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军售限制被解除后,
很多人或许没意识到,
太平洋防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换血”。
![]()
先说说新西兰为啥着急换船。
他们现在用的澳新军团级护卫舰,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古董”了。
您可能觉得才30年不算老,但对军舰来说,这年纪已经算“高龄”。
比较直观的问题是钱。
这些老舰的维护费从2019年的7200万美元飙到现在的1.08亿美元,涨了一半!
更要命的是,花了钱还修不好,出勤率从85%掉到70%,动不动就因为发动机罢工取消任务。
这就像养了辆老爷车,修理费比买新车还贵,关键时刻还老掉链子。
性能上的短板更明显,新西兰管着全球第五大海洋专属区,面积有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小半个中国的国土面积。
但老舰续航只有6000海里,雷达系统对付隐形目标力不从心,导弹发射装置只有8个,放在今天的海上环境里,这配置实在有点“裸奔”的感觉。
![]()
把时间倒回十年前,日本还是那个“只买不卖”的武器市场旁观者。
但2014年修改防务出口规定后,东京开始转变思路。
新FFM护卫舰就是他们的”招牌产品”。
这船有多强?简单对比:排水量6000吨,比老款大了近一倍,续航8000海里,能在太平洋上连续巡30天不用加油。
32个垂直发射单元,是老舰的4倍,能装各种导弹;雷达能同时盯着100个目标,探测距离200公里。
更绝的是隐形设计,船身用了特殊材料和折线造型,雷达反射面积只有普通军舰的十分之一。
打个比方,就像穿了件“隐身衣”,别人的雷达很难发现你。
![]()
新西兰能考虑买日本船,邻居澳大利亚功劳不小。
今年早些时候,澳洲就拍板要买11艘新FFM,花了40亿美元。
这其实给新西兰带来三个好处:
一是价格能便宜,澳洲买11艘,新西兰跟着买3-4艘,这叫“团购打折”。
二是训练省事,澳新两国海军本来就常年一起训练,澳洲在西部建了新FFM训练基地,新西兰水兵直接去那学就行,省下1800万美元建基地的钱。
三是配合默契,两国用同款船,通信系统、武器系统都一样,联合行动时数据传输速度从15秒缩短到2秒——这在海战中可能决定生死。
双方会谈时都提到了“中国在太平洋的海上活动”。
这话听着含蓄,实际指的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在南太平洋的常态化巡航、和岛国的联合演习、科考船的科研活动。
对日本来说,卖船给新西兰不只是做生意,更是战略布局。
南太平洋这块地方以前是美澳的“地盘”,日本一直插不上手。
现在通过军舰合作,东京能把影响力延伸到这片海域,和美日印澳的“四方对话”机制形成配合。
新西兰的考量则更实际,他们需要一艘能在自家海域长期巡逻、性能过硬的船,日本的新FFM正好符合要求,而且价格比欧美产品便宜,还能和澳洲协同,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
表面看,这就是一笔军火买卖,但往深了看,这代表着三个趋势:
第一,日本正式成为“武器卖家俱乐部”的正式成员。
以前这个圈子主要是美俄中法几家垄断,日本虽然技术强,但不卖大件,现在6000吨的护卫舰都出口了,这个门槛算是彻底跨过去了。
第二,小国的“安全焦虑症”催生了新的军购模式。
新西兰这样的中小国家,既要应对区域安全变化,又打算省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边合作+装备升级”,买日本船、和澳洲协同、保持和美国关系,三条腿走路更稳。
第三,太平洋正在变成新的“防务热点区域”。
以前大家关注中东、东亚,现在南太平洋也开始热闹起来,各国都在这里布局,军舰、导弹、雷达系统纷纷进场,未来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舞台。
不过新西兰还没最终拍板。
按计划,2025年完成可行性研究,2026年提交国会审议。
毕竟一艘船要花4-5亿美元,买3-4艘就是十几亿,对新西兰这样的小国来说不是小数目,国会肯定要反复掂量。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新西兰最终买不买日本船,太平洋的防务格局已经变了。
日本从“看客”变成“玩家”,中小国家开始抱团取暖,大国博弈从台面转到台下。
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