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传统文化
琉球的传统文化是当地人在经年累月独自发展的当地文化之上,吸收融合了部分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多地文化而成,属于汉字文化圈一部分。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
图片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明朝时期。明朝允许琉球与泉州互市,史书记载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国朝贡。1393年(明朝洪武2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学生开始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明代多次派出“册封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出使琉球。
![]()
图片
中国使节带去的乐舞、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准备大型乐舞《御冠船踊》。琉球的歌舞有如《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团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现在。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名为《二童敌讨》。宗教上琉球亦祀关圣、观音、土地、妈祖诸神。
当时前往中国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学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生。一部分留学生是王室亲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国子监读书,称“唐监生”。另一部分在福州学习,称“勤学人”,他们多数是久米村(即唐营,中国人后裔聚居的村落)人。勤学人在福州学习知识很广,有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学习技艺的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此外,琉球武术空手道又称“唐手”源于中国武术。传统的琉球舞踊和戏剧 (组踊)与日本本土的舞蹈和戏剧不完全相同,融入了部分中国的文化元素。
因为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的缘故,所以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儒学理论著作。文庙在久米村泉崎桥北(今那霸市中心),创始于康熙12年。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大清会典》规范。琉球国冠婚丧祭都模仿明朝和后来中国朝代的典礼。他们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中国的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
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1718年(清朝康熙57年、日本享保3年),琉球国在儒学学者程顺则建议下,于文庙至圣庙的南边建起了明伦堂,成为府学(市级别的学校),从中国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营,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康熙皇帝的训谕“圣谕衍义”。每个月的三、六、九日,还要请紫巾大夫到讲堂讲学,对学生解释中国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有才的人保举做官。琉球国内的儒教教学从八岁开始,学校安排“通事中”一人为训诂师,教授他们学习。1798年(清朝嘉庆3年、日本宽政10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的教育体系开始确立。
琉球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传播到琉球的音乐。后来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仪式音乐,因在室内为坐着的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此外还有在室外行进合奏的“ 路次乐”。御座乐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上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琉球特有乐器有与三弦类似的三线。1879年,随着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停止演奏,乐谱乐器在二战时毁于战火。近年则已经开始复兴;在台湾传统音乐界的帮助下,知道御座乐与北管昆腔相近,并复原其乐器,还找到了与御座乐同样曲名的乐谱。
琉球人喜欢在屋顶放置风狮爷像,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当”。琉球人吃油多的菜肴,如炖猪腿、醋拌猪耳朵、酱油猪脚、苦瓜炒肉等中国式食物;传统服装--琉装受到中国明代服饰影响。琉球国从中国引进的包括饮食、音乐、建筑等方面的许多观念,使得琉球在文化上有接近中国的特点和风俗。
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
图片
由于与日本地理相近,故日本对琉球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多方面。
语言文字方面,琉球语和日语相似,甚至接近到了不用口语、用平假名等文字的话就可以直接共通的地步,两者同属日本-琉球语系。根据语言学研究原始琉球语在7~8世纪的日本从原始日语分化,9~11世纪在九州与九州方言接触并受到强烈影响,11~15世纪随九州移民进入琉球地区。另一方面,琉球汉字也不是直接从汉字的发源地中国传来,而是经过日本传到了琉球。据琉球史书《球阳》,英祖时代(1260年-1299年)日本和尚禅鉴来琉球,创建了琉球最早的佛寺极乐寺。禅鉴不仅为琉球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汉字、平假名等文字文化向琉球的流传。
文学方面,琉歌,在奄美群岛称为岛呗,的形式与和歌很相似。从尚清王代的1531年(明朝嘉靖10年、日本享禄4年)在首里王府开始编辑的民间琉歌大集“おもろさうし(omorosausi)”所使用的是平假名。此外,中国史书《明会要》提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首次向明朝入贡时所用的贡表表文“其字体科斗书也”。研究者表示“科斗书”就是平假名,从此得知平假名在琉球民间使用普及。
饮食方面,琉球人喜欢吃日本北部沿海产的“昆布”(即海带)。虽然琉球和北海道在地理上被日本主岛隔开,两地原住民在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但饮食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琉球也使用味噌,但有自己的特色,如"あんだんすー"(油味噌)。
音乐方面,琉球传统音乐在保持其独特的本土特色的同时,也显著吸收了和式音乐的元素和技巧。这种影响体现在旋律结构、节奏模式、音乐形式以及乐器的使用上。日本传统乐器中的三味线就发源于琉球三线,三线演奏后来结合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与三线相反,日本的尺八、日本筝也传给琉球。
建筑方面,琉球的宫殿建筑常见的“唐破风造”形式的屋顶是日本特有的(虽然名字有个“唐”字),即源自中国唐宋建筑经常使用的‘博风顶、歇山顶’,琉球的宫殿吸收了日本在建筑上的独特风格,使得琉球的传统建筑兼具当地、日式和中式建筑的特点。
服装方面,除了上述中国明代服饰的影响外,也受到日本和服影响,加上琉球特有的民族色彩而形成。现在所见的琉装成形于琉球国时代,特征是交领、右衽、衣袖较宽大、衣带结于前方。琉球国时代的贵族、士族服装、礼服以红型(一种彩色的染色技法,也指这种技法所染的服装)为主,色彩鲜艳。
宗教方面,琉球神道是冲绳县最普及的宗教,第一尚氏王朝时的尚金福王建立了琉球最早的神社(祭祀的是琉球版本的天照大神,虽然和日本本土神话中的天照大神极其接近,但是区别是琉球皇室并不认为自己是神的后裔、亦不承认日本皇室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比较像是“琉球国是天照大神特别眷顾的国家”这样的概念),以后琉球有了所谓“琉球八社”,除琉球特有精灵崇拜的琉球神道与佛教外,神道也比较普及;目前,与日本其余地区的佛教占优势的情况不同,琉球是传统的琉球神道教占优势。
![]()
图片
琉球特有的文化
琉球亦有许多异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例如,酒类食品泡盛,在中国和日本皆无。琉球的常服及庶民服装多以芭蕉布制成,款式朴素。由于气候温暖,即使冬天也甚少穿棉袄等厚衣服。琉球人盛行三种主要墓葬形式,为龟甲墓、破风墓和屋型墓,破风墓则是琉球特有的一种墓葬,琉球王家陵园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破风墓。古代琉球人盛行一种叫风葬的习俗。人死后,将其尸体置于洞窟中风化,直到三年之后由其亲族女性将其遗骨洗净并埋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