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一处闹市,40多岁的陈先生一向自诩健康达人。早晨一碗热腾腾的骨头汤,傍晚再来上一碗,三年如一日。
午后,他常与相熟的邻居们分享“汤养生”的独到见解:“喝骨头汤,补钙护骨,咱身体一定棒!”可是,这个自认为无懈可击的习惯,却成为了他健康路上的隐形杀手。
![]()
有一天,陈先生突然感到腰部剧烈刺痛,痛得直不起身。家人连夜将他送医,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
超声画面上,他的肾脏和膀胱里,赫然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密密麻麻,仿佛“撒了一把豆子”。医生摇头感叹:“短短几年,喝汤喝出这么多结石,实属罕见!
尤其是您以为最健康的‘汤水’,反而埋下了隐患。”令人惊讶的是,像陈先生一样信奉天天喝高汤能强身健体的人,在深圳这样快节奏的都市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本该健康的“养生汤”,会变成体内“石头工厂”?每天两碗,高汤真的安全吗?尤其是第2个真相,可能很多人都还蒙在鼓里。
![]()
“多喝汤,可以补钙、养人。”这几乎成了广东等地许多家庭的口头禅。医学专家提醒,长期大量喝高汤,尤其是牛骨汤、猪骨汤、猪蹄汤等动物骨汤,不但补钙效果有限,还暗藏危险。
首先,高汤中的钙离子含量实际上非常低。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的数据,100毫升骨头汤的钙含量仅为不到2毫克,远低于同体积牛奶(约104毫克)。大量喝汤补钙,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隐蔽的问题却在于高汤中的嘌呤含量极高。每次炖汤时,骨头、肉块都会把嘌呤等代谢产物溶入汤水。
嘌呤被人体吸收后,最终会转化为尿酸。当尿酸水平持续偏高时,极易在肾脏、输尿管等部位形成结石。深圳地区饮食偏咸、爱喝汤,加上忙碌的生活常常忽略喝水,这些都为结石的生成提供了温床。
![]()
数据显示,广东地区泌尿系结石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2%。而且,年龄愈大、日常汤水摄入多的人群,结石发病风险明显上升。像陈先生这样爱喝高汤者,不过短短三年,就把健康“喝”成了致病隐患。
不少人认为“喝汤无害”,可事实上,坚持每天高汤饮用,超过2个月后,身体可能发生以下三大变化:
尿酸稳步升高,悄悄越过健康警戒线
春夏换季时,医院痛风、结石门诊常被“汤友”占满名额。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长期高汤摄入,尿酸升高的风险提高了27.4%,头痛、关节疼、红肿等痛风症状接踵而至,严重时发展成“痛风石”,甚至影响肾功能。
![]()
肾脏结石,隐患悄然累积
高嘌呤、高磷饮食使肾脏长时间超负荷运作,本就忙碌的“过滤工厂”逐步积聚结晶物。泌尿外科发现,深圳40-60岁的男性结石发病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而其中喝高汤等饮食习惯与发病高度相关。
血脂、血压双高,心血管风险加剧
高汤中同样潜藏大量脂肪和胆固醇。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日均2碗高汤,2个月后部分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平均升高了16.5%,血压也随之波动,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要想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伤健康,老广们看这里!
一是喝清汤不如多喝水。白开水是身体最天然的“清道夫”,既能稀释尿液,减少尿酸结晶形成,还能更好代谢废物。成年人每天应保证1500-2000毫升清水摄入。
![]()
二是汤要“过油去渣”,少加肉骨。偶尔喝汤,可以选择蔬菜、菌菇类汤底,并在最后去掉表面油脂,减少嘌呤和脂肪摄入。高汤不宜连续喝,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200毫升。
三是控制高嘌呤、高盐食品,多摄新鲜蔬果。蒸、煮、炖等烹饪手法结合,新鲜果蔬和粗粮代替部分高盐肉食,有助于降低结石和痛风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