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到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即地狱”L'enfer,c'estlesautres。
可能往往会下意识地理解为:社交让人疲惫,人心难测,所以离别人远一点,就能远离痛苦。
这种理解流行于社交网络,成了不少人朋友圈的“精神口号”,是许多“宅”人的哲学标语,仿佛只要屏蔽世界,就能获得内心安宁。
但这也许不是萨特的本意。
真正的“地狱”,不是别人太难搞,而是我们自己在别人的目光里迷失了方向。
当你把自己交给他人的目光时,自我就沦为了囚徒,你亲手为自己建起了地狱的围墙。
当开始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开始活在别人的期待、判断和偏见之中,我们就在精神层面走进了地狱的门。
![]()
一、“目光”的权力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活在他人编织的目光中:父母的期待、老师的评价、同龄人的比较、社会的标准……他人目光就像空气,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很多人以为,痛苦来自他人的误解、否定、排斥,其实更致命的,是我们自愿放弃了自我,去迎合那种目光。
如果你发一条朋友圈,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而是在想:“谁会点赞?谁会觉得我有趣?谁会羡慕我?”
那便不是分享,而是表演;
当你穿着新衣服走进办公室,却因为同事一个皱眉而开始怀疑自己的品味;
当你在社交平台分享想法,却因为几个负评而删帖自责……
那一刻,你成为了他人眼中的“版本”; 一个为了被看见而存在的“角色”, 一个被凝视驯化的“物”。
![]()
那么,你还是你自己吗?
这,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
二、自我的异化
人是群居动物,从婴儿时期起,我们就通过他人的反馈建立自我意识,这是生存本能。
但问题在于,这种他人反馈一旦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就会容易失去自我。
于是倾向于讨好、模仿、迎合,甚至伪装;
把自己交给了他人来定义,只为换得别人的认同。
哲学上,这种现象叫“主体的异化”——你原本是一个自由的、自我决定的存在,但当你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时,你开始从“我是谁”,变成了“别人觉得我是谁”。
你明明喜欢文学,却为了“有钱途”去学金融;
你明明讨厌社交,却硬撑着去酒局;
你明明痛苦不堪,却要在社交平台上装出“岁月静好”。
在每个选择的转角,当自由让位于迎合,你的灵魂就后退了一步。
![]()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真正的自我,是你在不被任何人看见时的模样。”
这提醒我们,自由不是摆脱他人,而是在他人的目光中依然能做自己。
地狱不是别人让你不自由,而是你自己放弃了自由。
三、关系的张力
人与人之间,表面上看是沟通、合作,背后其实往往是“谁更重要”“谁说了算”的较量。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场“主奴结构”的争夺——每个人都试图把他人变成客体,以确证自己的主体性。
为了不吵架,一方总是委屈自己;
为了被认可,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大家都在炫耀,却少有人敢说自己焦虑。
“付出”“讨好”,如果变成了“牺牲”“迎合”,
那就不是爱,而是一场主体性的让渡。
你越是想成为对方眼中完美的样子,
你就越远离真正的自己。
所以,问题不在于“他人”,而在于我们在关系中放弃了对自己身份的主导权。
![]()
这些不是和平的共处,而是一场无声的权力游戏,是“我想做自己”与“我怕你不喜欢我”之间的拉扯。
地狱之所以难逃,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四、为何怕“被别人讨厌”?
我们害怕孤独,害怕无意义,害怕“我是否值得存在”,
这源于“存在性焦虑”。
于是,我们将对孤独、虚无的恐惧,转化成了对关系的依赖。
我们宁愿被误解,也不敢被忽视;
宁愿伪装自己,也不敢失去连接。
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路径。
当你为了被爱而不做自己,你得到的爱也不是给“你”的,而是给那个假象的。
五、破除“他人地狱”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还是远离人群吧,还是一个人最自在。”
但存在主义从不提倡逃避,萨特强调自由选择,也强调责任。
你不能为了不被他人定义,就逃回孤岛。
真正的出路,是在关系中做自己,而不是在孤独中放弃世界。
人与人之间可以不互相利用、不互相消耗,
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彼此承认、彼此照见。
“我看见你,而不是想改变你;你看见我,而不是试图定义我”
这才是“他人地狱”中的一束光。
在这个信息过载、评价泛滥的时代,
不是“他人是地狱”,而是我们太渴望成为他人眼中的天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