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日的阳光洒在斑驳的砖墙上,当微凉的空气穿过年代久远的窗棂,一种温暖、怀旧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油然而生。
![]()
网友分享的打卡经历。图源:小红书截图
老房子和秋天真的太搭了。最近,社交媒体上,杭州很出片的老小区——桃园新村又火了。其实,这里的房子不只是老,而且还有厚重的历史。
10月24日,潮新闻记者从宝石二路进入桃园新村,只需稍微往深处(高处)走走,就能看到若干栋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犹如一串稀世珍珠,沿着山脊线错落布局,与宝石山相峙。历经百年的风化以及住户的一些现代化改造,这些建筑依然散发着精致典雅的气息。
![]()
桃园新村6幢。记者 俞刘东 摄
那么,这些老建筑是什么时候建的,从前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其实,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写在桃园新村5幢8号的广济医学文史馆里——这里是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旧址。
1914年至1930年间,梅滕更、苏达立在松木场陆陆续续建起十一幢别墅式的房屋,其中病房、厨房、浴室、客厅、礼堂一应俱全;主要收治麻风病、肺痨病患者,最多可收治两百多位病人,是当时全国硬件条件最好的麻风病院,也是疗养身心的最佳之处。
![]()
桃园新村5幢8号(广济医学文史馆)。记者 俞刘东 摄
名人郁达夫曾来探望在此疗养的朋友,事后还以麻风病院为背景写下了一篇中篇小说《蜃楼》,书中称这里为“秘境”。
后来麻风病人迁出,这些建筑变成了浙江省卫生学校,之后又成为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宿舍区。如今,这里是早已列入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桃园新村建筑群,但仍保留着居住功能。
![]()
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全景。图源:广济医学文史馆
文史馆是建筑群中唯一无人居住的,块石垒砌、橙黄外墙、错落有致的拱券等,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设计感。据志愿者谢师傅介绍,来这里拍照打卡的游客终年不断其中不少是年轻人。独特的建筑风格,加上庭院、走廊及后院的复古设计,总是能引得大家直呼:出片率太高了!
![]()
打卡的市民。记者 俞刘东 摄
“我非常喜欢这种斑驳感,在居民区隐藏着这么厚重的历史建筑,真的好神奇。”姜女士是循着小红书的推荐过来的,她在大楼的正面和后院的罗马柱凉亭都打了卡。
徐先生一行三人则是第二次来了。“家就住在附近,但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宝藏地方,上一次也是偶然间发现的,这次是趁着周五开门专门来的。”对他们而言,看一看老建筑,是与建筑内生活过的人的隔空对话,是对城市历史的一次畅想。
![]()
桃园新村9幢。记者 俞刘东 摄
不过,更多人会选择到有人居住的老建筑打卡。9幢的丁阿姨告诉记者,常有年轻人在她家门口一边拍照一边惊叹。“年轻人喜欢,说明房子有人气,我们也开心。”丁阿姨笑着表示,居民种的花草、养的猫、洗晒的衣服也都是他们的拍摄对象。
![]()
桃园新村17幢。记者 俞刘东 摄
那么,怎样拍出美照呢?记者帮你咨询了单位里的摄影高手。拍摄时间尽量选择清晨和黄昏,因为此时光线柔和角度低斜,能拉出长长的影子,极大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和人物的轮廓光。拍摄内容要融入人文与动态,可以尝试拍摄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比如捯饬花草、驻足观望;也拍一些细节特写,比如生锈的门牌、褪色的春联、墙上的斑驳痕迹等。构图要善于发现线条与框架,可以通过门窗、拱廊等来构建框架式构图,聚焦画面主体,增加层次感和故事性。调色上可以尝试青橙色调,这种对比色能带来很强的电影感。
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