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亡灵的真相!判官直言:为过世亲人做功德,要守这三大规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间历来有为过世亲人做功德、超度亡灵的习俗。逢年过节、清明中元,子孙后代烧香拜佛、诵经念咒、做法事超度,这背后究竟有没有用?亡者在阴间,生者在阳世,这功德真能传递过去吗?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恶。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佛陀亲口宣说,为亡者做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其余六分归生者所有。可世人又有几个真正明白这其中的玄机?

更让人疑惑的是,同样是花钱做法事、请僧人诵经,有人说亲人托梦感恩,说已脱离苦海;有人却说做了多少场法事都没有感应,亡者依然受苦。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超度还有什么规矩不成?

清代有一位名叫方孝儒的孝子,为母亲做了三年功德,花费无数,却在梦中见母亲依然受苦。他悲痛欲绝,四处求问高僧大德。直到遇见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让他去见一位"判官"——这位判官的一番话,道破了超度亡灵的三大规矩,让方孝儒恍然大悟,也让无数后人警醒。



这方孝儒并非明初那位殉节的大儒,而是清代江南的一位富商之子。他自幼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成人。母亲生性善良,常年吃斋念佛,接济穷人。方孝儒发达之后,对母亲极为孝顺,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感情极深。

可天有不测风云,母亲六十九岁那年突然病倒,不到一个月便撒手人寰。方孝儒悲痛万分,披麻戴孝,守灵三年不出门。他心想母亲一生行善,死后定能往生净土,于是大办法事,请来十里八乡的僧人诵经超度。

头七、二七、三七,每个七都做足了功德。请僧团诵《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烧纸钱、做水陆道场,前前后后花费白银数千两。方孝儒还发愿为母亲建寺院、修佛像、印经书,功德簿上记得密密麻麻。

可到了百日那天夜里,方孝儒梦见母亲。梦中母亲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哭着说:"儿啊,娘在阴间受苦,你可知道?"

方孝儒惊醒,满身冷汗。他想不通,自己做了那么多功德,怎么母亲还在受苦?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找主持法事的方丈询问。

方丈听了,捋着胡须说:"施主莫急,或许是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需要更多功德来化解。不如再做几场水陆法会,多请些僧众诵经。"

方孝儒信以为真,又花了数千两银子,请来上百位僧人,连做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法会。法会规模空前,十里八乡都来观看。可到了周年祭那天,方孝儒又梦见母亲,还是衣衫褴褛,还是面容憔悴,还是哭诉受苦。

这下方孝儒真的慌了。他四处打听,有人说要去五台山朝圣,有人说要请密宗上师做法,有人说要放生积德。方孝儒一一照办,可每次梦见母亲,母亲依然在受苦。

三年过去了,方孝儒为母亲做功德花费的银两,足够买下大半条街的房产。可母亲的状况却丝毫没有改善。方孝儒几乎绝望,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就在这时,一位云游的老和尚来到镇上。这老和尚法号慧通,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有一双慧眼,能看透世事因果。有人告诉方孝儒,说这位老和尚道行高深,或许能解答他的疑惑。

方孝儒急忙登门拜访。他跪在老和尚面前,哭诉了这三年的经历:"大师,弟子为母亲做了那么多功德,为何母亲还在阴间受苦?难道超度真的没有用吗?"

慧通法师看着方孝儒,叹了口气:"施主,你可知道,你为母亲做的那些功德,有几分真正到了你母亲那里?"

方孝儒愣住了:"大师此话怎讲?我请了那么多僧人,做了那么多法事,烧了那么多纸钱,这些难道都没用?"

"没用倒不至于,"慧通法师摇头,"可这里面有规矩。你若不懂规矩,做再多功德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毫无用处。"

"什么规矩?"方孝儒急切地问。

慧通法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想知道真相,光听老衲说还不够。明日午夜,你到城隍庙后殿,会有人告诉你答案。"

方孝儒虽然疑惑,但还是照办了。第二天午夜,他来到城隍庙后殿。夜深人静,殿中只点着一盏长明灯。方孝儒跪在城隍爷塑像前,诚心祈祷。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长明灯火苗一阵摇曳。方孝儒只觉眼前一黑,再睁眼时,发现自己身处一间阴森的大堂。大堂正中坐着一位身着官袍的中年男子,面容威严,正是城隍庙中供奉的判官。

判官看着方孝儒,沉声说道:"方孝儒,你为母做功德三年,可知为何不灵?"

方孝儒慌忙跪下:"还请判官大人明示!"

判官翻开案头的一本簿子,那是生死簿。他指着上面的记录说:"你母亲生前积德行善,本应往生善道。可你为她做的这些功德,七成都没到她那里。"

"为什么?"方孝儒惊呆了。



"因为你不懂规矩,"判官正色道,"为亡者做功德,有三大规矩必须遵守。你若违背了这三条规矩,做再多也是白费。"

方孝儒连忙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判官缓缓说道:"第一条规矩,心要诚,不可有所求。"

"什么意思?"方孝儒不解。

判官解释:"你为母亲做功德,初心是好的。可你做着做着,心就变了。你开始在意场面是否够大,花费是否够多,别人是否会称赞你的孝心。你甚至暗暗希望,做了这些功德后,母亲能在阴间保佑你生意兴隆、子孙满堂。这些杂念一起,功德就不纯了。"

方孝儒脸一红,判官说的确实没错。他一开始只想让母亲在阴间过得好,可后来确实掺杂了其他念头。尤其是看到邻居们羡慕的眼神,听到别人夸赞他孝顺时,他心中确实有过得意之情。

判官继续说:"《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做功德最忌讳的就是'有所住'。你心中住着面子、住着名声、住着回报,这功德就打了折扣。本来能到你母亲那里的功德,就只剩下一半了。"

方孝儒羞愧难当:"弟子错了。那第二条规矩是什么?"

判官翻了一页生死簿:"第二条规矩,功德要真实,不可只重形式。"

"这又是何意?"方孝儒追问。

"你请的那些僧人,"判官冷笑一声,"有几个是真心为你母亲诵经的?大多数都是为了那些香火钱,嘴里念着经,心里想着回去怎么分钱。他们念经时心不在焉,甚至念错了经文都不知道。这样的诵经,如何有功德?"

方孝儒想起来了,确实有几次法会,他看到有僧人在打瞌睡,有僧人在法会上聊天。当时他只觉得这些僧人不够敬业,却没想到这会影响功德。

"还有你烧的那些纸钱,"判官接着说,"纸钱本是一种象征,代表的是你的心意。可你为了显示气派,买了最贵的纸钱,雇了最多的人手,烧得漫天纸灰。你以为烧得越多,母亲在阴间就越富裕吗?"

"难道不是吗?"方孝儒疑惑。

"大错特错,"判官摇头,"阴间不是阳间,不是你烧多少纸钱就能收到多少。这些纸钱能否到亡者手里,全看你的心诚不诚。你若心诚,烧一张纸钱抵得上别人烧一箱;你若心不诚,烧再多也是灰。况且,真正的功德不在于烧多少纸钱,而在于你是否真心修行、行善积德。"

方孝儒恍然大悟。他想起母亲生前常说:"拜佛不在香多,贵在心诚。"自己这三年却忘了母亲的教诲,以为花钱多、排场大就是孝顺。

"那第三条规矩呢?"方孝儒急切地问,他知道这第三条一定是最重要的。

判官看着方孝儒,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合上生死簿,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第三条规矩,"判官的声音变得低沉,"才是最关键的。前两条你若做不好,顶多是功德打了折扣。可这第三条你若做错了,不仅帮不到你母亲,反而可能害了她。"

方孝儒听得心中一紧,连忙追问:"判官大人,这第三条到底是什么?"

判官却摆了摆手:"你先回去,好好反思这三年你都做了什么。三日后再来,我自会告诉你。"



话音刚落,方孝儒眼前一黑,再醒来时已经是清晨,他还跪在城隍庙后殿。原来刚才的一切,竟是判官让他魂游阴曹地府。

方孝儒回到家中,将判官说的前两条规矩反复琢磨。他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三年做错了太多。可第三条规矩究竟是什么?为何判官说做错了会害了母亲?这两天他食不下咽、寝不安枕,心中只想着快点得知答案。

这第三条规矩,关系到超度亡灵的根本,关系到千万孝子的切身利益。它藏着佛门最深的秘密,也藏着阴阳两界最大的玄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