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到“共产主义”,一部沉默的词汇逆袭史。
漫步街头,专售动漫周边的“谷子店”已成为商场里的热门打卡点;漫展上,年轻人通过精致的Cosplay,倾注热情于自己喜爱的角色。这股源自日本的流行文化风潮,在吸引年轻一代的同时,也偶尔招来一些尖锐的批评:“这都是‘哈日’!”“追捧日本文化,就是不爱国!”
![]()
这种论调,看似“立场正确”,实则暴露了其背后的历史无知与文化不自信。如果我们回顾一段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便会发现一个深刻的悖论:那些挥舞着“反日”大棒的人,他们赖以思考和批判的整个现代思想观念大厦,其语言基石恰恰是由他们所谓的“敌对文化”所帮助奠定的。
01 词汇的“逆袭”:
一部沉默的现代化史诗
请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全部剔除,我们的思想与表达将会变得何等贫乏与混乱?
我们将无法谈论“共产主义”理想,无法进行“经济”建设,无法理解“哲学”思辨,无法从事“科学”实验。我们的“社会”将没有“政策”和“民主”,没有“法律”与“权利”。文学艺术领域将失去“浪漫”与“现实”的范畴,学术研究中将难以区分“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
革命、政府、政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艺术、文化、抽象、具体、主观、客观…… 这份名单几乎可以无限延长。历史语言学家已证实,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核心词汇乃至于医学理学等科技术语,有高达70%是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被创造或赋予了现代意义,再由晚清民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进回国。
这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入,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 “词汇的逆袭” 。在古代,汉字词汇作为文明的高地传入日本;到了近代,日本利用汉字资源成功“翻译”了西方现代性,又反过来为困境中的中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工具箱。
02
日本的“翻译革命”:西周与他的时代
那么,日本是如何完成这套现代术语体系的创造的呢?这背后是一场被称为“明六社”的知识分子群体推动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核心人物,便是被尊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的西周。
![]()
在明治维新前后,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西方知识,日本与中国一样,面临着无词可用的窘境。西周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系统性地运用汉字词素,精准对译了一系列关键的西方抽象概念,几乎以一己之力,为日本现代学术语言奠定了根基。
· 他将希腊语的“philosophia”译为“哲学”(愛智之学),取代了之前含糊的“理学”、“性理学”。
· 他创造了“理性”与“悟性”来翻译康德的“Vernunft”与“Verstand”,厘清了认识论的范畴。
· 他确立了“艺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一大批学科名称。
· 我们今天熟用的“主观”、“客观”、“概念”、“命题”、“归纳”、“演绎”等,均出自他手或由他定译。
西周们的翻译工作,其核心方法是运用汉字强大的构词能力进行“意译”,创造出既符合东方思维习惯,又能准确传达西方理念的新词。他们不是在零散地翻译,而是在系统性地为每一门现代学科构建术语体系,如同制造一套精密的思想零件。
03
留日知识分子的“盗火”之路
这套由西周等人打造的“思想零件”,是如何漂洋过海,成为塑造现代中国的力量的呢?答案藏在一条充满救亡图存激情的“盗火”之路上。
甲午一战,老大帝国败于蕞尔小邦,巨大的震撼让中国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日本。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疾呼:“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时间,赴日留学成为一代人的集体选择,黄兴、陈天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董必武……这些日后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东渡求学。
![]()
日本,成了他们学习西方现代思想的“二手书店”和“中转站”。这些留日学子发现,西方浩如烟海的典籍,已被日本学者用精炼的汉字词汇系统地翻译和整理。于是,他们做了一件效率极高的事情——将这批现成的“知识弹药”大量翻译引进国内。
· 梁启超:作为引介的旗手,他在日本创办报刊,笔下澎湃着“民族”、“革命”、“自由”、“主义”等大量新词汇,如“知识先锋”,极大地启蒙了国人。
· 鲁迅:他的文学之魂,某种程度上是在日本塑成的。他不仅自己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其行文思维也深受日文影响,我们今日熟知的诸多现代词汇,都经由他之手得以普及。
· 陈独秀、李大钊:他们在日本接触并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阶级”、“无产阶级”这些核心概念带回中国,最终点燃了燎原之火。
可以说,没有这批从日本“逆输入”的现代词汇,就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表述上也将面临巨大困难。
04
从思想工具到生活方式:
文化融合的两次浪潮
明白了这段历史,我们再审视今天的二次元文化,便会多一份历史的纵深感与从容。
一个世纪前,我们引入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与制度词汇(如“革命”、“科学”、“社会”)。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关乎救亡的进程,其媒介是书籍与报刊。
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引入了影响年轻一代的娱乐与审美形式(如动漫、Cosplay、“谷子”)。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关乎生活与个体情感的进程,其媒介是影像与商业。
![]()
两者在本质上都是文化概念的引入与嫁接。而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其惊人的“归化”能力上——将外来之物吸收、消化,并最终转化为自身肌体的一部分。
· 词汇的归化:“科学”、“民主”这些词,早已脱离了日本的原始语境,被赋予了纯粹中国的内涵与情感,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
· 文化的归化:今天的二次元也正在经历同样的过程。《原神》《黑神话:悟空》等国产IP的全球性成功,国风Cosplay的创造性演绎,都证明二次元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正被中国的创作者用来讲述中国的故事,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情感。
![]()
结语:自信源于传承与创造
将Cosplay一件和服、喜欢一部日本动漫就简单斥为“哈日”,是一种历史短视。它既看不见那段深刻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知识引进史,也低估了当代中国青年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鉴别力与创造力。
我们的先辈,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尚能有“拿来主义”的胸怀与自信,将日本的“词汇”拿来,变成我们追求解放与富强的武器。今天,当我们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而要对一种流行文化形式畏之如虎吗?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排斥,而在于传承历史上的开放精神,并相信我们有能力在今天创造出更具魅力的新文化。当我们的“谷子”店里摆满风靡世界的国产IP周边,当我们的漫展成为全球创新的秀场时,那部始于一个多世纪前、由西周和留日学子们共同谱写的“词汇逆袭”史,才算写出了最激动人心的新篇章。
作者 | 吴必虎 DeepSeek
编辑 | 周晴
图源 | 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