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面东而立,晨雾拂过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烈士的铜像,也拂过铜像背后那一行行阴刻的名字——刘光典,排在其中,像一滴水汇入暗流,却掀起跨越海峡的涟漪。
![]()
一、1949·告别:一半黄金,一半信仰
“座上有嘉宾,家中有贤妻,膝下有儿女,手中有黄金。”这是刘光典对自己优渥生活的描摹。1949年,他却把黄金换成路费,把妻儿留在北京,只身随中央社会部船队南下,渡海赴台。那张船票上没有目的地,只有任务:传递情报,迎接解放。那一年,次子刘玉平刚满周岁,摇篮边的父亲最后一次捏了捏孩子的小脸——“等爸爸回来。”
![]()
二、1950·潜藏:四年穴居,原始等待
1950年,中共台湾省工委遭破坏,刘光典藏入南部山区,掘地为穴,以山泉野果充饥,与蛇鼠共眠。四年里,他把自己活成一座移动的电台——没有补给,没有音信,只有一张写着“解放”二字的旧报纸,被雨水浸湿又晒干,像一面褪色的旗帜,插在洞穴潮湿的岩缝里。1954年,叛徒出卖,他被捕入狱,敌人伪造“已投降”的假象,切断了他与世界的最后一条线。
![]()
三、1988·澄清:一张名单,洗去“叛徒”
1988年,一位老地下党员从台湾带回一张发黄的名单——“刘光典,未投敌,已牺牲”。八个字,像八颗钉子,把被钉在“叛徒”木牌上的灵魂解救出来。刘玉平捧着名单,在父亲曾经工作的情报站里痛哭——那里如今是北京市国家安全局档案馆,玻璃展柜里摆着刘光典用过的钢笔、写满密码的笔记本,以及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人西装笔挺,笑容干净,像随时准备启程。
![]()
四、2023·分割:一半骨灰,一半等待
台北郊外,一座无标识的墓园,刘光典的一半骨灰静静安放。大理石碑面东而立,朝向海峡,朝向故乡。刘玉平把父亲的另一半骨灰留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却在墓碑上刻下一行小字:“待统一日,迎父归乡。”分割,不是遗忘,而是把等待写进石头——“等那一天,两岸的骨灰会合在一处,英雄的灵魂也会合在一处。”
![]()
五、无名广场:一面刻满名字的墙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的铜像面东而立,像四盏永不熄灭的灯塔。墙后,31位在台牺牲英烈的名字排成矩阵,刘光典排在其中,像一滴水汇入暗流。广场铭文刻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每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刘玉平都会带着一束白菊来到这里,把花放在墙根,然后抬头望向铜像——“父亲,一半的我来了,另一半还在台湾,等统一。”
![]()
六、尾声:等待的“播放键”
等待,不是静止,而是把“播放键”按下暂停——画面停在“统一”那一帧,声音停在“归乡”那一秒。刘玉平说,他会继续等待,像父亲当年在洞穴里等待解放;像朱枫烈士的女儿等待60年,只为把母亲的骨灰从台北带回镇海;像吴石烈士的长子等待40年,只为把父亲的遗骨迎回北京。
![]()
等待,不是空白,而是一种比死亡更漫长的忠诚——当那一天终于到来,分隔两岸的骨灰会合在一处,英雄的灵魂也会合在一处,而“播放键”将继续播放——播放一段没有暂停、没有倒退、只有向前的统一影像。
在新加坡生活
561篇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