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哥伦比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转型

0
分享至

文 / 祝文浩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与关键路径,对促进共建国家贸易畅通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随着倡议的持续深化,基础设施合作不仅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共建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在倡议推进初期,重点聚焦于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硬联通”,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缓解了多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要素流动障碍,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跨境协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在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逐步由以硬件设施为主的“硬联通”,向涵盖政策协调、标准对接、技术合作与人文交流的“软协同”转变。“软协同”不仅深化了共建国家间的系统性融合,更增强了“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



中国和哥伦比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转型正是上述转变的一个缩影。建交45年来,中国与哥伦比亚之间的经贸合作不仅基础坚实,更在制度设计与战略协同层面不断深化。中国长期作为哥伦比亚第二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超过100家中资企业在哥广泛开展投资,据商务部数据,2023年中国对哥伦比亚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超过2.8亿美元,存量达到5.4亿美元,中国始终保持亚洲最大对哥投资来源国的地位。

2025年5月14日,中哥双方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哥伦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双边合作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哥伦比亚外交部称这是“历史性的一步”。该协议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新兴领域及绿色发展等内容,突出了中哥合作从传统“硬联通”向政策、规则与绿色低碳等“软协同”转型的趋势。

筑牢“硬联通”根基,加速互联互通新格局

作为拉丁美洲第四大经济体,哥伦比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陆路交通网络中,2022年其公路总里程虽达约20.5万公里,但其路面铺装率仅约10%,处于拉美地区较低水平,且铁路系统利用率严重不足,全国约3,500公里的线路中仅30%维持运营,集中于少数货运走廊。水路运输方面,马格达莱纳河作为内河航运主干道,因河道淤积与通航条件限制,年货运量仅400万吨,不足全国货运总量的2%;而海运则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2024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吞吐量9,040万吨中,加勒比地区港口吞吐量约占总量的88%,主要港口包括卡塔赫纳、圣玛尔塔与拉瓜希拉等,太平洋地区则依靠布埃纳文图拉港,吞吐量仅为12%。相比之下,航空运输发展较为突出,哥伦比亚拥有拉美最广泛的机场网络之一,2024年旅客吞吐量创历史纪录,达5,656万人次,显示出较强的空中连通能力。总体而言,其在陆路与水路基础设施中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全国物流效率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平衡发展。

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哥伦比亚电力系统长期以水电为主导,2023年初全国净装机容量为18,777兆瓦,其中水电占66.8%,火电约占33%。2019以来,光伏和风电等非常规可再生能源实现显著增长,装机容量从2018年不足50兆瓦增长至2024年的约1.9吉瓦。哥伦比亚电力系统仍面临气候变化导致的可靠性挑战,电网韧性和覆盖范围仍有待提升。

中国企业在哥伦比亚基础设施“硬联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系统性回应了哥方在资金、技术、效率和绿色转型等方面的需求。在交通“硬联通”领域,中方深度参与哥伦比亚陆海通道关键节点建设。中资企业在拉美地区的第一个PPP项目,中国港湾牵头完成的Mar 2高速公路项目,将麦德林市与港口的货运距离缩短至300公里,提高了安蒂奥基亚省至加勒比海岸的货运效率;中国港湾与西安轨道交通集团联合体承建的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通车后将惠及线路沿线约290万居民,极大缓解波哥大交通压力。在能源领域,针对哥水电依赖度高和旱季缺电的结构性问题,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GECELCA 3.2燃煤电站项目提升了基载电力稳定性;三峡集团与中交建共同推动的塔拉萨水电站项目注重清洁能源开发,支持哥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气候韧性建设。在港口与内河航运方面,面对航道淤积和港口能力不足,中国土木通过清淤船项目提升马格达莱纳河通航能力;中交上航在布埃纳文图拉港的疏浚工程显著增强哥最大太平洋港口的航道水深和大型船舶接纳效率。

自2025年“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签署以来,中国与哥伦比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硬联通”合作进入加速推进阶段。《规划》中指出,中哥双方同意将哥境内二级和三级公路建设项目列为优先事项,并优先推进与数字互联、公路、铁路、桥梁、民航、港口以及能源转型等相关的项目。近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承建哥伦比亚首条现代化电气化铁路,即西部有轨电车项目。该项目线路连接首都波哥大及昆迪纳马卡省四座城市,依托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旨在构建更符合哥伦比亚城市交通特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项目在实施期间预计将创造近6000个本地就业岗位,显著缩短区域通勤时间,并使约300万居民受益。

“硬联通”不是简单的工程清单,而是牵引要素流、信息流与价值链升级的先手棋。筑牢“硬联通”根基,实质上是在为哥伦比亚打造一个可感、可及、可持续的互联互通新格局,以交通通道带动产业集聚,以枢纽节点激发网络效应,以网络体系培育生态系统,进而通过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强化能源保障能力,支撑国家物流体系效能提升与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将项目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贸易溢出效应、贫富差距的减少和全民福祉的改善。



深化“软协同”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软协同”日益成为推进合作深化的核心要素。所谓“软协同”,是指在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策、规则、标准、文化及民心等层面的有效衔接与有机融合,旨在保障合作项目得以持久、高效和包容运行。

在政策与规划协同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与哥伦比亚国家发展计划及其再工业化战略相对接,并将促进公正能源转型、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卫生部门再工业化以及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四大优先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已被视作新时代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是驱动经济持续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中哥双方在政策层面的“软协同”,有望推动两国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实现由被动响应向主动引领、由商业行为向战略共建的转变。

在规则与标准协同层面,《规划》明确要求在道路、港口、数字联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应寻求技术转让”。双方合作将超越传统的“交钥匙工程”模式,转而追求基于共同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的深度协作。此外,《规划》还专设章节强调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标准的协同有助于构建稳定、可预期的法律与政策环境,降低双边合作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金融与货币协同方面,《规划》对金融支持作出了系统性安排,指出双方将积极鼓励并推动本国金融机构在支持产能建设、扩大双向投资及深化贸易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文件特别突出了对共同融资机制的运用,明确双方将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基金以及优惠性融资渠道,为重点合作项目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此类资金不仅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更可在绿色基建、数字转型和能源合作等战略领域发挥引导与杠杆功能,吸引更多私营资本参与,共同构建稳健、高效、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

在绿色发展协同领域,随着绿色经济蓬勃兴起,中国于2022年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旨在凭借其在绿色技术方面的成熟优势,加速推动绿色基建的国际合作。《规划》中也专门设立“经济去碳化”章节,明确要求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关键经济领域的去碳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双方承诺将通过系统性、跨部门的减排行动与可持续实践,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最终达成发展与环境协调共赢的战略目标。

从“硬联通”向“软协同”转变,中哥未来合作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转向推动规则对接、流程标准化与透明度提升;不再局限于单点工程的推进,而是依托“走廊—枢纽—产业链”的系统逻辑,重构区域乃至全国的网络化布局;不再依赖短期、孤立的资金投入,而是致力于构建具备可持续性及风险对冲能力的融资生态;不再单纯依赖设备与技术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加强本地研发与人才体系建设,实现核心能力的内生性与本土化沉淀;不再将环境减排视为附加条款,而是将绿色低碳与韧性发展理念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沿着上述五条主线系统推进,中哥基础设施合作将逐步迈向“运营稳定、管理高效、发展可持续”的高级形态。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incentive-icons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认证主体为中国贸易报社有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杂志创刊于1956年。
1417文章数 4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