈,我和静都很感激您。真的。"李伟的声音带着哭腔。

"别说了。"王桂芳打断他,"我走了。"

她提着随身的小行李箱,头也不回地往安检口走。就在这时,身后传来陈静的声音:"妈!等一下!"

王桂芳停下脚步,回过头。陈静抱着小石头,快步走过来,手里拎着一个超市的购物袋。

"妈,这是您念叨了几次说好吃的车厘子,还有些橙子。路上十几个小时,您带着吃。别嫌重,我们看着您进去。"陈静把袋子塞到她手里。

王桂芳接过袋子,入手很沉。她低头看了一眼,红艳艳的车厘子,黄澄澄的橙子,装得满满的。

她抬起头,看着陈静。儿媳妇的脸上,是疲惫的,是客气的,是公事公办的。没有不舍,没有感激,只有一种"终于完成任务"的轻松。

王桂芳的心,彻底凉了。

三年,整整三年,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最后就换来一袋水果?这袋水果能值多少钱?几十块?还是上百块?她这三年,就值这个价?

她点点头,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走向安检口。

"妈!奶奶!"身后传来孙子的哭喊,还有儿子的呼唤,但她都没回头。她怕自己回头,眼泪就会掉下来,她不想在他们面前哭,她要留住最后的尊严。

07

安检的队伍很长,王桂芳排着队,手里拎着那袋水果,感觉它重得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她想扔掉它,可又舍不得。毕竟,这是儿媳妇给的,是她三年付出的"报酬"。

过了安检,进了候机厅,王桂芳找了个角落坐下。她看着手里的袋子,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她想起三年前,她刚到墨尔本,陈静挺着大肚子,对她说:"妈,以后就麻烦您了。"那时候的儿媳妇,眼里还有期待,有客气,有一点点的亲近。

可现在,什么都没了。只剩下这袋水果,和一句客套的"别嫌重"。

王桂芳把袋子塞进随身行李箱,不想再看它。

飞机起飞了,离开了墨尔本,离开了那个她生活了三年的城市。王桂芳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云海,思绪万千。

这三年,真的值得吗?

她付出了健康,付出了和老伴团聚的时光,付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换来的,是一袋水果,和一颗伤透的心。

飞机上的十几个小时,王桂芳几乎没怎么睡。她闭着眼睛,脑子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回放着这三年的点点滴滴。

她想起小石头刚出生时,小小的一团,皱巴巴的,她抱着他,心里充满了爱和责任。

她想起第一次给小石头换尿布,笨手笨脚的,把儿媳妇逗笑了,那是她们关系最好的时候。

她想起小石头第一次叫"奶奶",她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

她想起每一个陪小石头玩耍的下午,每一顿精心准备的饭菜,每一个腰疼得睡不着的夜晚。

可是,这些,都被那袋水果否定了。

她不要钱,她不稀罕儿媳妇的客套,她只想要一句真心的"谢谢",一个温暖的拥抱,一点点的尊重和在意。

可她什么都没得到。

飞机降落在国内的机场,王桂芳拖着疲惫的身体,领了行李,走出机场。

老伴王建国早就在出口等着了。看见她,老头子激动地迎上来:"老婆子!可算回来了!想死我了!"

王桂芳看着老伴,那张熟悉的、沧桑的、但充满爱意的脸,眼泪又掉下来了。

"我也想你。"她哽咽着说。

"哭什么?回家就好!走,咱们打车回家,我给你做了一桌子好菜!"老伴拉着她的手,像年轻时候那样,紧紧的,有力的。

王桂芳这才感觉到,这才是家,这才是温暖。



回到家,熟悉的一切扑面而来。那张旧沙发,那个老电视,那盆养了十几年的君子兰,都还在。王桂芳瘫坐在沙发上,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累坏了吧?先歇歇,我去给你热菜。"老伴心疼地说。

"你身体怎么样了?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王桂芳问。

"好着呢!你别操心了。"老伴笑着说,"我按时吃药,控制饮食,医生说恢复得不错。倒是你,这三年瘦了好多,辛苦了。"

"不辛苦。"王桂芳嘴上这么说,眼泪却掉了下来。

老伴愣住了:"这是怎么了?孩子们对你不好?"

"没有,挺好的。"王桂芳擦擦眼泪,"就是想你了,想家了。"

吃过晚饭,老伴说:"行李我帮你收拾吧,你洗个澡,早点睡。"

"好。"王桂芳去洗澡了。

08

老伴王建国打开了王桂芳的行李箱,里面整整齐齐地叠着衣服。他一件件拿出来,准备放进衣柜。

翻到底下,他看见一个超市购物袋,沉甸甸的。他拿出来,打开一看,是水果。

"这水果别捂坏了,拿出来放冰箱吧。"他自言自语道,"瞧这分量,你儿媳还挺实诚。"

他把袋子拎到客厅,正要往冰箱走,王桂芳洗完澡出来了。

"干什么呢?"她问。

"哦,这袋水果,我放冰箱去。"老伴说。

"随便吧。"王桂芳语气淡淡的,显然对这袋水果没什么好感。

老伴看出了她的情绪不对,但没多问。他把袋子放在茶几上,先去拿了个果盘。

"来,咱俩吃点水果,你看这车厘子,多新鲜。"他说。

王桂芳坐在沙发上,看着那袋水果,心里又堵得慌。可老伴的热情,她不好拂了,只好走过去。

老伴开始往外拿水果,先是车厘子,鲜红饱满,很新鲜。接着是橙子,黄澄澄的,个头很大。

他一边拿一边说:"这儿媳妇还挺有心,知道买你爱吃的……"

话说到一半,他愣住了。

袋子底下,露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的一角。

"这是什么?"老伴拿出信封,沉甸甸的,用保鲜膜裹得严严实实。

王桂芳也愣住了。她接过信封,手都在抖。

"打开看看。"老伴催促。

王桂芳小心翼翼地撕开保鲜膜,打开信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