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波澜不惊的“稀土大战”,打到现在,竟然打出了一个谁都意想不到的“惊喜”:台军那边花了近2500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570亿)订购的66架F-16V战机,现在眼看就要变成一笔天价的“烂账”了。
这事儿在台北可炸了锅了。
就在这个月,2025年10月20号,台空军参谋长李庆然(李慶然)在立法机构备询时,一改常态,公开承认这笔军购案的交付“风险很高”。
![]()
这四个字,分量可不轻。要知道,就在短短四个月前,也就是今年6月,这位参谋长在同一个地方,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进度十分乐观”,打包票说所有战机将在2026年前全部接装完成。
短短四个月,从“十分乐观”到“风险很高”,这脸变得比翻书还快。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笔“史诗级”的军购,从“速通”到“卡死”
咱们先把时间倒回2019年。当时,台当局大张旗鼓地推出了这个代号“凤阳专案”(凤陽專案)的采购计划。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为了向美国主子表“忠心”,台湾立法机构当时以一种极其罕见的速度,火速通过了这笔总金额高达2472亿新台币的巨额预算。按照当时的计划,这批被吹嘘为“最强F-16”的战机,本该在2023年就开始交飞机,到2026年全部交付完毕。
为了这事,台当局可以说是“诚意满满”,连审查时间都拼命压缩,生怕美方一个不高兴。
可接下来,就是台湾同胞们熟悉的“美式拖延症”剧本了。
![]()
2023年,美国人通知说,对不起,首批交付要推迟。理由是“软件整合存在技术性问题”。行吧,软件问题,大家忍了。
到了2024年,美方又来了,说哎呀,疫情影响了供应链,交付还得再推迟。
这理由一听就很耳熟,对不对?反正就是各种“不可抗力”。
直到今年(2025年)4月,总算传来了点“好消息”。有媒体拍到,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线上,似乎出现了首批原型机。台湾媒体那叫一个兴奋,以为总算要盼来了。
结果呢?兴奋了半年,到今天10月底,台空军连一架成品的影子都没摸到。交接进度变得比天气预报还模糊。
![]()
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李庆然从“乐观”到“悲观”的戏剧性转变。
美国的借口,和藏不住的“命门”
美方是真的因为“软件”和“疫情”交不了货吗?
一开始或许有这些因素,但现在,问题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
咱们得搞清楚,F-16V被台军寄予厚望,图的是什么?图的不是那个壳子,而是它里面塞进去的“豪华配置”: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新一代的航电系统,还有强化的电子战能力。
这些高精尖的玩意儿,构成了F-16V的“先进”基础。
但问题来了,这些先进设备,比如AESA雷达的收发模块、电子战吊舱里的高性能传感器,都需要一个关键材料——高性能磁体,以及各种特殊的合金材料。
而这些东西,都离不开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稀土(稀土)。
![]()
这就是美国人真正的“命门”所在。
聊到这儿,我得给大伙儿摆几个数据。美国在稀土领域有多依赖我们?这么说吧,美国国内95%的稀土资源依赖进口,其中超过75%来自中国大陆。
这还只是泛泛而谈。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军工领域,那就更吓人了。在军用稀土永磁体这个最关键的环节,美军对中国大陆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100%!
这可不是我瞎说。
咱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在2022年,五角大楼为什么如临大敌一样,紧急叫停了F-35的生产和交付?
就是因为他们在F-35战斗机的发动机里,发现了中国生产的磁铁部件!
大家想想,连五角大楼最金贵的“亲儿子”F-35都得用我们的磁铁,那“外销版”的F-16V,它能跑得掉吗?
![]()
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
过去,美国人仗着自己是“甲方”,总觉得就算用了你的东西,你也不敢怎么样。实在不行,他们就搞个“豁免条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但他们忘了,时代变了。
从今年4月开始,大陆方面在中美科技和原材料的博弈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针对稀土相关产品的出口,我们推出了全新的分级管控措施。
请注意,这回的打法非常高明。我们不是粗暴地禁止出口稀土矿石,那是下下策。
我们的新规,是把管控目标对准了下游的制成品——包括磁铁、特殊合金、特种电机等等。
新规里有几条,堪称“外科手术”般的精准:
- 凡是含有中国稀土或磁铁的产品,出口一律需要政府审批。
- 凡是涉及“军事最终用途”的,审批将自动拒绝。
![]()
- 凡是涉及可用于军用飞行器的特种电机,也列入全面禁止出口范围。
看明白了吗?
这几条规定一出,等于直接对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说“不”。洛克希德马丁(F-16和F-35的制造商)的生产线,遭到了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以前F-35那种“豁免”的玩法,在“自动拒绝”的新规面前,已经彻底失效了。
美国人当然也想搞“稀土自主”。他们嚷嚷着要重建自己的稀土产业链,可这哪有那么容易?从开采到冶炼、从材料分离到制成高性能磁体,再到工业应用,这是一条漫长且高污染的产业链,没个十年八年根本玩不转。
而现在,大陆这边只是轻轻动了动开关,美国的军工厂就得“断粮”了。
![]()
付不出去的钱,和一笔“烂账”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李庆然和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顾立雄)的态度急转直下,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美方不是不想交付,而是真的不能交付、造不出来了!
在大陆对稀土供应链的精准管控下,美国军工业的“阿喀琉斯之踵”被彻底暴露。
台军那边,显然也嗅到了绝望的气息。
他们也开始“踩刹车”了。李庆然自己承认,按照原来的付款计划,到2024年(去年底)本应该支付总价的75%,但台空军最终只支付了61%。
为什么不按合同付钱?傻子才会在明知拿不到货的情况下,还把大把的钞票递过去。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
![]()
根据台立法机构的预算报告,截至2024年底,“凤阳专案”累计结转的资金高达411亿新台币。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预算早就拨下来了,但这笔钱因为美方无法交货,迟迟花不出去,砸手里了。
这笔钱成了烫手山芋。按照规定,预算是有使用年限的,到期花不完就得缴回。
这下,轮到岛内的政客们“表演”了。蓝营立委赖士葆(赖士葆)面对这种情况,居然提议说:不然我们“修法”吧,延长一下这个预算的使用年限。
这操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种做法,等于是公开承认这次交易已经失败,被迫把这笔天价“烂账”继续拖延下去,假装它还存在。
![]()
“惊喜”:买不来的安全感
“凤阳专案”,这个名字起得倒是挺“吉利”,本该是台空军解决“现代化”的底牌。
可现如今,在稀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这张底牌正一点点走向失败。
当初的信心满满,换来的是现在不断增长的411亿结转额度,和那个遥遥无期的交付时间。
而且,这绝不是孤例。据统计,在美国对台军的军售清单里,还有类似超过200亿美元的项目,都遭遇了同样的“交付停止”。
朋友们,这就是2025年的现实。
这场稀土大战,本来是中美之间更高维度的博弈,但意外的“惊喜”是,它顺手把那些企图“以武拒统”、将安全感全部寄托在“购买”上的地区政权,打回了原形。
它让台当局那2472亿新台币,买来的不是战机,而是一堂极其昂贵的地缘政治课。
![]()
这堂课的核心就是:安全,从来都不是靠买卖能买来的。
当一个地区,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捆绑在别人的战车上,当它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消费者”时,那么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它注定第一个被牺牲。
这场大戏还在上演,这笔烂账怎么收场,咱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