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风风木木
在巴西圣保罗港,成山的大豆堆积着,每天都在消耗着高达120万美元的港口滞留费用。
它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搁浅”?
今天,我们就来“解剖”这堆大豆,看看它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
贪心不足蛇吞象
首先,这200万吨大豆,源自于巴西严重的经济误判。
今年,随着中美关税摩擦的持续升温,中国暂停了对美国大豆的新订单采购,到9月份更是彻底切断了这条贸易线。
巴西粮商们敏锐地嗅到了机会,他们看到中国的采购重心几乎完全倒向自己。
![]()
一时间,巴西成了中国市场的“独家宠儿”。
在今年前九个月里,巴西大豆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66%,在个别月份甚至一度飙升至93%。
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让一些巴西供应商滋生了不该有的“贪念”,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涨价。
![]()
他们单方面将大豆报价从每吨580美元,一口气拉升到650美元,涨幅接近12%。
这是什么概念?涨价后的巴西大豆,竟然比同期的美国大豆还要贵上66美元。
巴西方面显然认为,手握独家货源的他们,有足够的底气让中国买家为这份“贪婪溢价”买单。
而他们算错了一笔大账,他们眼里的利润,在中国下游产业的眼中,却是企业的负担不起。
![]()
对拥有近百家油料压榨厂的中国工业体系而言,这已经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按照1美元兑7.2元人民币的汇率粗略一算,每吨进口成本就凭空多出了750元。
这意味着,加工企业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就要实打实地亏损超过200元,整个产业链都面临着停摆的巨大风险。
![]()
当供应商的报价触碰到一个工业体系的成本红线时,市场的反应是直接且残酷的。
中国近百家压榨厂迅速达成了共识,这不是一场赌气,而是一次理性的集体自救。
他们联手取消了原定于12月至次年1月的大豆订单。
![]()
战略高度
于是,那200万吨本该运往中国的大豆,被留在了圣保罗港。巴西只看到了眼前的供应缺口,
却完全忽视了对手早已织好的一张多层次安全网。
他们最大的误判,是把中国的临时采购倾斜,当成了一种永久性的依赖。
早在2018年,中国就已经启动了大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战略。
这几年,这张全球采购网络早已悄然铺开。
![]()
今年,南美的另一个国家乌拉圭,对华大豆出口就实现了30%的同比增长。
北方的邻居俄罗斯,其远东地区的新季大豆也定于11月中旬开始启运,中国的全球“购物车”里,从来都不止一个选项。
![]()
中国的应对,从来不只靠“买别家”这一招,内部至少还有三张王牌。
第一张王牌,是战略储备,中储粮在全国布局了6个大豆储备加工基地,其庞大的储备规模,足以保障全国数月的供应。
第二张王牌,是需求调节,通过推广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品,中国的饲料行业已经成功实现了15%的大豆消耗替代。
第三张王牌,是技术破局,从种植到加工,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正在从根本上降低中国对单一进口品种的依赖。
![]()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最终,决定这200万吨大豆命运的,是市场的“无形之手”。
市场的反应速度快得让人咋舌,另一个玩家——阿根廷,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出现的真空。
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了一项临时性政策:在10月31日之前,或者出口额达到70亿美元之前,免征大豆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
![]()
政策一出,阿根廷大豆的到岸价格每吨骤降70美元,瞬间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消息传出后的短短48小时内,中粮、益海嘉里等中国企业迅速行动,敲定了总计130万吨的阿根廷大豆新订单。
船期也安排得明明白白,11月即可装船起运,完美实现了供应的无缝衔接。
![]()
从巴西订单被取消,到阿根廷订单被敲定,市场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自我修复。
这个结局极具讽刺意味,尽管今年,美国和巴西的大豆产量仍然占据着全球70%以上的份额,但这并不能赋予他们绝对的定价权。
![]()
结语
“互利共赢”这句话,早已不再是一句印在文件上的外交辞令,而是全球化供应链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
任何试图利用短期优势挑战规则的参与者,最终都将被规则本身所抛弃,
就像那200万吨仍在港口等待一个渺茫未来的巴西大豆一样。
![]()
信源:1.军事科普
2.中国大豆产业协会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