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地方发展的独立性
——从历史元素与文化现象看海陆丰地区属不属于潮汕地区
近年来,“海陆丰地区属不属于潮汕地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于学术界与海陆丰民间,并被热烈地讨论着。这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文化的根脉、民族的发展路径,越清晰越好,越能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如能理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汕尾实践的激情与动力。
笔者以调查与座谈等形式,从海陆丰长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切入,试图说明:海陆丰不属于潮汕地区,它和潮汕地区一样都是闽南民系中的分支,并列而存,独立发展。希望由此廓清这两个地区的正确关系。
一、地理固有的特殊性:多种民系交汇的独特区位
海陆丰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莲花山南麓,地处粤系、客家系及潮汕系的交汇处,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海陆丰文化。正是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解放后,海陆丰地区时而归惠阳地区管辖,时而归汕头地区管辖。海陆丰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同时拥有高山、平原、海洋,拥有全省第二长的海岸线;母亲河螺河、黄江滋养着这片土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洋、山区、河流三种文化交汇的独特区位。与潮汕地区多平原,且由韩江、榕江、练江、隆江水系形成鲜明对比。地理环境差异为两地文化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土壤。
海陆丰地区拥有455.2公里长的海岸线,居全省第二位,这使得海洋文化在当地生活文化中深深地刻下烙印。
二、人口历史迁徙的明确性:奠定了有别其他的海陆丰民系
从历史建置来看,海陆丰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就已设古海丰县,与潮州同隶属于东官郡。唐武德五年(624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又并入海丰县。至元代,海丰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惠州府,海丰县已成为惠州府下辖的8个县之一。
唐宋时期,“海丰人”还是土著居民为主,即古代岭南地区百越族的后裔;汉人较少。
移民历史也对海陆丰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海陆丰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南宋时期,绝大部分移民从福建莆田直接迁居海陆丰,小部分从福建漳州、潮州等地迁入。从目前所见的各个姓氏的族谱资料来看,海陆丰地区在宋末、明末清初有两次大的移民高潮,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大量居民由福建漳州、潮州等地迁入海陆丰。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异邑民入界。自山寇炽,民死于锋镝者殆尽,至是将二十年,生齿犹未复也。田地荒芜,灌莽极目,於是邑民入而田之,海丰则多漳潮人。而海陆丰原来的土著居民大部分越来越被同化了,少数就迁徙到别处。
近几年的海陆丰考古工作还发现在南朝时期已有人从福建闽南直接迁居海陆丰。2019—2021年在陆丰发掘的南朝至初唐墓葬,其建筑形态、墓砖纹饰和随葬品与福建泉州、漳州地区相同,而与潮汕地区有着明显差异。
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奠定了海陆丰民系的基础。
三、考古与非遗文化的独特性:罕见地拥有三大稀有剧种
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捷胜沙坑遗址的考古发现,在6000到7000年前,海陆丰先民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活。经过长期发展,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遗产。最近几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海陆丰进行考古研究工作,发现海陆丰出土的南朝至初唐墓葬,其建筑形态、墓砖纹饰,宋代窑址出土的青瓷划花碗的“鱼藻纹+卷草纹”,明代银质首饰的“炸珠工艺”,清代建筑石雕柱础的海洋生物题材等,均与潮汕地区有所区别,有其独立的地域特色。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海陆丰的文化发展轨迹具有独特性。
![]()
陆丰正字戏《得胜还朝》剧照。
通讯员 李燕圣摄
海陆丰地区拥有三大稀有剧种: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地区拥有三个稀有剧种,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正字戏系南戏的遗响,距今有800多年历史,以中州音韵官话唱念,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剧种。白字戏在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粤东,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又称“啊咿嗳”,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西秦戏在明代由西北秦腔流入汕尾,与地方艺术结合形成。这些海陆丰特色稀有剧种在音乐、唱腔和表演细节等都存在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与风格。
![]()
海陆丰白字戏《闹三元街》剧照。(网络图片)
而于南宋年间由闽传入的陆丰大安镇滚地金龙,2006年5月被国家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碣石的“五岳朝天”是海陆丰文化独特性的又一体现,由五条鳄鱼和一只背负如意、护卫方玉印的麒麟组成灯舞队伍,在福佬话中“岳”与“鳄”读音相同,五条鳄鱼便寓意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衡山五岳。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汕尾渔歌。
![]()
海丰西秦戏《麒麟夺锦》剧照。(网络图片)
据了解,海陆丰传承保护和弘扬的文化遗产很多。目前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9个,省级26个,市级58个,包括大安南溪滚地金龙、海陆丰虎狮文化、白字戏、陆丰皮影戏、河田高景、麒麟舞、汕尾渔歌、汕尾剪纸、汕尾木雕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海陆丰地区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海陆丰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四、人文的包容性:多元融合形成独特的民情风俗
海陆丰文化就像一个熔炉,善于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还有海洋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区文化。
在餐饮文化方面,海陆丰地区有粤菜、客家菜、潮汕菜,也有颇具特色的本地菜,海鲜更是远近闻名,有“天下海鲜,汕尾领鲜”的美誉;海陆丰也有潮汕工夫茶,但没有潮汕人那么讲究,不是固定使用三个小茶杯轮流喝,而是根据人数摆放茶杯,不必轮流饮用。但海陆丰地区这有一个特色的擂咸茶,几乎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吃咸茶。这种饮茶文化的差异,是海陆丰文化包容性和独立性的重要体现。
![]()
海陆丰的特色烤生蚝。(网络图片)
在民俗风情方面,海陆丰人的“弄虎狮、睇虎狮、打拳头、睇戏”等传统活动与潮汕地区有大同也有小异。比如,潮汕地区观赏的是潮剧,而海陆丰人多观赏白字戏、西秦戏和正字戏等本地剧种。旧社会时,碣石玄武山庆典既表演本地戏,又会请来潮剧表演节目,体现了海陆丰人文的共生共融的包容性。
海陆丰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并在本地发展中不断丰富,时至今日,仍可看到中原文化对海陆丰民俗文化的影响。在明清时期,碣石、捷胜、甲子等卫所的设立,随着驻军的进驻,带来中原和江南等文化,也影响着海陆丰文化的发展。如碣石明嘉靖进士李实,其先祖系无锡望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建卫时,来碣石戍边,后定居繁衍生息。碣石的盖仔狮,也叫“军狮”,就是从军士盾牌演化而来。
尤其特别的是,碣石镇充分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与祭丧文化。如宴请贵宾重客时的十六菜席,就是当时由中原宫廷内厨流传而来的;而婚嫁时设的十二菜席,就是十六菜的简化版;婚嫁时用的帖式是十二板帖,是一种古老的格式,且因传达不同意思的需要,分别有厚刀帖、特请帖、璧谢帖等,这种讲究的帖式是潮汕地区所没有的。擂茶(咸茶)制作工艺保留中原擂茶古老方式,又融入本地食物和口味,这在潮汕地区也并不常见。
五、源脉的延展性:古中原民俗及“遗音”的传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被误认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虽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但与潮汕话并不存在从属关系,三者之间读音有相近地方,但也有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从唐宋时期两地分属不同州府管辖时便开始形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两地人的文化认同。同样,对比海陆丰话(福佬话)与闽南话(厦门话)的声调系统,厦门话虽也是7个声调,但二者存在变调规则、韵尾的明显差异。如厦门话念吃饭:“tsia32-bg33”(阴入+阳去)。可见,即使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的福佬话,因历史地理隔离及多语言接触,形成了区别于潮汕话,又不同于闽南话的独具特色的“海陆丰腔”——福佬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碣石的大门楼王,还有一些明清驻军后人,他们家人之间还在讲自己熟悉的乡音“军语”;而在陆丰西南镇青塘,也保留着“军话”,这也可以说是海陆丰保留古代语言的“活化石”。
六、专家学者看法:并行交融又独立发展的路径
关于海陆丰地区是否属于潮汕地区的问题,我们采集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看法。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海陆丰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海陆丰地区有25年归汕头管辖的历史,加上地理相邻,语言和饮食习俗相近,使两个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然而,拨开这些表象,深入探究,不难发现海陆丰文化虽与潮汕文化有相似之处,但是,海陆丰更多的是体现自己的独特。
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认为,海陆丰的福佬话即河洛话,出自于当时中原文化中心河南,由当年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宋末和清初,朝代更迭,烽火连连,福建福佬人向外大量移民,其时地广人稀的由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福建福佬人。
潮汕籍学者饶宗颐、黄挺等曾对当地谱碟史志进行研究后认为,海陆丰居民的祖先大部分是明中后期至清初从闽南的莆田、漳州、泉州一带迁入的,较早的才有二十三四代,有的族姓只有十三四代,比潮汕平原居民祖先从闽南迁入的时间要晚得多。海陆丰民系主体属闽南民系中的一支,与潮汕民系都是福佬人,但是独立发展的分支。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戴国芳教授表示:“这几年我们对海陆丰妈祖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也调研了潮汕部分地区。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海陆丰地区和潮汕地区的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风民俗等。从历史上的迁徙节点来看,都属于移民文化。从中原迁徙到闽,再从闽迁徙到潮汕和海陆丰地区。二者都是闽南民系的一支,但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分支。”
东莞理工学院汕尾籍教授蔡燕雪认为:“海陆丰文化受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还有海洋文化影响,经过融合不是简单的吸收和叠加,是整理提升和创新,结合本土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海陆丰文化。正是有这文化土壤滋养,才会产生‘天上雷公,天下海陆丰’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勇为先人精神。”
原广东民族学院潮汕籍教授欧阳谈了三点看法:“从地理上看,海陆丰地区与潮汕地区是相邻兄弟地区;从文化上,二者是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虽然潮汕文化和海陆丰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存在从属关系,而是各有特点;从民俗方面,潮汕文化和海陆丰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区别,比如红白事、吃茶等都有差异。”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有许多海陆丰人的祖先是从潮汕迁来,已经在海陆丰生活了几代人。这些人虽然认同海陆丰地区与潮汕地区是并行独立的,但在文化视角上,认为海陆丰文化多多少少从属于潮汕地区文化。
综上所述,从文化视角来看,海陆丰地区虽然与潮汕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相似性,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闽南而来的海陆丰自成一体,与潮汕地区并驾齐驱,不懈努力,始终走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记者:魏伟生 黄俊杰 / 策划
通讯员:陈辚 / 采写
我家深汕|新媒体
来源:汕尾日报
![]()
欢迎在以上12大平台
搜索、订阅“我家深汕”
一同见圳深汕发展
欢迎在下面【留言区】发表你的意见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欢迎订阅我家深汕,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