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近期,乌克兰东部战场的夜空频繁出现一种 “奇怪的飞行物”,它不像传统四旋翼无人机那样有明显的桨叶转动轨迹,也没有固定翼战机的修长机身,从地面观测者的镜头里看,更像是一个 “会飞的铁环” 在低空巡航。
就是这个外形小众的装备,让乌克兰军事电子战部队格外警惕,根据乌克兰军方电子战专家谢尔希・贝斯克雷斯特诺夫(化名 “谢尔希・弗莱什”)公开披露,这是俄罗斯近期投入实战的新型环形机翼无人机。
![]()
这个无人机不仅具备侦察与攻击双重功能,其疑似关联的 “科梅塔” 系列型号更标称有 50 公里以上的打击射程。
当俄军将这种此前未公开的 “小众装备” 投入战场,背后折射的是现代战争中无人机战术的新变化:不再只追求数量优势,而是通过非常规设计突破传统防空体系。
那么,这种环形机翼无人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的实战应用会改变战场规则吗?更关键的是,面对这类新型无人机的扩散风险,中国又该如何构建更安全的防御体系?
![]()
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州的前线阵地,一名负责地面观测的乌克兰士兵曾在作战日志里记录下这样的场景:“一个直径约 1 米的‘铁环’从东北方向飞来,飞行速度不算快,但异常稳定,即使遇到阵风也没有明显晃动,它在我方阵地附近盘旋了约 8 分钟后,突然转向朝后方的弹药库飞去,好在防空小组及时反应才将其击落。”
这份日志里描述的 “铁环”,正是俄军近期部署的环形机翼无人机,谢尔希・弗莱什在后续的分析中指出,这类无人机自今年初开始,已在乌克兰多个战场空域被观测到。
![]()
它的核心特征是采用 “封闭式环形机翼布局”,区别于传统无人机的构型设计,这让它在执行任务时能兼顾两种能力:既能像四旋翼无人机那样垂直起降,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起降需求,又能在巡航阶段借助环形机翼的气动优势节省能耗,延长滞空时间。
从技术原理来看,环形机翼的 “玄机” 藏在它的结构设计里,传统固定翼无人机的机翼两端会产生 “翼尖涡流”。
这种涡流会增加飞行阻力,导致能耗上升、续航缩短,而环形机翼通过将机翼两端连接闭合,直接消除了翼尖涡流的产生条件,在巡航速度下能显著降低诱导阻力,提升空气动力效率。
![]()
更特别的是,环形结构内部向下的气流还能产生额外升力,尤其是在无人机需要增大迎角(机翼与气流的夹角)飞行时,这种升力补充能让无人机更稳定地在低空低速飞行。
这对执行侦察任务至关重要,毕竟低速飞行能让机载光学设备更清晰地捕捉地面目标细节,也能更精准地调整攻击姿态。
但这种设计并非没有短板,谢尔希・弗莱什的团队曾对击落的残骸进行分析,发现环形机翼无人机对侧风极其敏感:当风速超过 5 米 / 秒时,无人机的航线偏差会明显增大,甚至需要频繁调整飞控参数才能保持稳定。
![]()
更关键的是,环形结构的气动特性存在 “临界值”,一旦迎角超过 15 度,机翼表面的气流会突然中断,导致升力骤降,无人机很可能陷入失控状态。
这意味着,这类无人机必须配备高精度的飞控自动化系统,同时严格限制机动动作,无法像传统战斗机那样做出大幅度的转弯或规避动作。
而且环形机翼的制造工艺也比传统机翼复杂,尤其是机翼连接处的强度要求极高,既要保证结构刚性以承载载荷,又不能过度增加重量影响续航,这对制造商的工艺水平是不小的考验。
![]()
不过,俄军显然看中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价值,从战场残骸和公开信息推测,这类环形无人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气动层面,更在于实战适配性。
环形结构的内部空间便于整合载荷,比如将光学侦察设备或爆炸战斗部嵌入其中,同时能对核心部件(如螺旋桨)形成一定保护,降低被轻武器击中的概率。
谢尔希・弗莱什认为,俄军选择将这类 “小众设计” 投入战场,本质上是一种战术试探,在乌克兰防空系统对传统无人机的拦截效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通过非常规的外形和飞行轨迹,增加敌方探测与拦截的难度。
![]()
比如,环形结构的雷达反射面积与传统无人机不同,可能会让防空雷达误判为 “非作战目标”;其飞行时的声学特征也更微弱,地面人员难以通过声音快速定位,这些都为它突破防御创造了机会。
追溯这类无人机的技术源头,其实并非完全 “凭空出现”,俄罗斯亲政府媒体此前曾报道过利佩茨克州耶列茨区 “Shag vpered(前进一步)” 公司的无人机研发项目,其中就展示过类似环形机翼设计的原型机。
而该公司旗下最受关注的 “科梅塔(Комета,彗星)” 系列无人机,更与当前战场型号存在诸多关联。
![]()
根据开源信息显示,“科梅塔” 系列至少包含两种功能变体:一种是专门用于拦截敌方无人机的型号,通过动能撞击的方式摧毁目标,相当于 “空中拦截器”,
另一种则是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型号,标称最大打击射程超过 50 公里,可搭载爆炸载荷对地面工事、装甲车辆等目标实施打击。
尽管目前还无法完全确认战场出现的环形无人机就是 “科梅塔” 的改进版,但两者在核心设计、功能定位上的高度重合,足以说明俄军在环形机翼无人机领域的研发早已启动,这次投入战场更像是 “技术积累后的实战验证”。
![]()
值得注意的是,环形无人机的参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俄军近期调整无人机战术的一个缩影。
之前,俄罗斯一家化工企业曾公开招标采购基于一战飞艇技术的防御系统,用于保护工业设施免受乌克兰无人机袭击。
这种 “用老旧技术应对新型威胁” 的思路,与此次部署环形无人机有着相似的逻辑:不追求技术上的 “绝对领先”,而是通过差异化、小众化的方案,找到敌方防御体系的薄弱点。
![]()
在现代战争中,无人机的应用早已从 “辅助侦察” 转向 “主战装备”,双方的对抗也从 “数量比拼” 升级为 “技术博弈”。
俄军这次尝试,正是希望通过环形机翼这种非常规设计,打破当前无人机战场的 “技术僵局”,为后续战术调整积累经验。
那么,当这类具备 50 公里打击范围、非常规设计的无人机开始出现在战场上,潜在的扩散风险和对安全局势的影响,值得所有国家警惕。
![]()
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如何在保障自身无人机技术发展的同时,构建更完善的防御体系,应对新型无人机带来的威胁?
首先,在技术研发层面,需要加强对非常规构型无人机的研究。
一方面,要深入分析环形机翼、飞翼等小众设计的气动特性和实战适配性,掌握其核心技术原理和性能短板,为防御系统的研发提供依据,
![]()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这类设计的优势,结合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研发更具针对性的 “反制型无人机”,比如能快速识别环形无人机雷达特征、并实施电子干扰的装备。
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飞控系统到机载设备,都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这为应对新型无人机威胁奠定了基础。
然后在防空体系建设上,需要构建 “多层次、立体化” 的探测与拦截网络,针对环形无人机 “雷达反射面积小、声学特征弱” 的特点,除了升级传统防空雷达的探测精度,还可以引入光学探测、红外监测等多维度感知手段,减少 “探测盲区”。
![]()
同时,要优化拦截武器的配置:在低空区域,可部署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近程防空导弹和高射炮,应对无人机的突袭;在中远程区域,利用电子战系统实施干扰,切断无人机与操控端的信号连接,让其失去作战能力。
还可以探索 “无人机反无人机” 的模式,利用小型拦截无人机的灵活性,对环形无人机实施精准拦截,形成 “以无人制无人” 的防御格局。
最后,在国际合作与规则制定层面,需要推动建立无人机扩散的管控机制。环形无人机的实战应用表明,这类新型装备若落入非国家行为体或不稳定地区手中,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
中国作为无人机出口大国,一直秉持 “负责任” 的出口原则,严格遵守相关国际规则。
未来,还应与更多国家合作,推动制定更完善的无人机出口管控和使用规范,限制具备进攻性的无人机技术扩散,从源头降低新型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风险。
从俄军环形无人机参战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现代战争技术迭代的速度,也能感受到安全局势面临的新挑战。
![]()
对中国而言,应对新型无人机威胁,既需要技术上的 “硬实力”,也需要体系上的 “软实力”,通过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构建起一道 “看不见的防线”,既能保障自身安全,也能为全球安全局势的稳定贡献力量。
毕竟,在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安全” 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事,而是需要所有国家共同面对、携手解决的全球性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