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先来看以下两则新闻:
上海某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收到一份特殊的《考勤管理办法》修订通知。新规将原本弹性打卡制改为严格的 996 工作制,迟到 1 分钟即扣发全勤奖,累计三次迟到直接触发末位淘汰。这一举措在内部引发轩然大波,却让管理层在三个月内 "合理合法" 地清退了 23 名 "刺头员工"。
某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张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连续三年蝉联团队绩效冠军的他,突然因"未按规定使用企业通讯软件转发工作日报"遭到降薪处罚。
以上这两例子中,这种看似常规的管理手段,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心设计的阳谋——"天下无不戴罪之人,择其不顺者罚之"。
这种深植于组织管理制度中的阳谋,正在现代企业中演绎出新的版本。但凡有领导或者管理阶层掌握了这个办法,那几乎可以说是想整谁就整谁,关键还可以做到名正言顺,还让你挑不出毛病。
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阳谋。
一、职场阳谋三步曲
一家公司在执行“天下无不戴罪之人,择其不顺者罚之”阳谋时,通常按以下三步走:
- 阳谋第一步:设计严苛的规章制度
上级在管理下级的过程中,也并非事事顺利,人人服从,也会时常出现一些难啃的“刺头”,比如不服领导管理的,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的,跟领导对着干的……
对于这种人,作为上级肯定想干掉他,但是也得有正当理由。也许这个人在工作上确实挑不毛病,但一个公司又不能说因为他不听话,态度不够谦卑,不好管理,就要干掉他,中国人从古至今大事小事向来都讲究师出有名,那怎么办呢?
所以很多公司在人事制度设计之初,便开始设计了这个阳谋。
每个组织内部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或者也可以叫他内部的小法律,其中就包括限定了哪些属于违规的,哪些属于红线区域,哪些是不能犯的……
这好像看起来很正常,一个公司在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会稍微严苛点,这虽然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抱怨,但管理层也会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个事,比如“咱们这里比较正规”,或者“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等等之类的。
阳谋第二步:执行过程中的宽松与侥幸心理
尽管规章制度被设计得相对严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管理层却往往会采取一种相对宽松的态度。
一方面,管理层通过宽松的执行态度,能够营造出一种相对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还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某些员工所感受的那样,公司在某些时候对违规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让他们觉得公司还挺人性化的。
另一方面,宽松的执行态度激发员工的侥幸心理。当员工发现违规行为并未受到严厉惩罚时,比如迟到未被处罚、私自使用办公设备未被追究时,侥幸心理便会滋生。
数据显示,当企业执法强度从 100% 降至 30% 时,员工违规率会激增 200%。这种侥幸心理一旦产生,便会在员工之间迅速蔓延,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触碰违规红线。
阳谋第三步:择其不顺者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