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54
负负得正,朱棣连续两次千里送人头,都被朱允炆慷慨拒绝了,这是一场拙劣的心理战,看不出任何精彩的博弈成分,叔侄俩都是昏招频频。
从结果看,朱棣的冒险行为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对燕王府的密切监视在继续进行中,一点也没有放松的迹象。
由于参与的人多面广,造反这种事一旦被盯上,是瞒不了多久的。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时间来到了建文元年六月,形势反而越来越严峻了。告发的人越来越多,手下的形迹不断暴露,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朱允炆动手的时间快到了。
然而朱棣还没准备好,其实说了半天,朱棣一直在拖延时间。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王公贵族造反和农民造反情况又不一样,到了这个层次,靠迷信来拉人头不管用了。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你跟手下说什么石人一只眼之类,只会换来大家鄙夷的目光。
那他什么时候能真正准备好呢?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天知道,半年多过去了,他能控制的兵力还是八百多,基本没啥变化。再给朱棣半年,他也爆不出什么兵来,他之所以一再拖延,是在等一样东西:运气。
如果说野心是造反的基本条件,那么个人能力、集团实力和运气三个要素,可以视为这项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全部拥有这三个条件,这事成功的概率就很大;如果占有其中任意两个,概率就骤降至少一半;要是只有其中一个条件,差不多等于送人头。
野心朱棣不缺,个人能力也有,集团实力可以忽略不计(八百人),要得到命运垂青,运气就是另外一个异常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运气这个东西,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随机性强、无法计算且不可控制。朱棣算了又算,还是没闻到运气的味道,为了确信运气在自己这边,他设宴招待北平文武大员,暗中让袁忠彻观察朝廷派来的几个主要大员。
作为袁珙之子,袁忠彻和道衍是一路人,宴会结束后他向朱棣报喜,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谢贵“臃肿早肥而气短”,耿瓛“颧骨插鬓,色如飞火”,反正不管脸大脸小,脸色红润还是蜡黄,这几个人都是短命的面相,而且都会死于刑罚。
得到暗示的朱棣“大喜,起兵意益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