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月的一场航空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歼-35总设计师孙聪一句话让全球防务圈“炸了锅”:“未来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亲手主导歼-15、歼-35等多型战机后,对未来六代机研制模式的精准拆解。
如今,中国两款六代机原型机已经成功首飞,背后正是这种“像造手机一样”的模块化理念在悄然改变游戏规则。在世界还在为一代一机的重资产模式焦头烂额时,中国却已经在尝试“多机并跑”的新路径。
![]()
打破战机“慢笨贵”的老路,中国要造“战斗机里的iPhone”?
飞机不是手机?孙聪偏要让它变得像手机一样灵活。不是说拿来就能打电话,而是要像智能手机那样,模块化、平台化、快速迭代。
过去,研发一款新战机,动辄要十几年。技术刚刚定型,敌人的下一代装备已经上天。孙聪在论坛上举了个例子:歼-11当年在换上国产雷达后,整整轻了500公斤,但因为设计没跟上,只能加铅块配重,硬生生把轻下来的又补回去了。这不仅浪费,还说明了传统设计的僵硬和低效。
![]()
而模块化设计的逻辑很简单:把飞机拆成“几个大件”,雷达、发动机、航电系统各自独立,接口统一。就像换一个手机摄像头,不用全机返厂,只需“拔插更换”。比如歼-20如果也是模块化平台,那换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就不需要重新设计整个机身,直接“拆旧装新”即可。
这思路一下打通了三堵墙:研发快、升级省、维护易。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的升级速度就靠模块化——今天摄像头多了颗AI芯片,明天电池换成固态,后天屏下指纹又更新了。中国航空工业现在也要这么干,让战斗机进入“软件定义硬件”的新时代。
而这不是空想,歼-35就是最早的试验田。从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双座舰载版,到陆基版,每一架看似雷同,实则内里早已为未来升级做了铺垫。涂层、气动布局、系统接口,全都预留了“插槽”,就是为后续更新“留门”。
![]()
歼-36、歼-50双双首飞,中国的六代机,不止一张牌
2024年底,中国两款六代机原型机“突然”首飞,一个来自成飞,一个出自沈飞。外界原以为中国会先搞一款,稳妥起步,结果直接双线推进,而且风格还大相径庭,简直像是两款完全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
成飞的歼-36走“远程打击+多任务”路线,采用三发无垂尾设计,航程远、任务多、弹舱大,像极了“安卓旗舰”;沈飞的歼-50则采用飞鸟构型,更适合航母舰载,强调短距起降和高机动,活脱脱“iOS轻量版”。
![]()
两款六代机的共性恰恰在于“可变性”:模块化设计让它们像乐高一样可组装、可替换、可扩展。比如进气道可以根据任务不同装上电子战模块,今天打电子干扰,明天换个侦察模块就能上高空“嗅探”敌情。
这背后是产业链的支撑。歼-35的生产线上早就上了“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一个零件在虚拟空间怎么用、怎么坏、怎么换,现实中就能提前调整。沈飞和成飞也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赛马机制”——谁快谁上,谁强谁用。
![]()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块+平台”的打法,不止支持两款机型并行推进,甚至还给“第三款六代机”留了余地。
据外媒2025年8月报道,中国可能还有一个未公开的六代机方案正在秘密验证,是否基于无人协同、还是高超声速能力,目前尚未披露,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多机并跑”的局面,只有模块化才撑得起来。
美国的NGAD项目也在走模块化路线,但进度缓慢,预算庞大,供应链分散。相比之下,中国这套“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的机制,靠的是完整的制造体系和快速响应的供应网络。歼-20的龙骨成本是F-35的三分之一,不是因为偷工减料,而是因为自动化率更高、工艺更成熟。
![]()
模块化不是炫技,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突围
孙聪这番话真正点破了一个趋势:中国航空工业不再是“造一代、用一代、换一代”的线性逻辑,而是进入“平台+升级”的循环模式。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
一款战机从设计、测试、量产到服役,过去要十几年,现在用模块化把周期压缩到几年,就像智能手机一年一换,中国要让战机也具备“年更”的能力。而实现这种节奏的底气,不只是设计理念,更是自动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以及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
别忘了,歼-15、歼-16、歼-35一路走来,孙聪带领的团队早就摸清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路径。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雷达、航电系统、气动布局一项项做成标准件,让未来六代机能在“模块工厂”里快速成型。
从歼-11雷达换装时的“加铅块”,到今天歼-36的接口标准化,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就是一部“从笨重到灵巧”的演化史。过去是“为飞机做模块”,现在是“为模块找飞机”,思维彻底反过来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两款六代机原型,同时还可能存在第三款。不是“拍脑袋”,而是底层结构已经具备“批量孵化”的能力。这就像华为、苹果、三星都有自己的芯片和系统,谁的生态体系稳,谁就能跑得快。
![]()
一步快,步步快,中国在六代机竞争中已先声夺人
美国的NGAD还在选型、论证、争预算,中国的歼-36和歼-50已经飞上天,这不是偶然,而是模块化战略的必然结果。
模块化不是噱头,而是未来战机竞争的底层逻辑。谁能最快响应战场变化,谁能用最低成本维护升级,谁就能在未来空战中占据主动。而“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听起来夸张,做起来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现实写照。
![]()
从歼-11的配重尴尬,到歼-35的智能生产线,再到歼-36和歼-50的双线并发,中国已经不再只是追赶者。这场没有硝烟的新空战,中国不但在跑,而且在带节奏。
未来的空军,不再是“谁的飞机飞得快”,而是“谁的系统换得快”。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这场比赛的规则。
参考资料
央广网 歼-15总设计师孙聪:未来的舰载机将会更智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