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国态度变了!直言与中国开战,难以度过前48小时,几乎没有胜算

0
分享至

10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杂志》刊出一篇极具分量的文章,里面有句话格外扎眼:如果和中国爆发冲突,美军在前48小时内可能遭遇“灾难性损失”。这是美国战略圈第一次用公开言论承认,面对中国,美军打第一仗都可能撑不过去。



过去二十年,美国对这一局面可从没这么悲观过。

早在2000年,《兰德报告》还信心满满地提出72小时击败中国海军的方案,美军的态度一直是“我来,我打,我赢”。可现在,口风彻底变了。

由此可见中美军力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文章特别提到,中国具备发射上千枚导弹和无人机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美军在亚太的基地进行饱和打击。不仅如此,中国还打造了完整的反介入体系,从导弹精度、数量到电子战配合,层层叠加,步步紧逼。

面对这种局面,美军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亚太的部署和战术,但问题是,调整真的来得及吗?

脆弱性革命

《国家安全杂志》的核心判断之一,就是美军亚太前沿基地太脆了。中国的导弹,不光射得远,还打得准。东风-26号外号“关岛快递”,射程达到4000公里,误差在30米以内。覆盖了整个第一岛链,连关岛都不安全。



而且中国目前拥有超过2000枚各类弹道导弹,生产能力还在持续扩张。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算,中国每年能产出超过1000枚导弹,工业能力远超以往。

打击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打一发看结果”,而是“密集轰炸型”饱和打击。

2024年6月,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500枚导弹,即使铁穹系统拦截率高达85%,依然有数十枚成功命中目标。这种攻击方式的本质,就是把对手的防空系统给“打崩”。

更要命的是,中国的导弹种类繁多,不是单一型号的齐射,而是“组合拳”式打击:高超音速弹头、电磁脉冲弹、钻地弹,专挑美军基地的软肋下手。比如跑道,一旦被打出“弹坑”,修复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持续打击下,根本来不及填。



说到底,美军这些基地本身就有“地理病”。太平洋上那些军事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过于集中,一旦被锁定,很难逃脱“火力洗地”的命运。

说起拦截导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以色列的“铁穹”。但这套系统真的能应对中国那种级别的攻击吗?

以伊冲突中,以色列的拦截率从85%掉到了60%。弹药不够、系统过载、补给跟不上。拦截一枚导弹需要300万到500万美元,可伊朗那边一发才几十万。



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防空网络,也面临类似困境。即便配备了“爱国者”、“萨德”等高端系统,也难抵密集打击。更别提中国导弹的突防技术早已今非昔比。比如东风-17,它用“水漂弹道”飞行轨迹,拦截系统根本无法预测落点。

此外,中国还在整合电子战、无人机和侦察系统,实现“侦、打、扰”一体化。一旦开战,先用无人侦察机找目标,再用电子干扰瘫痪通信,最后导弹精准打击。这种全链条打击,不给对方任何喘息机会。



简单说,就是打得准、防不住,而且撑不起。这就是今天美国防御系统的现实处境。再先进的系统,在消耗战面前,也会累垮。



美军“求生战略”与同盟困局

眼看前沿基地不安全,防御系统也撑不住,美军只能另想办法。于是,提出了“分散部署”的新战略,试图把战机、导弹、指挥中心分布到几十处小基地,减少被“一锅端”的风险。

太平洋联合演习就测试了这一战略。美军把飞机部署到多个小岛、民用机场,甚至公路上。但问题在于,亚太地区的可用基地本就不多。整个区域能用的基地不到30个,而且大多数都在中国导弹的射程之内。



这种分散部署对指挥系统要求极高,美军依赖先进的卫星和数据链,如果这些“神经中枢”被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打瘫了,整个部署体系就成了“没头苍蝇”。

中国的SC-19反卫星系统已经具备实战能力,这是美国无法忽视的威胁。

再看同盟体系,美日澳菲这些国家确实在加强协作,但能力参差不齐。比如日本的宙斯盾舰只有8艘,面对大面积防御任务根本覆盖不过来。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的防空系统更是薄弱,只能依赖美军主导。



此外,美国的补给线还跨着一整个太平洋,长度上万公里。相比之下,中国依托本土,工业体系完整,损坏后可以快速修复。这种“主场作战”的优势,根本不是美军临时部署能弥补的。

所以,美军的“求生战略”看上去像是个对策,实则只是延缓问题的爆发,并不能根本解决风险。

霸权幻灭与亚太新秩序

从昔日的“速胜论”到如今的“难以取胜”,美国的战略转向只是被迫接受现实,因为中国已经在亚太地区建立起实质性的“区域控制力”。



军事层面上,火力密度、打击精度、体系协同,中国的能力已具备“拒止”美军进入的门槛。经济上,中国是亚太各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任何冲突都会牵动整条供应链。科技上,中国的无人机、反卫星、量子通信等领域正在突破,美军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技术压倒一切”。



美国财政吃紧也是不可忽视的背景。财政部长贝森特已多次警告军费持续膨胀不可持续,防御成本越高,获胜希望越低。与其说是不想赢,不如说是赢不起。

亚太的命运应该由地区国家自己决定。美国那一套“带头大哥”的逻辑,正在被多极化的现实所取代。

未来的冲突大概率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热战,而是“灰色战争”,无人艇、网络攻击、信息战。这些领域,中国同样具备强大能力。与其迎头硬碰,不如通过态度转变,寻找新的博弈方式。



美国现在说“难以取胜”,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战略上的理性调整。承认现实,或许正是亚太和平新的起点。

当火力压制、防空失效、补给线脆弱、同盟不稳这些问题一一摆在台面上,美军才意识到,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更打不赢。



中国的目标从未是扩张,而是捍卫自身安全。美国若真想在亚太有立足之地,靠武力恐怕走不通。对话替代对抗,或许才是彼此都能接受的答案。

而这场认知转变,不只是美国的退让,更是整个地区格局变化的信号。亚太的未来,要靠合作来写,不靠导弹去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苏曼文史 incentive-icons
苏曼文史
一个能力很小欲望很大的普通人
1329文章数 1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